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桩基础所受外载荷并不是单一方向的载荷,如输电塔结构,在承受竖向压力的同时承受着水平载荷作用,导致基桩受到斜向压荷载作用,该种条件的桩基础极限载荷的确定对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极为重要.为此,开展承压螺旋桩基础斜向荷载的试验研究工作.模型试验采用1#(叶片距宽比为3.14)和2#(叶片距宽比为5)2种桩型,1#桩型试验5次,2#桩型试验4次,2组共计9次试验.承压螺旋桩斜向荷载试验表明:①本次试验桩顶水平位移较竖向位移大了1个数量级,螺旋桩基础的竖向承载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竖向分量限制了背载侧叶片对地基向上的压缩作用,从而提高了基础抗水平载荷的能力.②叶片间距增大时(1#<2#),荷载-位移曲线表现出更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1#和2#桩受载侧地基表面均出现放射性裂纹;1#桩背载侧地基表面沿桩体外径开裂,2#桩的背载侧出现似"拔出体".③可采用F-ΔX0/ΔF方法、S-LogP方法,并根据荷载量变化、桩土相互作用和桩周材料的变形阶段确定螺旋桩基础的斜向极限载荷;本次试验1#桩的判定极限荷载为327.93 N,2#桩为348.06 N.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二次多项式系统的极限环的相对位置问题 ,证明当l≥ 0 ,mδ >0时 ,系统 (E2 )的极限环是集中分布的 ;当l<0时 ,给出了系统 (E2 )的极限环集中分布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认识爆炸焊接结合机理和指导实际生产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等对铜 (T2 ) /钢 (2 0 #)爆炸焊接复合板结合界面区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T2 / 2 0 #爆炸焊接复合板结合界面为波状结构 ,其结合界面由直接结合区、熔化层及漩涡构成 ;结合界面存在原子扩散 ;结合区发生了严重的塑性变形并伴随有加工硬化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极限lim λ→0 Y(λI+AY) -1存在的充要条件,并由此导出了算子广义逆A(2)T,S的极限表示。  相似文献   

6.
文献给出了如下一个生化反应系统:dx/dt=a-bx-xy~2dy/dt=bx+xy~2-y其中a>0,b>0;x>0,g>0对于系统(1)的研究已发表了多篇文章.本文给出了一个极限环存在唯一性的充要条件为a~2-b>(a~2+b)~2,并画出了系统的全局结构图。从而完整了对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极限limλ→0Y(λI+AY)-1存在的充要条件,并由此导出了算子广义逆A(2)T,S的极限表示。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深小锥孔件开式冷挤压成形时极限变形程度的定义,通过对深小锥孔开式冷挤压成形时的变形分析,建立了变形区非稳态连续速度场,利用上限原理得到了极限变形程度的理论判据。  相似文献   

9.
讨论构件抗力与结构抗力的关联性,分别给出不同结构参数下(层数与跨数)层间抗弯能力、层间水平约束以及大变形阶段层间极限轴力的计算模型。借助构件性能指标并结合各层构件的实际受力状态(包括拉弯、受弯和压弯),得到多层框架起始屈服抗力、最终屈服抗力与极限抗力的计算式。通过可靠的数值模型对多层钢框架模型抗力评估过程的3个步骤进行验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层框架层间内力主要体现为小变形阶段层间抗弯能力与大变形阶段层间轴力的差异;计算结果与数值结果较为接近,该理论方法可体现层间内力的相互作用并建立构件与结构抗力之间的关系,为多层钢框架抗倒塌能力的评估与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极限k(k≥2)循环连分式的渐进分式序列引入广义的Aitken△~2一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用它来对极限k(k≥2)循环连分式进行加速收敛,给出了数值结果,并讨论了r=0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采用预应力碳纤维技术提高钢结构承载力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传统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方法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将预应力技术应用于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给出了应用该技术加固钢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钢结构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以一种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30WGP1600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周疲劳试验探讨加载频率对电工钢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加载频率下疲劳变形后试样的位错结构,进而分析加载频率对电工钢疲劳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30WGP1600电工钢的疲劳性能对加载频率比较敏感,加载频率从10Hz增至50Hz时,其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得到提高;在10Hz下疲劳变形后,电工钢的位错结构主要是位错缠结和胞状结构,并有窄的驻留滑移带,在50Hz下疲劳变形后,在晶体中可观察到长的螺型位错线和较宽的驻留滑移带,这些位错结构的特殊作用导致了在较高加载频率下电工钢疲劳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稀土元素对深层渗碳钢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研究,探讨了深层渗碳钢组织遗传的特点,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可细化奥氏体晶粒,从而可以抑制深层渗碳钢的组织遗传,为深层渗碳钢的组织遗传问题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4.
研究低碳钢板在钨球正撞击下的极限贯穿厚度.采用6射弹弹道极限试验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试验获得Φ6.0 mm(93 W)、Φ7.0 mm(93 W)、Φ6.0 mm(95 W)和Φ7.5 mm(95 W)共4种钨球对6种不同厚度Q235A钢板正撞击下的弹道极限速度和极限贯穿厚度范围.采用Autodyn软件进行了同试验条件下的数值仿真,仿真模型被验证后,通过仿真获得了极限贯穿厚度范围,同时分析了钨球正撞击侵彻过程中的能量转换规律.基于能量守恒,建立了钨球对低碳钢板正撞击下极限贯穿厚度的计算模型.采用所建立的计算模型计算得到:Φ6.0 mm(93 W)、Φ7.0 mm(93 W)、Φ6.0 mm(95 W)和Φ7.5 mm(95 W)4种钨球正撞击下Q235A钢板的极限贯穿厚度分别为16.95,19.17,17.30,21.50 mm,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数值仿真所获得范围误差不大于10%.研究结果为杀爆战斗部毁伤元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以及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轴向压力、内压力、挤压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钢模内薄壁钢管弹、塑性变形和内力,计算钢管弹、塑性极限载荷,并讨论钢管和钢模间摩擦系数对极限载荷的影响。最后给出算例。  相似文献   

