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自然主义的背景下,追问"我是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当前自然主义在个人本体论问题上的可选方案主要有虚无主义、动物主义、构成主义以及四维论。其中,动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自然主义框架去把握和解决人格同一性问题。不过,这种专注于处理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动物主义是不完整的,因而在人格同一性问题上容易受到传统心理连续性标准的挑战。一种完整的动物主义应当包含一种适当的自我模型并在意识问题上承诺了某种一般性的立场,换句话说,应当是自然主义整体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人格同一性是中西方经典哲学问题,近年来成为人工智能哲学、道德增强技术研究的热门话题。在道德增强技术哲学中,关于人格同一性问题讨论占有优先的地位。道德增强可能改变个体的人格特征,引发“我是谁”的人格同一性危机。我是谁?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同一个我吗?增强前的“我”和增强后的“我”是同一个我吗?增强后的“我”具有道德自由和能够承担道德责任吗?显然,对道德增强人格同一性的持续追问将引发了许多极有学术生长意义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拓展和深化了人格同一性哲学的论域。  相似文献   

3.
休谟在《人性论》的附录中承认,自己之前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说明存有缺陷,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此陷入困惑。这个反省引发了一个问题:休谟的困惑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解释认为,困惑的根源是休谟意识到自己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对这种解释作出修正,指出休谟对个人同一性的说明为什么需要区分自我与他人,他又在多大程度上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表明,休谟的困惑并不在于他完全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而在于更弱一点的困难:他有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出这个区分,但是仍然留下无法区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人性论》的附录中,休谟称自己在《人性论》第一卷中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很有缺点",他的"全部希望都消逝了。"休谟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严重的问题?Yumiko Inukai和Galen Strawson新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但他们都没有抓住真正困扰休谟的问题。休谟人格同一性理论中的真正问题在于:休谟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必须依靠一个与一束特殊知觉不同的自我观念,而受制于休谟自己坚持的经验主义原则,他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个自我观念。  相似文献   

5.
人格同一性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近年来,理论家们尤其关注,人格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讨论与人的实践关切之间的关联何在。马瑞娅·谢特曼试图发展一种综合的叙事同一性理论来阐明其中的关联。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通过将自己的生活理解为叙事性的从而构成了自我。叙事暗示着一个社会空间的存在:人通过去过一种人的生活而成为人。人的生活的观点所认可的是一个集群模型,人格同一性正是由这个集群中的各个要素及其互动共同决定的。由于一种人的生活由实践产生的各种关系所构成并在人际空间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这种观点提供了一种关于人格同一性的综合理论,它可以有效地解释人的实践关切。尽管谢特曼的理论建构依然面临不小的困难,但她将人格同一性的形而上学讨论与人的实践关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我之克隆:非我,是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反对还是赞成克隆人的学者都认为:我之克隆非我.但其论证难以服人.因为"我之为我之物",并非他们所说的经历、性格、个性之类,而是记忆.于是,我之克隆,不具有我的记忆就不是我,具有了我的记忆就是我.进而,如果记忆是可以移植的,那么只要在我死后将我的记忆移植于我的克隆体的大脑中,我就得以转世复活.  相似文献   

7.
特修斯之船问题来自古希腊,经过霍布斯改造后变得更加复杂。难题是由几个简单问题的变形和组合形成的,详细地分析与分解特修斯之船问题是考查的第一步。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重构出E.J.劳对于该问题著名解答的"连续历史"之解释方案。但是劳的解释方案不能令人满意,连续历史对于特修斯之船同一性的确定并不充分,而且特修斯之船问题中隐藏着劳没有注意到的更加深刻的难题和悖论。批判解释方案的同时将会详细揭示出问题的困难,分析特修斯之船难题的症结,以期为人工物之同一性问题的处理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道德选择不仅跟心理有关,也跟生理有关,道德增强方法通过直接干预生理的方式来增强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平.但是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增强的前后出现明显的性格变化,这对个人同一性带来了威胁.当代对个人同一性标准的讨论逐渐从实在论转向了功能主义,动态的 自我叙事时刻在构建个人同一性,能够被自我所体验、理解和认可的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克隆人的诞生,预示者人类向自己宣战。★世界要发展,科学要进步,总会有一些想不到的事。正是有了这样的事,才会让社会进步,不是么? ★我要克隆100个李  相似文献   

