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袁世凯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有这么几件事: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他告密、出卖维新派;1912年,他窃取革命果实,成为民国第一个总统;1913年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暗杀,传闻是受袁指使;在生命最后时刻称帝,更是将他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相似文献   

2.
陈晓平 《世界博览》2011,(11):69-69
慈禧太后晚年有个来自英国的情人?慈禧太后被袁世凯用手枪打死?在故事的耸人听闻程度上,很少有一本书能达到《太后与我》的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改革 (也不完全排斥使用暴力 )的途径 ,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以期最终实现资产阶级的专政。这次革命 ,无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抑或是从历史条件来看 ,都具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只是因为历史的偶然性———维新派识人、用人的错误和袁世凯的叛卖 ,才使这次可望成功的革命运动功亏一篑 ,陷于失败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与维新运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上方面:一是甲午条陈,通过全面审视其内容可知,袁世凯作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其思想在渐渐滑向人新派的阵营,而处于二之间。二是上翁同无说贴,袁世凯在说贴中所提建议,与康有为相比,似更切实可行,且利于变法。三是戊戌告密,袁世凯之所以未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与其认为康有为的“杀禄围园”计划根本行不通有关,故自身利益计而厕身后党。总的说来,袁世凯在维新运动中的活动不应一概理解成投机行为,而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败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改良派与革命派进行了针锋相对、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新民丛报>在与<民报>的论战中违背了历史潮流,在论战方法、整体实力上都处于劣势,最终因失败而停刊.探讨其失败的原因,对于当今舆论宣传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翔实的史料考证了慈禧太后在戊戍变法当中的真实态度,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顽固守旧的立场上阻挠和反对变法的。所谓要“废立阴谋”和“反对变法维新”的说法,都是片面之词,历史应公正,客观地评价慈禧太后对戊戍变法的态度,找出“百日维新”失败的真正原因,以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7.
“百日”期间康有为变法策略二题陶水木在近年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已有一些论著涉及光绪及维新派的变法策略问题.这些论著大都认为,光绪及维新派变法策略的错误,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我同意这样的看法,但是这些论著都是将光绪和维新派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史学界就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对比研究,展开讨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如,有的同志强调,明治维新的成功,得利于近代亚洲第一次民族运动的高潮,这场运动在相当程度上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与干涉,客观上对倒幕维新的成功给予了种种的支援,而戊戌变法则是在欧美列强虎视眈眈的险恶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康梁为核心的变法派在改革战略上确立的大变,快变,全变的激进主义方针,是导致其迅速失败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专制政体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必须是淅进式的,要讲究改革的具体策略和各环节的操作艺术。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真正系统、完整地提出新民思想的第一人。20世纪初,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比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反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重塑新型国民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一方面对戊戌维新时期的社会心理进行分析,从变法的轴心人物光绪帝不具备变法的动机;变法集团不具备强大集团内聚力和小集团劣势;社会刻板印象对变法的抵制;不能造成变法舆论等方面,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认为变法从整体上说虽然失败,但客观上也有成功的方面,思想上的启蒙和对封建心理的破坏是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批判地继承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修养思想,同时也是对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所主张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历史性总结。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鼓吹效法明治维新,试图通过改革来改造中国社会。维新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久居日本,梁启超对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原因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社会改革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于是主张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民国时期,他又围绕"二十一条"等问题,积极参与了对日外交活动,并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当时,同情义和团的清军,只有裕禄、李秉衡等人。其他奉命镇压的,都与义和团结下了深仇大恨,残杀义和团数千人。赞成对外宣战的只有裕禄、李秉衡、董福祥,不赞成的则有李鸿章、荣禄、宋庆、袁世凯等。宣战之后,宋庆、聂士成等与列强激战之后归于失败。只有袁世凯未受损失。清军共计十万余人,烧杀淫掠,民怨沸腾,归于失败。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和汲取!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变革中国政体的一次尝试,它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扼杀。通常认为恭亲王奕訢在戊戌维新期间思想相对保守。实际上在戊戌维新过程中,奕訢充当了一把协调各方面均衡存在的尺子,使守旧派和维新派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并存。奕訢在变法前对维新思想所持态度及其死亡对变法运动的开展甚至提前进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1873—1929年)是我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家、更加是编辑大家.是自由斋的主人.汉族,出生于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清光绪举人.青年时跟踪其老师康有为,共同提倡变法维新,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性的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7.
张振武是辛亥武昌首义人士之一,因与黎元洪不合,被其电请袁世凯秘密枪杀于北京.张振武案的发生及其结果,是革命党人对反革命势力的再次妥协,此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势力逐渐染指革命势力较强的南方各省,并掌控了中央政权,黎元洪也被迫背离革命力量转而投靠袁世凯,革命力量得到削弱,并为革命党人二次革命的失败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武昌的革命义旗一举,革命就迅速地走向全国高潮,在革命潮流的冲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很快就崩溃了,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后来革命却没有得到发展,胜利也没有能够巩固,革命果实很快就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新集团篡夺了,使革命从胜利转向失败。辛亥革命为什么走向失败?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外压力下向地主买办新代表袁世凯妥协的结果,资产阶级软弱性是这次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郭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4):19-20,23
传统观点认为,“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政府对其称帝的支持而以国家利权做的肮脏交易。本文则试图从“二十一条”提出的背景,袁世凯在谈判过程中所做出的抗争与努力,谈判结束之后袁世凯的所作所为等方面以客观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袁世凯,一个也有爱国心、也想过保我疆土,但最终因多种原因向日妥协的袁世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关于窃国大盗袁世凯一生中的下面三个问题:一、袁世凯为什么能够飞黄腾达;二、袁世凯为什么能够轻易地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三、关于袁世凯的私生活和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