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雄神话中蕴含了一个民族的英雄观,即对英雄的认同标准。不同文化对英雄认同标准的差异,折射出其民族的性格、精神和价值取向。文章通过对中希神话中英雄特点的比较,从英雄的性格标准、道德标准和命运标准三个方面,解读中西方文化在英雄认同标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突厥语民族和蒙古族由于相同的游牧经济生活、共同的萨满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的族源关系和频繁的历史接触,他们的英雄史诗之间具有诸多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和蒙古英雄史诗形成、发展规律和结构类型的比较研究,阐释了突厥英雄史诗和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英雄概念滥觞于汉代,生成于汉末三国时期,在经历了近代和当代的变化之后,其内涵在不断地扩大,由创业帝王逐渐走向普通大众,其定义的核心也由英雄个体的智慧才能,逐渐转移到英雄与群体的关系,对群体的贡献等方面,体现了英雄平民化和群体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浙教版第九册第17课)是一篇老课文。像此类课文因为故事发生的特定年代,离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习中常会走入死胡同:英雄的形象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课堂上不知不觉就充斥着“向英雄学习”、“英雄是我们的榜样”等口号式的语言,文本滑落为思想教育读本,英雄被模式化与概念化,成了“符号”。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英雄命题与人道主义作为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军事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支配地位此消彼长的互置。“十七年”——20世纪80年代初的军事文学覆盖于英雄命题之下,人道主义则居于次要地位;80年代中期以后,复归的人道主义逐渐消解了英雄命题,但与此同时也消解了自身,使昔日的“英雄”只能以“英雄”的碎片而存在。  相似文献   

7.
邓一光的英雄神话背后,是一种深深的忧郁,在感叹英雄落寞的同时,又发现历史深处某种残酷的一面。这种忧郁既是英雄后代的忧郁,也是当代作家人文情怀的忧郁。  相似文献   

8.
英雄的传说 过去的1000年间,是中华英雄辈出的年代。尽管,某个哲学家曾经所说,对英雄的渴望和崇拜是一个民族不成熟的表现。尽管,在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永难消褪的记忆之后,造神运动在中国早已失去了市场。然而,最近一两年间,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诸如“数字化英雄”、“知识英雄”、“网络英雄”等等称谓却再一次甚嚣纸上,并且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欢迎。在演绎了种种神话之后,如今仅仅是听到比尔.盖茨、张朝阳这些名字就足以在人们心中激起阵阵波澜。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这里,我们不想去评判这种神话的背后隐藏…  相似文献   

9.
陈铨提出的“英雄崇拜论”是“战国策”派最受瞩目又最有争议的一大主张。关于“英雄崇拜论”,“战国策”派内部引发了一场论争,既有倡导者如陈铨,又有居中调和者如贺麟,也有反对者如沈从文。研究“战国策”派内部围绕“英雄崇拜论”展开的论争,可以更为客观地揭示“战国策”派内部和外界学人所谓的“英雄崇拜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塑造了著名的“准则英雄”来对抗一个“异我”,传统价值观丧失,混乱不堪的世界。评论家大多认为“准则英雄”体现了坚强,无畏,充满勇气等性格特点。但实际上,海明威式英雄的共性并非性格特点,而是相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的遭遇使他们意识到生存的荒谬和虚无,但他们坚信“要在重压之下保持优雅风度”为基准的律令,不屈不挠地和虚无作斗争,寻找人生的坐标和意义。文章通过对海明威四部长篇小说的文本分析,力求证实“准则英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揭示“准则英雄”的抗争对现代人生存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庸后期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他前期和中期作品是很不相同的,他笔下的人物也从理念式的“前英雄”、人格神式的“英雄”,发展到了真正人意义上的“后英雄”。创作上发生的这种蜕变,与金庸此时的思想变化有关,这段时期,他对绝对理性以及传统儒家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拷问,并试图通过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达到重光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英雄之词的稼轩词,豪放之外弥漫着浓浓愁恩。乡思乡愁,融入词人抗金复国的人生理想之中;羁旅行役之愁,投射出失意英雄驱驱行役的旅愁;别恨离愁,超出了个人离情别绪而显露其忧国忧民的悲怨;“闲愁最苦”,是对老却英雄似等闲的难以言说和痛苦品味。  相似文献   

13.
看过电影《蝙蝠侠》的小朋友们,一定对那个白天过着正常人生活。晚上则身着紧身衣、头戴面具、携先进装备四处行侠仗义的大英雄倾慕不已。其实,蝙蝠被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并不是没有根据,在现实中,它在军事上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人类带来的军事启迪足以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4.
恶作剧者是北美本土文化英雄传说中的一个鲜明而又奇特的形象。他是非善亦非恶的象征,既扮演着神圣的创世者和部落文化英雄的角色,又是边缘化的颠覆者和社会道德评判体系的逾越者。以恶作剧者学说理论分析本土文化英雄——传说中的恶作剧者代表形象郊狼卡约蒂,以揭示恶作剧者本身的复杂性,即神圣和罪恶。  相似文献   

15.
武侠小说虽然长时间被许多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排斥在自己的视野之外,但其主流却承继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并更多地与中国民间任侠好勇、崇拜英雄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剖析武侠小说中英雄的成功观、命运观,对认识其兴起、繁荣的原因不无牌益.  相似文献   

16.
法籍越南导演陈英雄的三部影片,在表现越南女性悲剧性命运的同时,赞美了女性身上体现出来的宽容、坚忍、平和、宁静的东方品格,也批判了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专制和无能。男性社会角色的模糊与缺失,令现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严重失衡。陈英雄的影片让观众重新思索当下的男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白象似的群山》和《雨里的猫》中海明威笔下之男性形象及其表现手法的分析,表明正是此种“另类反英雄”与海明威笔下脍炙人口的“准则英雄”一道使海明威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鲜明生动。  相似文献   

18.
殷商时代是方阵作战,依凭群体力量;春秋战国是步、骑兵代替车、步兵,个体英雄出现了;但秦汉主张“侠以武犯禁”,不崇尚个体英雄;汉末崇尚名士,建安崇尚英雄,曹操以武艺选将,社会崇尚个体战斗英雄。曹植《白马篇》歌咏个体战斗英雄,把侠士舍己助人的境界升华为舍己为国,把武功叙写改变为武艺表演,既大大加深了诗作的艺术品位,又为后世军事战争诗的创作树立了榜样。曹植《白马篇》“游侠儿”形象的原型是其同母兄曹彰。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者,世之英雄,莫人能展;作为诗人,也英人否定他的伟大.这里论其诗词竟不得不主要把握他的心旅和足迹──英雄时空.本来物质性的空间与时间是不依赖于人而独立的,但终于被迫着和毛泽东的情感发生共鸣。显然这情感若非源自巨人式的英雄,则决不可能另建一个深奥得多的新时空;新时空又不得不进一步使英雄情感升华.如此互为因果,必将自发地组织成为一个特殊的美学世界.本文便将按照上述逻辑,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一、天地因人而存三维空间在诗词里被附加上人的主观情感,本是普遍的的现出.但传统诗词中,人的意志常常屈居…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图通过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与RPG网络游戏文本中的英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RPG游戏塑造英雄与小说文本的不同及其形象内在的置换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