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歌”传说原是夏代流行的抒情古曲,《离骚》中说:“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娱乐。”这种可以使人“康娱自纵”的乐曲,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到人间的。不过早在屈原以前一千几百年,这支古曲就已不复存在了。因此,即是比屈原早生两百余年,曾周游列国,自称“夏礼吾能言之”的孔子,也对这支与韶舞  相似文献   

2.
《九歌》的意旨基本上是巫术宗教的,《离骚》则是屈原作为一个尘世诗人的自述。但巫文化同样是我们进一步理解《离骚》浪漫主义特征的关键。《离骚》里所表现的大胆夸张、丰富想象、奇诡幽深的意境及宏伟气势,实际上都根植于巫文化传统之中。因此,《离骚》浪漫主义艺术具有亚文化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祗的恭敬,赞美和依恋,《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祗,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离骚》“求女”喻意,歧解甚多,有“求贤臣”、“求理想”、“同性恋”等十余种说法。诸种解读,有的过于从写实的角度去理解,甚至将“求女”完全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有的又过于飘渺,完全不顾及屈原自身及其作品实际,甚至将西方文论中的某些概念强加于“求女”之上。本文认为,从屈原的生平、创作背景和《离骚》的表现手法、主旨来考察,“求女”喻意较虚,应以“求理想”为是。  相似文献   

5.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6.
从逻辑的角度看,《离骚》具有多重真值平面,因此,“美人香草”等形象的寓意往往前后不一.按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分析,《离骚》是一个由一系列可能世界构成的可能世界系统.诸如关于“求女”之寓意的“求君说”和“求贤说”等解释性命题,只是在《离骚》系统中的某个或某些可能世界中为真,而并非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普遍有效.诸多的可能世界在艺术上具有可及关系,但在逻辑上都无法强求一致、普遍满足,这正是《离骚》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使用象征手法的先河,从此形成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草木意象色彩斑斓、虚实相生、尊卑有序,其象征手法的使用,为全诗形成了完整的草木象征体系。诗人以草木的世界来映射人的世界。那些尊卑有序、善恶有别的草木意象,浸润着诗人内心的灵性,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楚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全图。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九歌》 《九歌》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民间祭祀神的诗歌,共有十一篇(“九”不表示实数),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本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后经过屈原整理加工而成。传说屈原被放逐沅湘时,因“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王逸:《楚辞章句》),见民间祭歌鄙陋,便把它搜集整理成为现在保存下来的《九歌》。《九歌》既为祭歌,它的内容大体也不外乎记叙有关祭祀神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九歌》与黔中傩文化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九歌与黔中傩文化之关系初探》(见《贵州师大学报》列年2期)的续篇,再探一文意图通过《九歌》巫术与艺术、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结合雅文化传承演变规律的探讨,估价作为巫雅文学的《九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戏剧史研究中的价值。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提到《九歌》之名的,是《归藏》与《山海经久《归藏·启鲶人“昔彼《九冥入是与帝《辩》同富之序,是为《九歌人”(见请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则郭玲《山海经注})“九歌”也引《归藏})说。《归藏》为古《易》书,相传为黄帝作,学者称汉初亡佚,今传本为后入他托。…  相似文献   

10.
“楚辞”是屈原所开创的一种新文体。如《离骚》、《九歌》、《九章》,都是这种文体的典范。这种文体,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源远流长,蔚为大观。试分论之。  相似文献   

11.
《九歌》的主题是楚辞研究中历来聚讼的老问题。自从王逸、朱熹的“托谕讽谏”说失去影响后,一种可以统称为“爱情主题”的新说便渐渐流行起来,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①苏雪林女士提出人祭人殉的宗教活动是《九歌》主要内容的所谓“人神恋爱”说,②被视作“近代关于《九歌》研究巾最重要的一个见解”。③闻一多先生对苏的观点作了一点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把《史记》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地评价了《史记》在中国史学界和文学上的地位。这已成了定论。《史记》中的传记,是“藉人以明史”的,不同于后世的“藉史以传人”,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叙史为主。《史记》为了说明人物的荣辱和升沉,辨事之成败与是非曲直,司马迁在先秦诸子散文与历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诗文创作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将花鸟草木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发展为象征的艺术手法,突出地表现为“以物比人”。汉代王逸《离骚》序中明确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贤;恶禽臭物,以比谗倿……虬龙鸾凤,以诧君子,飘凤云,以为小人……”朱熹则一言以蔽之曰:寓情草木。 屈原作品中的鸟兽草木意象比比皆是,草木有兰、菊、蕙、芷、桔、杜蘅、江离、留夷、揭车、薜荔、芰荷等;鸟兽有飞龙、鸾凰、凤鸟、凤凰、马、犬、鸡、雏、封狐、雄虺、玄蜂、虎豹等。这些意象总体来说是比喻人,或象征人格情操,即以物喻人。如屈原说自己高洁即以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来象征。把木兰与秋菊的芳菲品质与自己的人格合而为一,即把香草的芬芳与自我品格视为同一。再如以被兰佩芷的服饰作为自己人格外化的标志,“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本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纟丽)兮”其他一些人也以草木作为人格的外化形式,灵巫是“浴兰汤兮沫芳,华采衣兮落英”。山鬼也是“被薜荔兮带女罗,被石兰兮带杜蘅”。有的文以草木直接隐喻为人,如荃、荪代表君王,或特指怀王,“荃不察余之中情”(《离骚》)、“荪详聋  相似文献   

16.
“法”、“经”二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应广泛,并各有其通行含义;主张“法后王”、“法要明白易知”,。是法家的思想倾向和特点。因此,法家李悝所的《法经》,其名称不可能是任何其他字的借字或借义,而应该是它们在当时的通行含义。  相似文献   

17.
《诗品》谢灵运条引《异苑》提到“钱塘杜明师”其人,在现有的出版物中,大抵有五种意见:①杜子恭;②杜炅字子恭;③杜昺字叔恭;④杜炅字子恭、杜昺字叔恭并非一人;⑤杜炅字子恭、杜昺字叔恭为一个人。因此,杜明师成了学史、道教史上的一个谜。本从史讳学的角度,揭开了这个谜底,杜明师名昺字子恭。唐高祖李渊之父名昞,为避其讳,改杜昺为杜炅,或迳称其字。《宋书》、《洞仙传》,《道学传》、《南齐书》撰于唐朝前,原本不当避唐讳,今本乃唐人所改。宋以后的作,有的改回,有的沿用,遂成混乱。古书上的杜昺、杜炅、杜子恭、杜叔恭、杜恭实为一人,即杜明师。  相似文献   

18.
<正> 屈原自沉汨罗,以自杀表示自己执着的追求。这是一个悲剧。《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是现实中屈原悲剧性格和悲剧境遇的反映,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惊采绝艳”的《离骚》所体现的悲剧意识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屈原《九歌》中的爱情描写扑朔迷离,对于其爱情描写的读解争议颇多。我们应从3个层面来理解《九歌》的爱情描写:《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交感巫术意识的体现,是以男女情爱来敬神娱神的描述;《九歌》的爱情描写是用“男女比主臣”的比兴艺术手法,来抒发个人哀怨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尚书》是我国最早且最难通读的一部历史文献。由于书中文字歧异和通假字多,偏词偏义多,词语古僻,词义古奥等,增加了翻译难度,文章仅就《尚书》英译本中“惟”字的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词义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