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的4株稳定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MBF1、MBF2、MBF3、MBF4)中构建复合菌群,选取絮凝效果最好的菌群1(MBF2和MBF3组成)进行培养条件优化,考察了培养时间、絮凝剂用量、pH等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对复合菌群1絮凝活性分布、微生物絮凝剂热稳定性、廉价替代培养基作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群1在最佳絮凝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为84.86%;微生物絮凝剂分布在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并能在酱油废水中生长,絮凝活性达到78.36%。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木薯淀粉黄浆废水中筛选得到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编号为M2。经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克雷伯氏杆菌,命名为Klebsiella sp.M2。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菌株M2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种类、培养基初始pH值、培养温度及摇床转速分别为查氏培养基、5、30℃及150r/min。与大部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上清液表现出絮凝性不同,菌株M2的菌体本身表现出絮凝活性;经过使用超声波破碎仪证明菌体本身具有絮凝活性,最佳絮凝率达到93.20%,具有易于运输、便于使用的优点。菌株M2在以蔗糖作为碳源、KNO3作为氮源的情况下絮凝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3.
二株曲霉产生絮凝剂的培养条件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霉菌中筛选得到二株絮凝性较强的曲霉即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通过条件试验确定它们产生絮凝剂的最佳 条件,絮凝试验表明,二株曲霉产生的絮凝剂不仅具有较强的絮凝性,而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增强其絮凝效果,降低培养成本,以酱油废水替代发酵培养基对WN-2菌进行了培养,通过单因素培养条件优化,考察了外加碳源、外加氮源、培养时间、pH值等因素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絮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预处理过的酱油废水作为廉价替代培养基,高效絮凝菌株WN-2可以在此条件下产生微生物絮凝剂。且WN-2最佳絮凝条件为:外加氯化钙浓度为0.2 g/L、无需添加碳源和氮源、培养时间为36 h、pH为7.0、摇床转速为160 r/min,在最佳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浊液进行絮凝测定,其絮凝率达到93.6%。因此,利用酱油废水作为微生物絮凝剂的替代培养基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取菌株PY-M3和PY-F6所产絮凝剂,研究了微生物絮凝剂的添加量、水的pH值、高岭土溶液的浓度、助凝剂的种类、助凝剂的添加量和沉淀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分布和微生物絮凝剂的热稳定性,对絮凝效果好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菌株PY-F6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30mL/L,pH 8,高岭土悬浊液浓度3g/L,Ca~(2+)的助凝效果最好,质量浓度1%的CaCl_2投加量20mL/L,静置时间20min,菌株PY-M3的最佳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30mL/L,pH 8,高岭土悬浊液浓度3g/L,Ca~(2+)的助凝效果最好,质量浓度1%的CaCl_2投加量30mL/L,静置时间40min;在最佳絮凝条件下,PY-F6絮凝剂的絮凝率达到99%,PY-M3絮凝剂的絮凝率达到96%;两种微生物絮凝剂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为菌体细胞分泌的胞外代谢产物而非菌体本身;PY-M3絮凝剂的热稳定性较差,PY-F6絮凝剂的热稳定性较好;PY-F6菌株可以鉴定为黄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tricini)。  相似文献   

6.
采用磁种与絮凝剂相结合的方法对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实验,分析磁感应强度和磁种用量对煤泥水絮凝沉降速度和上清液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泥水絮凝沉降速度随磁感应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磁种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上清液浊度随磁感应强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磁种用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磁感应强度为0.25 T、磁种用量为0.3 g时,煤泥水的处理效果最佳。该研究为选煤厂煤泥水处理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淀粉生产废水作为培养基,利用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的一株成团泛菌生产微生物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中具有絮凝能力的物质绝大部分存在于离心后的上清液中;该絮凝剂溶液在100℃下保持60min后絮凝率为93.23%;高岭土悬浊液pH值为4-9时,该絮凝剂的絮凝率均在90%以上;絮凝剂溶液在4℃和20℃存放120h后,絮凝率分别为92.70%和92.21%。这些说明该絮凝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经显色反应、紫外光谱分析可确定该絮凝剂主要含多糖,通过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得该絮凝剂中多糖含量为75.60%。  相似文献   

