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作为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的徐复观,在坚持儒家文化主体论的同时,并不贬抑道家,而是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融通,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全面而准确的疏释与评价。为此,他对道家文化的创立者老子、庄子、道家支派及儒道思想的融通等问题作了细致入微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前人及同代人未曾提出的新见解、新论断。把现代道家文化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22,(2):78-84
杜甫创作于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的《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的主旨是历代注家争论的焦点。该诗主旨应为似颂实讽,杜甫通过对洛阳老子庙中景象的铺写委婉地讽刺了玄宗对道教的过分尊崇。但诗人对玄宗崇道的批判主要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的。实际上,终其一生杜甫都与道家保持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道家思想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均有较深的影响,杜甫“奉儒守官”的儒家思想和对道家的兴趣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继承了《诗经》、汉魏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着眼于诗歌的教化性、实用性和现实性,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发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是从整体来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并不是其诗歌创作的主要部分。尤其被贬为江州司马以后,他的大部分作品以闲逸隐居和感伤为主调,表现出消极的倾向,也体现了道家追求达观和超脱现实的虚无主义倾向。如果说白居易积极反映现实的作品以其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话,那么他漠视现实、超脱现实的文学作品则是以审美主义、艺术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本稿着眼于白居易参与现实和超脱现实的两种处世哲学,探讨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和审美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代,民族理性精神自摆脱了难以企及的空茫惧怖的神力后,从现实中努力寻求有望实现的社会理想,并共同确立新的至高无上的救世主-圣人这一极至理想人格的目标,在这过程中,道家以其形而上的思维理念,从自然无为出发,造就了崇高的圣人化,以其圣人最高的智慧化身、道德标准和政治理想为其基本内涵,并建构了道家各自不同的理想人格的目标模式,从而为我们增进理解道家圣人化的真实价值与地位,及其对民族思想、心灵与社会历史所产生的利弊影响。提供了直接有益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在李白与特定地域的关系中,李白与长安的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断定,他壮年期直接体验了光荣和失意的长安这个都市,──与作为新移住者之子开始自我醒悟、并送走了他自负和曲拆之青春的蜀地,以及在渡过其不遇晚年之大半、终于选择了作为坟墓所在的皖南之地等等一起,--xx于考察他的生涯和生存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李白一生理想的生存状态首先是建立经世济民的儒家式功业,而后期待着隐逸求仙的道家道教式的自由阳]。既然如此,在其第一理想之实现场所的长安的诸种体验,一方面必然性地与其第二理想之实现场所的山林、…  相似文献   

6.
陆机的"缘情说"是艺术社会学走向审美心理学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先秦、两汉时期,经儒家规范了的"诗言志"占主导地位."诗缘情"出现后,它对儒家的"诗言志"是个巨大的挑战.言情文学日益兴起,促进了我国五言诗发展.陆机早期受了儒家、道家思潮的影响,略有形式主义创作倾向,晚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在<文赋>里着重阐述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其文学主张是"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强调文质的统一.这是他的审美意识的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景观美学理论都必须解释景观设计与体验所表达的美学理想。道家哲学中的美学观念也不例外地包含了这一方面。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指导下,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个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8.
从慎子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法家真正继承于道家的只是“道”的理论,法家从道家的观点中认识到了客观规律的存在,并且比道家更进步的是,法家更积极地对社会规律,社会现状,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力图找到规律而利用它,而不是实行道家消极的返古主义和法律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是中国生命美学的源头,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同样关注个体生命意义的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美学是向中国道家美学的复归.以上两种看法均存在片面性.人应该勇敢地承担人类的悲剧,以积极应对的姿态生存,这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是南宋一位爱国志士及词人,他所处的时代,是国家和民族遭受空前浩劫,内忧外患极其深重的特殊时代。抗金杀敌恢复中原,始终是他未曾放弃的政治理想。然而自赵宋朝廷南渡之后,议和派当权,弃战求和是其基本国策,因此,辛弃疾的抗金以恢复中原的政治理想,终究无由实现。辛弃疾南归以来,大部分时间过着退居归隐的生活,但在心态上却始终处于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之中。他渴望积极用世,却得不到施展长才的机会;想要退处江湖,却又无法忘怀恢复中原的大业。当时,辛弃疾可说是进亦忧,退亦忧,无时而不忧。处在那样的特殊时代,面对着仕与隐的人生困境,以及对时局失望和事业成空的悲叹,辛弃疾选择以儒家进退取适思想、道家顺物自然观念,以及抒写与梦境有关的词,来消解他所面对的出世与入世之冲突。  相似文献   

11.
附录三书合参对照表按:《云笈七签·服气精义论》载"五牙论第一"、"服气论第二"、"导引论第三"、"符水论第四"、"服药论第五"、"慎忌论第六"、"五脏论第七"、"服气疗病论第八"、"病候论第九"共计9篇。《服气精义论》(卷五十七)(《道藏》第18  相似文献   

12.
王屋高道司马承祯对促进唐代及其后的道教医学思想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在道教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道教医学思想特点在于运用中医学基本原理来阐释服气的基本生理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了存思五牙之气贯通藏腑、经脉之要旨;初创逆修任督二脉作为道教内炼之大纲,确立了内炼与服药结合的却病修身机制;深入阐发了道教医学关于病因病机的观点。其意义在于首先把存思、服食辟谷、服药、治疗融为一体,特别是对内丹学确立任督二脉为内炼之要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忧患意识在南唐词人冯延巳的词中多有体现,这与他的个性气质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冯延巳的这种词风,既影响了李璟、李煜的词作,亦开启了北宋晏殊、欧阳修诸家的风气。  相似文献   

14.
漳州地区的道教宫观约占所有宫观庙宇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从其供奉的神灵及分布地区看,既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又有较强的兼容性.从其始建年代看,又有很强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秦观词的内容大多抒写闲情、柔情、别情.秦观以纯情、敏锐、善感的词人之心,写出了大量柔婉精微而又蕴意无穷的作品.其词情感真挚,自然单纯,体现了醇正的词之本质.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文坛上,刘熙载以他清纯朴素、平易坦率的诗词创作,收获了蕴有其深深韵味的文学成果。和晚清许多作家相较,他的诗词创作具有别样的神韵、独立的风情。放眼晚清文坛,应该说刘熙载是晚近一位有才情、有禀赋、有个性的别具气质的作家。尤其是他的《昨非词》,清淡、朴素、平易、醇正,使得刘熙载的诗词创作具有较深层次的文化底蕴,达到一个较高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屋山作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历史上宫观林立,高道辈出,是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王屋山道教不仅在为国斋醮、弘扬道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而且在编刊《道藏》、保存典籍方面也承担着应尽之责。本文主要根据碑刻资料,初步探讨了王屋山在元、明时期参与编印和庋藏《道藏》的史实。  相似文献   

18.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四杰"中命运比较凄惨的一个,落得个自尽的下场。他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意象"。根据这些"意象",可以发掘卢照邻的"情志"。分析这些意象,卢照邻作品中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组。三组意象分别表现了卢照邻孤独寂寞的感受、伤叹衰老的心境和悲哀伤感的情调。究其悲哀原因,一是生不逢时,才高位下;一是病魔缠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