10.
缸中之脑假设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最重要的怀疑主义假设。对“我是否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这个问题,当代西方知识论者有不同的看法。摩尔借助新常识实在论试图证明“我知道我没有被恶魔欺骗”;普特南则借助语义外在主义试图证明“缸中之脑假设是自我反驳的”,然而他们俩人的论证都是有问题的。诺齐克借助知识条件论对“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作了论证;不变主义者布莱克则借用诺齐克的知识条件论得出了“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的结论。语境主义者德娄斯提出了一种折衷的方案:在日常语境下,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在怀疑主义语境下,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本文基本赞同语境主义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蒯因的著名口号“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中,“同一性”究竟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恰当地被忽视了的问题。本文力图表明蒯因对同一性问题并没有作出合适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空间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不同于物理空间的虚拟场所.网络数字化、符号化、虚拟化特质遮蔽了人们的真实面目,使人际交往陷入伦理困境.呈现为:网络身心分裂导致自我同一性的丧失;网络人我疏离加剧了群体认同危机;自我与群体的认同危机带来多元价值观的泛滥,这也是"去中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网络空间施展的结果.缺乏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规导,交往行为势必会走向无序.  相似文献   

13.
自我推测的他人心理与真实的他人心理的同一性源于读心过程中自我与他人共享的身体-心灵互动空间,自身-他身的镜像互动搭建了自我-他人的身体共享通路,自我在身体共鸣的状态下应用自我的先前经验和一般的社会规则对他人所处的情境进行还原和解释,并把他人行为线索、自我体感、情境意义整合到一幅图景下,以反馈表征的形式通达他人心灵,完成自我-他人的心灵对话。因此,读心是自我卷入自我-他人的身体通路并与他人共享反馈表征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范式论心理学史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思考为出发点,通过揭示范式的本质并讨论以之为基础的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关系,批判性地考察了范式论心理学史的研究背景及其基本结论,并指出,范式论心理学史研究不能在任何实质的意义上增加我们对心理学及其历史的理解.在此背景中,作者倡导用心理学理论同一性范畴来把握心理学及其历史,并认为,心理学的存在依赖于它的理论同一性的确立;心理学的发展,是对它的理论同一性的展开;现实形态的心理学史,是心理学对它的理论同一性的不断寻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发现自己     
正人生,也许就是一次自我发现之旅。谁能找到自我、发现自我,谁就能用智慧点燃生命之火,让生命创造出更大价值。对任何人来说,只有走对自己的路,选对自己的发展舞台,成功和胜利才会属于自己!马克思年轻时曾想做个诗人,也曾经努力写过一些诗(就是后来他自称是胡闹的东西),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  相似文献   

16.
自主体既是一个与自我、自我意识、人格同一性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典哲学问题,又是一个崭新的、同时具有心灵哲学和人工智能工程学意义的问题。人工智能在利用哲学自主体认识成果、对自然自主体进行活体解剖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人类自主体作了大量的形式上的逻辑建模尝试,对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工程学问题作了基础性的理论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问题是,许多建模特别是作为许多模型之基础的BDI结构是以民间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这在现在也许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如此进行理论建模风险很大,因为民间心理学的前途、命运是什么,是否会像巫术等一样被淘汰,仍是心灵哲学中的未决问题。既然如此,在据以建模时就必须抛弃过去的民间心理学加之于它们的错误构想,即抛弃对于心理世界的拟人式、人格化构想或观念,进而在多科学的通力合作下,重构关于人及其心灵的正确的地形学、地貌学、结构论、运动论、动力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考察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澄清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可能世界、严格指称和本质主义等,不断加深理解克里普克对形而上学问题与认识论问题所做的区分。在此基础之上,回应吕进、何向东的“个体的跨界同一性分析”一文,批驳该文对克里普克关于个体的跨界同一性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8.
电子游戏的新奇性深远地影响了身体在空间中的自我意识与"在场"意识。本文主要运用"体验抽样方法"(ESM),探讨新媒体技术中介下的电子游戏赛博空间中的自我是如何被形塑的问题。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中的自我意识之流并非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沉浸于虚拟世界,而是流淌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调和着内在本质与社会约束之间的矛盾,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准沉浸状态"。准沉浸状态凸显了自我在赛博空间与现实空间中的同一性,即赛博空间中的自我并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而存在着,而是受到技术、现实社会关系等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研究似乎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批评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本文亦是一项关于人工智能的批判性分析,针对的是一个关系到人工智能研究基础的问题,即"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能"。我将尝试构造一个基于集体人格同一性(collective personal identity)的新论证,从而表明:首先,该问题原则上无法仅在经验科学的框架中获得有效解决;其次,该问题其实是一个没有认知意义的问题;最后,如果该问题没有认知意义,那么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即"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恐怕也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生殖性克隆的生物工程特点出发论证生殖性克隆的伦理难题.笔者认为,由于生殖性克隆的研究必须是基于试错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必要的有缺陷的生物性克隆才可能达到无缺陷的生殖性克隆物工程的,这一点本身也许就足以禁止获得这样一种哪怕预期最后效果可以接受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