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与三种嵌段式共聚物形成的混合胶束对姜黄素的增溶作用,并对比研究了光照对姜黄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胶束的增溶效果明显,并随着高聚物疏水性的增大,混合胶束对姜黄素的增溶量增大.姜黄素对光照较为敏感,但在胶束溶液中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温度及硫酸盐溶液对长石溶解度影响,应用由美国地调所(USGS)开发的PHREEQC软件,对无CO2分压(CO2分压为0 MPa)和开放状态(CO2分压为10-4.5 MPa)下钠长石、钾长石和钙长石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的MgSO4溶液和Na2SO4溶液中达到溶解平衡时的溶解度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钠长石、钾长石、钙长石在纯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均出现增大的趋势;在25℃且无CO2分压情况下,3种长石的溶解度均出现随着Na2SO4、MgSO4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在不同CO2分压情况下,在相同浓度的硫酸盐溶液中长石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2SO4溶液对钾长石和钙长石的侵蚀作用要比对钠长石的侵蚀严重;温度对长石溶解度的影响大于硫酸盐溶液对长石溶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膜透析法制备载药胶束,研究了载体材料用量、药物投入量、透析时间、溶剂等对胶束的载药量、包封率及粒径的影响。对所制得胶束的理化性质如粒径分布、微观形态及体外释放进行了研究。采用UV法研究姜黄素溶液对照和姜黄素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对其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结果显示采用膜透析法制备的PLGA PEG PLGA载药胶束,平均粒径26.29 nm,包封率(70.03±0.34)%,载药量(6.4±0.02)%。姜黄素对照溶液和姜黄素胶束体外释放分别符合双指数双相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和Triton X-100)、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SDBS)及其组合对土壤中BDE-15的溶出效应,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Na Cl溶液对表面活性剂溶出BDE-15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一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大于临界胶束质量浓度时对BDE-15的溶出效果明显,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出效果优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阴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在单一表面活性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BDE-15的表观溶解度,且混合体系的溶出作用随非离子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在非离子与阴离子质量比为7∶3时具有最大溶出能力;添加一定质量浓度Na Cl溶液可明显提高混合表面活性剂对BDE-15的溶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具有很强的生理和药理活性,但在水中的低溶解度限制了其生物可接受度以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为了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可接受度,发挥其抗氧化性能,采用超声方式将其溶解于亚麻籽油中。制备姜黄素-卵清分离蛋白高浓度乳化物,并在乳化肠生产中使用此高浓度乳化物替代背膘脂肪。研究姜黄素不同质量浓度(800、900、1000、1100、1200mg/L)时高浓度乳化物的抗氧化性、生物可接受度;以姜黄素高浓度乳化物按照不同质量分数(25%、50%、75%、100%)替代乳化肠中的背膘脂肪,测定乳化肠的质构、色差等性质。结果表明:1200mg/L姜黄素的抗氧化性能最好,且生物可接受度最好;进行背膘脂肪替代后,总体上看,乳化肠亮度及黄度值增加,蒸煮损失减小,硬度降低,弹性升高。综合考虑各项指标,以姜黄素高浓度乳化物替代75%的背膘脂肪是较为合适的替代率。最终的乳化肠背膘脂肪用量降低25%,在乳化肠油相中存在的姜黄素生物可接受度达到0.112mg/g。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导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二肽-水混合溶剂中的电导率,计算得到CTAB在这些体系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胶束化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二肽-水混合溶剂中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受温度和加入的二肽浓度的影响.二肽的存在增加了CTAB的表面活性,使其临界胶束浓度减小;胶束化过程的自由能变ΔGom均为负值,表明CTAB在二肽-水混合溶剂中的胶束化过程是自发进行的;ΔHom对自由能变ΔGom的贡献相对于(-TΔSom)对自由能变ΔGom的贡献小很多,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过程,且存在焓-熵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7.
获取尿苷酸溶析结晶动力学参数须测定其溶液浓度变化,针对密度法浓度在线测量技术,研究了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尿苷酸(Uridine-5’-monophosphate)质量浓度与溶液密度的关系。20℃条件下,测定了尿苷酸在不同质量分数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溶液密度,以及混合溶剂质量分数一定时的尿苷酸质量浓度和溶液密度。实验结果表明:乙醇一水混合溶剂中,溶液体积与尿苷酸质量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拟合得到三元溶液体系尿苷酸质量浓度与溶液密度的变化关系式。  相似文献   

8.
两亲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能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物从而引起溶液性质发生重大变化。通过自由基胶束共聚法制备疏水单体为N-苄基-N-正丁基丙烯酰胺(BBAM)的三元共聚两亲聚合物P(AM-NaA-BBAM),并采用FT-IR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荧光探针法、黏度法、流变法研究P(AM-NaA-BBAM)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S)的相互作用,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SDS质量浓度较低时,P(AM-NaA-BBAM)与SDS通过形成混合胶束提高P(AM-NaA-BBAM)/SDS混合体系中疏水基团的缔合强度以及混合溶液的表观黏度和弹性;SDS质量浓度较高时,部分疏水基团单独增溶于表面活性剂胶束中从而破坏溶液的空间网络结构,疏水基团的缔合强度降低,混合溶液表观黏度及弹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N-十四烷基乙酰胺-?-磺酸钠(STA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红外光谱和1H-NM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电导率测定了STAS的Krafft点,为43℃。研究了STAS与OP-10混合物的溶液性质,STAS与OP-10分别以1∶1和1∶7比例复配,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08 mmol/L和0.12 mmol/L;临界胶束浓度时的溶液表面张力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0.
实验通过改变温度、pH、盐度对生物表面活性剂溶液进行处理并改变其反应浓度,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类物质增溶的最佳浓度,以及温度、pH、盐度对其增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鼠李糖脂浓度在临界胶束(CMC)以下时,多环芳烃类物质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变化较小;在临界胶束以上时,多环芳烃类物质在水相中的溶解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0 mg/L时,其溶解度最大.鼠李糖脂对萘、菲的增溶作用随温度的升高和盐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pH的增大鼠李糖对萘的增溶作用在pH=4时为45.107 4 mg/L,菲的增溶作用在pH=5时为31.510 8 mg/L,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