8.
选用三种不同灰分、不同粒度组成的煤样,采用表面电位仪测定了煤泥颗粒的ζ电位,分析了水的硬度、PH值等因素对煤泥颗粒表面电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煤泥水的絮凝沉降试验,分析了絮凝剂种类、用量等因素对煤泥水絮凝沉降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煤泥水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采用磁场与絮凝剂相结合的方法对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分析磁感应强度和磁化时间对煤泥水絮凝沉降速度、沉积物厚度和上清液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泥水絮凝沉降速度随磁感应强度的增大、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底层沉积物厚度和浊度随磁感应强度的增大、磁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在磁感应强度为0.25 T、磁化时间为15 min时,煤泥水的处理效果最佳.该研究为煤泥水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用PDMDAAC处理煤泥水,试验了其絮凝除浊效果,对影响其絮凝的因素:混合条件、分子量、煤泥水固相及液相特性等进行了系统讨论,并初步探讨了PDMDAAC絮凝除浊机理,最后用不同种类絮凝剂进行了煤泥水絮凝除浊效果对比.实验证明,PDMDAAC用做水处理絮凝剂具有药剂投加量少,水处理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活性污泥和农田土壤中筛选到12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经复筛得到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茵MBFP-7.以高岭土悬浮液为絮凝对象,研究了温度、pH、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量和Ca^2 对絮凝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12.
复合微生物产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的无机絮凝剂存在用量大、絮凝效果欠佳、易(如铝盐絮凝剂)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陷,而大多数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残留单体又会对人体造成毒害(如聚丙烯酰胺).因此,探索和开发新一代具有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絮凝剂已经成为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微生  相似文献   

13.
通过超声系列试验,对超声法从剩余污泥中提取微生物絮凝剂(MBF)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剩余污泥中提取的MBF在偏酸性条件下和35~40℃范围内表现出较高的絮凝活性.超声时间以1~3 min为宜,超声功率以210~270W为宜.污泥浓度越高,所提取的MBF浓度越高;对于从高浓度污泥提取的MBF,投加剂量可随污泥浓度升高而减小,以获得较好的絮凝效果.MBF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法可用于从剩余污泥中直接提取MBF,在降低MBF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絮凝剂BS-5的筛选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河水底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稳定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S 5·对该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后,BS 5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97 5%·研究了微生物产生菌BS 5培养时间与其培养液絮凝性能的关系,培养液中絮凝活性的分布·以高岭土悬浮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MBFBS 5的用量、pH值对絮凝性能的影响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MBFBS 5具有培养时间短,用量小,pH值应用范围广,热稳定性能高等优点·啤酒废水的净化处理结果表明,BS 5产生的絮凝剂具有良好的絮凝作用,CODCr去除率可达79 2%·  相似文献   

15.
超细全尾砂絮凝沉降参数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最优的絮凝沉降参数,以絮凝沉降正交试验数据为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建立BP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絮凝剂单耗、料浆浓度及絮凝剂浓度作为输入因子,沉降速度和极限浓度作为输出因子。对比隐含层节点数对模型训练过程及预测精度的影响,选取最佳预测模型节点数为9。将絮凝沉降参数细化输入到预测模型中,从而搜索出优选样本,优选参数絮凝剂单耗为4.5 g/t,絮凝剂浓度为0.11%,料浆浓度为15%。经实验对比,该模型对絮凝沉降参数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能控制在5%左右,精确度较高,可以作为絮凝沉降参数优选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我们用马铃薯淀粉渣与丙烯酰胺进行接枝聚合反应,制备的淀粉渣──丙烯酰胺接枝聚合物(Sr-g-AAm),是一种优良的絮凝剂,对水介质中的悬浮固体粒子有较强的絮凝作用,与一般无机絮凝剂比较,絮凝物形成速度快,体积大,沉降迅速,无毒、无副作用、具有高效、廉价、多功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