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以色酚AS、苯胺和亚硝酸钠为原料,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相转移催化剂,通过重氮化反应和偶合反应催化合成大红粉颜料;探究了相转移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大红粉颜料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相转移催化剂的产物产率均明显提高,且混合催化剂(SDS和SDBS)催化性能最好,在反应中无明显起泡现象;相转移催化剂最佳用量为0.1 g,最佳反应时间为30 min,产率可达88.1%;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产物收率高、产品纯度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泡沫循环利用室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对钙盐的敏感性,根据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与碳酸钙的溶解度不同,利用沉淀转化原理,实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泡沫的循环利用.由ABS-CaCl2-Na2CO3组成循环泡沫基液,在室内研究了不稳定泡沫(质量分数为0.6%的ABS,以下配方物理量皆为质量分数)、稳定泡沫(0.6%ABS+0.2%XC+0.2%HV-CMC)和硬胶泡沫(0.6%ABS+0.2%XC+0.2%HV-CMC+5.0%膨润土)的循环特点.结果表明:不稳定泡沫在室内循环6次以后,发泡体积由700mL降为510mL,半衰期由4.7min降为3.6min;稳定泡沫循环6次以后,发泡体积由510mL降为460mL,半衰期由22.5min降为18.2min;硬胶泡沫循环4次以后,发泡体积由480mL降为420mL,半衰期由34.7min降为26.4min.可通过补充少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是通过添加稳泡剂来提高泡沫质量,增强泡沫的稳定性,实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泡沫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Forster理论,对碱性荧光染料吖啶黄(AY)、碱性藏花红(ST)、罗丹明6G(R6G)、罗丹明B(RB)、乙基罗丹明B(ERB)、丁基罗丹明B(BRB)组成的各种染料混合体系的能量转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中,AY分别与R6G,ST;R6G分别与RB,ERB,BRB间均能发生有效能量转移.研究了各种表面活性剂对碱性阳离子染料间能量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强极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才能使碱性阳离子染料间发生有效能量转移.转移效率既与给体量子产率有关,又与受体量子产率有关,受体量子产率高的转移效果好;同类染料间的转移效果不如不同类染料间的转移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超声震荡及化学试剂对碳纳米管分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影响碳纳米管分散的因素,结果发现超声震荡可抑制碳纳米管的团聚,而添加适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则可以使其分散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KPS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水溶性的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浓度c(M)、引发剂浓度c(I)、乳化剂浓度c(E)、聚合温度T对St/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的最大聚合速率Rmax和聚合物粘均分子量Mη的影响,测定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结果得到:Rmax∝c(I)0.15c(M)1.60c(E)-0.79·e-6549/T,Mη∝c(I)-0.31c(M)0.47c(E)-0.47e2970/T;r(St)=3.93,r(BA)=0.28。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硫脲、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天冬氨酸(PASP)及它们的复配物在自来水中对AZ91D镁合金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聚天冬氧酸和硫脲复配比其它组合缓蚀剂的效果好,20℃时,在实验范围内,当体系添加这两种物质浓度分别为0.05g/L,添加总量为0.1g/L时.缓蚀率达到了81.7%,  相似文献   

7.
通常采用的浆液对粗纱的黏附力方法,未考虑粗纱的上浆率,不能准确反映浆料对纱线的黏附性.本文采用粗纱法分别将原淀粉与PVA、原淀粉与聚丙烯酸类浆料、原淀粉与变性淀粉以及不同聚合度PVA对粗纱的黏附力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粗纱法测试浆液黏附力在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提出了采用比黏附力值进行评价浆料对纤维黏附性能的方法.文中的一些数据也可作为纺织企业对粗纱法运用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3种不同亲水基结构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alkyl benzene sulfonate,ABS)、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十二烷基羧酸钠(sodium dichloroisocyanurate,SDC))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ethyl ammonium bromide,CTAB))的复配体系的性能,考察复配体系的相容性、泡沫量、泡沫稳定性、接触角、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研究结果表明,阴阳离子复配体系在摩尔比接近1∶1时,整个体系的泡沫性能下降,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趋于最大值,接触角趋于最小;在SDC-CTAB体系中,当w(CTAB)=10%~30%时,复配体系和胜利油田的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9.
使用稀土补光灯作为光源,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为可降解有机污染代表,在水-生物膜体系中通过单因子单变量控制法,研究了温度、溶解氧、生物膜数量及生物膜活性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溶解氧和生物膜数量对体系中DBS的降解量都有影响,其中溶解氧和生物膜数量是DBS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比不同生物活性试剂处理的生物膜对DBS的降解情况可以得出: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光合作用过程是DBS降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酰胺 ( PAM)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1 831 )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LAB)混合体系的粘度的测定 ,绘制了ηr- T,ηsp·ρPAM-1-ρPAM关系图。研究表明 PAM与 1 831的络合作用强 ,是较好的增稠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氯离子等温吸附方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三乙醇胺(TEA-Lauryl Sulfate,TD)、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LAS)和十二烷基葡萄糖苷(dodecyl polyglucoside,APG)3种表面活性剂(分别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对水泥净浆结合氯离子性能的影响,同时应用X射线衍射(XRD)和热分析(TG-DTG)等微观测试技术研究其机理.研究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水泥净浆的氯离子结合能力明显增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氯离子结合能力减弱;相对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氯离子结合影响较小.表面活性剂对氯离子结合的影响规律与表面活性剂添加方式无关.表面活性剂主要影响水泥浆体的物理吸附,而对化学吸附的影响并不显著.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建立了表面活性剂在水化产物表面吸附而对氯离子结合产生影响的双电层模型.  相似文献   

