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昌河科技》2005,(3):42
实用性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予专利权的又一必要条件。专利法规定:“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专利法明确规定,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而专利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了确定专利所保护的技术领域,一方面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分别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下了定义,另一方面又在专利法中排除了不予保护的内容。就农业而言,专利法第25条规定,对动物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但对其产品的生产方法,则可以依照专利法的规定,授予专利权。结合国际专利分类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利制度愈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专利权的专有性给专利权人以绝对的保护。专利法第11条规定: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名词解释     
专利权专利权是专利局依专利法授予发明人或设计人对一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利权。专利权是一种财产权,具有排他性。按照专利法的规定,未经专利人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或者销售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这是专利权的主要含义。为了同全民所有制单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相适应,专利法还规定,全民所有制单位取得的专利权,由单位持有,因而该单位取得的专利权只具有相对的排他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国家计划的需要,将其所属的全民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二日颁布了专利法,从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起正式执行。执行专利制度,必将调动大家搞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只要该发明创造符合专利法的规定都有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向专利局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根据专利法第26条的规定,应当提交申请书,说明书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等文件。这四种文件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利申请文件。一件发明要获得专利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发明的技术内容或者说发明的技  相似文献   

6.
专利权是一种独占权,其具体内容在我国专利法第11条作了明确规定: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主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及使用、销售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  相似文献   

7.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创造性是授予一项发明以专利权的条件之一,而且是十分重要而又比较难以判断的一个条件。中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的已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  相似文献   

8.
名词解释     
公告专利局在审理专利申请和办理有关专利事务过程中,将所作的决定和有关申请人或专利权人权利变更的重要事项,公开通知公众称作公告。依专利法规定,需要公告的事项主要有:转让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专利局对发明专利申请经过实质审查准备授予专利权所作出的审定;经初审查符合专利法要求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授予专利权的决定;专利权的终止;宣告专利权无效;实施强制许可  相似文献   

9.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首先是属于专利法保护范围内的发明创造。同时需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条件。就我国专利法而言,没有对什么是专利发明作出正面规定,而是通过不属于专利法保护范围的各项内容的规定,对发明加以间接限定,即专利法第5条和第25条各款所列举的各项。因此,对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判断的对  相似文献   

10.
《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如果一项发明创造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即使其具备了取得专利的实质条件,也不能获得专利权。例如赌博工具的发明,吸毒工具的发明等。为了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对这些发明创造,一律不得授予专利权。《专利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不授予专利权。但对上列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授予专利权。科学发现居于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专利间接侵权的独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专利法》第11条第1款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本条是对专利直接侵权的规定,可是,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已经8年了,专利法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专利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明创造的所有者遵照专利法的规定经过有关手续取得专利权后,就获得了在法定时间内对该发明创造的独占使用权.任何人未经专利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部专利法已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将于1985年4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专利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专利制度是一种运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管理技术发明成果,推动技术进步的制度。专利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的科研和生产将带来那些影响?使企业产生那些变化?这是广大企业职工和领导所关心的,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技术发明的“大锅饭”,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企业,每个职工的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专利法规定,对于申请并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将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获得专利权的人的许可,都不得以  相似文献   

14.
万征 《安徽科技》2011,(5):35-37
一、专利权及其评估的概念 专利权是国家依据专利法的规定对发明创造人或发明创造所有人授予的在一定期限内对发明创造所享有的独占权利?专利权的主体是拥有发明创造所有权的单位或者个人简称专利权人。  相似文献   

15.
专利申请人在向专利局递交专利申请之后,专利局要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对于符合专利法要求的申请案,专利局要作出授予专利权的规定,申请人在收到专利局的授权决定后,应及时办理规定的手续,专利局发给专利证书,自颁发专利证书之日起专利权生效,这时的专利申请人就成为专利权人。在专利法规定的期限内,只要专利权人按时办理专利法规定的手续,专利权人就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鲜林 《甘肃科技》2011,27(19):16-17
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其中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由此可见,创造性是发明和实用新型被授予专利权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审查员对创造性评判标准的把握尺度不同,经常会影响到创造性的评判结果,而申请人及其代理人对创造性评判标准的认识不同,反应在专利文件中的表达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审查员的评判结果。  相似文献   

17.
问:什么是侵权行为?答:侵权是指一项专利申请被批准之后,第三者未经专利权人的同意就生产、使用或销售该专利保护的内容,以及持有和提供受保护的专利产品。我国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权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或者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或者销售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违反上述规定和不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的都属侵权行为。假冒他人专利,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由于假冒他人专利,往往以次充好,它  相似文献   

18.
张大力 《奇闻怪事》2009,(11):62-62
专利权是国家授予专利权人的一种独占权,对专利的保护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发明成果的产生并推动发明的商业化。我国《专利法》应明确定位先用权制度的利益倾向,应明确承认专利权的国际穷竭原则,应增强强制许可制度的可适用性,从而使我国的专利权限制制度更加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科技成果是指对某一科学技术问题,通过调查、考察、试验、研制、实验观测或辩证思维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成功结果。科技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它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即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专利制度就是依照专利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权的方式来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促进发明创造的推  相似文献   

20.
陈秀英 《科技信息》2010,(21):I0405-I0406
专利权无效宣告作为我国专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经历了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我国专利法中曾经规定过专利授权异议和专利权撤销两项制度,深入分析专利权无效宣告、专利授权异议及专利权撤销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专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