16.
压力管道受平头弹体侧向冲击破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充液薄壁圆管在平头弹体侧向冲击下局部凹陷、穿透及整体弯曲变形的耦合问题及发生穿透的弹道极限速度。借助DHR-9401落锤装置完成了足尺模型的三跨连续圆管的撞击实验。实验观察到临界破坏速度随内充质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平头弹体侧向冲击下,薄壁圆管产生冲塞型破坏。  相似文献   

17.
芯钢管连接的钢管混凝土节点偏压承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芯钢管连接的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偏心受压承栽力的计算方法,应用节点试验和有限元方法对节点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表明节点承载力主要由芯钢管混凝土和芯钢管外的环形钢筋混凝土共同承受。根据塑性理论的下限定理,推导出芯钢管混凝土和节点区环形钢筋混凝土的弯矩-轴力相关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简化。采用叠加原理将芯钢管混凝土和节点区环形混凝土的承载力叠加得到节点偏心受压时极限承载力,给出节点偏于安全的偏压承栽力的计算公式,公式中给出考虑芯钢管混凝土受外围环形钢筋混凝土约束后的承载力提高系数k。以35层商住楼钢管混凝土结构实际工程为算例,介绍了节点偏心受压承载力公式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型钢混凝土柱界限破坏的内力平衡条件出发,推出了配工字形和配十字形型钢的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理论计算公式,并与国内现有的试验结果相比,吻合较好,简化后给出了其实用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相比,配置工字形型钢的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不能显著提高,配置十字形型钢的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限值提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基于量纲分析获得弹道极限速度计算模型函数基础上通过若干试验值拟合获得计算模型的方法,研究弹体侵彻靶体试验所获弹道极限速度试验值异常性的检验方法. 根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特定置信水平下标准化残差值在标准正态分布置信区间落入度的弹道极限速度试验值检验方法;同时,进行了3.0,4.5,6.0,7.5,9.0,10.0g共6种质量35CrMnSi钢FSP弹体对4mm和5mm两种厚度典型高强度低合金(HSLA)钢板的侵彻试验,获得了12个弹道极限速度试验值,基于量纲分析及试验数据获得了相应的弹道极限速度计算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实例,根据95%置信水平下标准化残差值在(-1.96,1.96)区间落入度进行了弹道极限速度计算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用于弹道极限速度试验值异常性的检验.   相似文献   

20.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impact absorbed energies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steel strips hot rolled to thickness reductions of 95.5%, 96.0%, 96.5%, 97.0%, and 97.5%.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in refinement can be realized with an increase in hot rolling reduction. Besides, finer precipitates can be achieved with an increase in hot rolling reduction from 95.5% to 97.0%. The impact absorbed energy decreases with a decrease in testing temperature for steel strips hot rolled to 95.5%, 96.0%, and 96.5% reductions in thickness. However, in the case of steel strips hot rolled to 97.0% and 97.5% reductions in thickness, the impact absorbed energy remained almost constant with a decrease in testing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