12.
在十二烷基苯酸钠(NaDBS)和正庚烷水溶液中分别加入脂肪醇和NaCl时,研究了体系中的相态结构和相转变的规律。在较高浓度的 NaDBS体系中长链醇(从正戊醇到正辛醇)促使层状液晶相的形成,短链醇如正丁醇和正丙醇的加入则无液晶态结构出现.NaCl的加入引起液晶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用失重法研究了在自来水介质中,钼酸盐与硬脂酸钠(S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碳钢的缓蚀作用,讨论了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因,分析了不同缓蚀配方的缓蚀效果,得到了较佳的复合配方。  相似文献   

14.
水合物分离二氧化碳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体水合物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由气体分子填充水分子产生的晶格而形成的一种笼形晶体.这种水结晶体具有高密度的特性使其成为诸多基于气体水合物应用技术的基础.利用气体水合物生成的原理,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以气体水合物的形式储存在海洋深处.对二氧化碳气体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和表面活性剂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选取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甲苯磺酸(p-TSA)三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水合物生成的促进研究,确定了促进气体水合物生成的机理与途径.结果表明:三种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的程度上都能缩短气体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提高了气体水合物的生成速率.  相似文献   

15.
微乳液法制备单分散的Cr2O3超微粒子及其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乳液法制备了经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和硬脂酸(ST)表面修饰的Cr2O3超微粒子。讨论了影响超微粒子粒度和萃取率的因素,并用TEM,IR,TG,DTA,XRD,XPS及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以乙酸乙烯酯、苯乙烯、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为单体,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配制成的复合乳化剂为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高性能化学浆料,并进行了浆料性能测试及浆纱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单体配比所合成的浆料具有高黏着力、低吸湿、低再黏等性能,与P24变性淀粉配合,作为主浆料取代PVA上浆,其浆纱质量好,织造效率高,布面质量好,得到用户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探索和研究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的吸附特性,对于正确选择表面活性剂及其使用浓度,开发新型、高效、功能型表面活性剂具有重要意义.采用Materials Studio(MS)软件,以二氧化硅作为理想岩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硬脂酸钠两种油田常用表面活性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含水的多晶胞模型.通过动态模拟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比硬脂酸钠更易发生聚集,使临界胶束浓度降低;温度稳定快,最终温度高;能量稳定慢,最终能量低.为今后油田用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新型高效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甲壳胺作为硫酸盐镀锌光亮剂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对四组不同的硫酸盐镀锌液,从赫尔槽试验、电镀液性能及极化曲线测定、镀层的金相显微观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比较.根据阴极沉积物生成机理及甲壳胺分子结构,探讨了甲壳胺分子对硫酸盐镀锌过程的影响结论是甲壳胺可作硫酸盐镀锌光亮剂,其光亮性能较经典的光亮剂硫脲、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好,且用量少,成本低廉.本研究拓宽了甲壳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液隔电极式压电传感器(ESPS)对表面质量负载变化有灵敏的频率响应。在ESPS表面浇铸聚苯乙烯(PS)薄膜,实时监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PS膜表面吸附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其吸附过程呈现可逆吸附特征,并可以用Langmuir等温线和动力学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吸附/脱附速率常数、平衡常数、饱和吸附量等参数,并讨论盐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迎梅 《山东科学》2018,31(4):72-78
以辽河、克拉玛依常压渣油为原料,研究了渣油热反应过程中相分离状况及生焦粒度的变化,并考察了添加剂对相分离过程和焦炭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常压渣油中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DBA)能够明显改变热反应过程中相分离的过程,体系的容焦、悬焦能力增加,焦的粒度明显减小;加入DBA后克拉玛依常压渣油热反应生焦量明显下降。在热反应过程中DBA等与沥青质胶粒的极性官能团作用,抑制超分子胶束缔合,体系的相分离得到延迟;由于DBA的加入开始生成的焦比较细小,但焦碳中心数量较多,这样在生焦总量相似的情况下,焦炭粒度会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