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导致的社会分裂,成为各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现代性成长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效率意识形成、社会开放深化、人的素质发挥的同时,也造成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盛行,导致了社会分化和社会浮躁。因而,必须在现代化中寻求社会主义的价值,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理性主义虽然具有反思的品格,但还局限在朝向内在性的理性本身的反省中,未能克服由理性本身的局限所带来的诸多现代性难题。理性主义哲学仍然处在“思存关系”的二元对立中,不能把“思”和“存”真正统一起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哲学),用实践连接了物质和意识,避免了理性对自身审查不彻底所导致的现代性问题,最关键之处在于提供了理性主义本身无法构建出来的面对现代性问题的救赎方案:共产主义。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超越,不仅能丰富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还可以凸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的消极方面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实施现代化的变革。人作为构建政治文化的主体,其自身的现代性在推动政治文化现代化方面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试通过对传统人格解析的基础上,致力于人的现代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寻根文学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从文化角度讲,保护民族文化不被世界文化所吞没,同时又反思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构成了寻根文学创作的主线;从哲学角度讲,现代非理性主义使作家们获得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从现实角度讲,强调传统文化的寻根文学使人们获得了一条不同于现代性文学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中国论现代性建构中存在的诸多悖论与困境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纠葛。这一矛盾纠葛在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转化成为如何在超越古代论传统与学习借鉴西方论两个方面寻找、建立中国现代论的主体定位问题,形成了中国论现代性建构历程中互为表里的三次“发现西方”和反传统的“传统”。这样的思路几乎贯穿百年中国论现代性的建构历程,既推动着中国论现代性的建构进程,也带来诸多理论偏失。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政治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潮流,从现代化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考虑,加强政治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对中外现代化的实践,还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完善,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特殊的意义。市场经济不会自发产生先进的政治文化,也不会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意识形态领域的全局。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坚持继承和摒弃的统一、批判和弘扬的统一、精神传承与超越创新的统一;对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应坚持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的先进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7.
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是人们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并且在社会变革中赋予现代性成长以生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现代化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自强不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现代”是学者们所设的二元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明显的差异。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性的突破和否定,但也包含着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肯定和发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因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及文化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变迁模式。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现代文化又是未来的传统文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在实现人们从传统解放的过程中,又将人纳入到其自身逻辑下。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大众文化以一种强势使主导文化之光黯然失色和高雅文化边缘化。人的发展有现实和理想两个维度,大众文化使人在一种情感宣泄和追求时尚中实现感官满足,但又在认同现实中忘却传统,失去批判超越的理想主义。日常生活批判把传统、现实和理想视为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主动精神在追求未来中判断现实,表达着现代化中人的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是人们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并且在社会变革中赋予现代性成长以生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现代化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自强不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西欧中世纪理性主义,历经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和理性与信仰之争和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实现了自身意识主体的回归,为西欧近代思想意识自由发展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问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低碳模式是解决文化产业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该模式以文化生态美学为指导,以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为依据,借鉴低碳理念,提倡文化资源的高效、低耗、可持续利用,并融通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各大领域,有利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矛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周而复的长篇多卷本小说《上海的早晨》中对上海都市生活的描绘 ,揭示出革命意识形态对都市生活的巨大影响和重新塑造。以此为基础可以追溯这一意识形态背后的思想史渊源。此外 ,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也可以为当年工人群众的翻身解放感提供剖析视角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科技文化起源多元化、科技文化思想理念多样性的论述,指出了科技文化背景多样性的客观性、合理性,进而论证了科技文化背景多样性对于科技文化发展的意义。阐明了在现今科技发展基础上,尊重科技文化背景多样性的现实,进一步完善科学思维,实现在自然观、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等方面质的跃迁,对促进科技文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进运动对于美国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进运动 ,对于美国的产生、发展与现状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尤其是它带给美国的文化影响 ,更是渗透进了这个年轻的民族。探讨西进运动对于美国民族的性格与价值观 ,对于美国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化艺术上的深远影响 ,有助于我们对美国的历史、现在与将来进行较为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近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作为其重要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逐渐地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首先是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发生作用,然后对文化的制度层次发生作用,最后对文化的观念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我们应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使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旅游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先秦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发展到旅游文化的繁盛期隋唐,再到旅游文化产生变化的宋元,最后到明清时期。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到兴起再到繁盛,然后至新变,最后到衰退五个时期。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旅游文化发展的规律,首先,知识分子是推动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儒、道思想是影响历代知识分子旅游观的主导思想,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水平,这些给现代旅游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继续教育改变馆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最终达到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亚国家"颜色革命"的原因极其复杂,而中亚国家长期以来忽视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是"颜色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特别重视,我们应认真借鉴中亚"颜色革命"的教训,加强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创新作为地方政府创新的根本环节,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被探索。各地方政府作为改革的试验阵地,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开辟了诸多有效的途径。"制度移植"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制度创新思考路径,已经越来越多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案例中得到肯定和运用。但任何途径都是一个需要"试错"的过程,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也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