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产资源     
正贵州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的海洋古地理格局形成独特优势矿产资源。古生物化石瓮安生物群:震旦纪陡山沱期(距今约6~5.8亿年),瓮安地区出现目前世界最早的多门类宏体生物群。凯里动物群:中寒武世早期(距今约5.2亿年),凯里地区出现11大门类、120多属动物群。为生命起源与演化、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
莱阳古生物发现与研究具有辉煌的历史迄今为止,在莱阳地区已经发现3个著名的白垩纪生物群,即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晚白垩世莱阳恐龙动物群和莱阳恐龙蛋化石群,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化石生物群都集中分布在莱阳五龙河流域,许多重要化石遗址都分布在城郊四周,如金刚口和将军顶等。1923年,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山东莱阳采集了恐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物种多样性和时间跨度为切入点,运用全球对比分析方法,提炼其世界遗产古生物价值.研究表明:截止到2016年9月,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发现并报导海生爬行类40种,包括鱼龙类、楯齿龙类、始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初龙类、龟类共7大类,基本覆盖了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群,并伴有大量鱼类及无脊椎动物共存,是世界上海生爬行动物多样性最丰富、时间跨度较长、分布范围较广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其物种多样性组成构成了一个从沉寂-复苏-辐射-稳定的古海洋生物完整演变序列.动物群物种多样性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是研究三叠纪中、晚期海洋生物发展演化的最好的记录,满足世界遗产评价标准(viii):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录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的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的研究人员在贵州盘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近鲱形类预言鱼目新属种化石——"奇异盘县鱼"。该鱼种是预言鱼目最原始的属种,为研究近鲱形类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贵州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出现了新的门类叶足类;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大量增加;棘皮动物又添新类群海座星纲及海参纲;软躯体化石蠕形类大量增加,并出现具软躯体的节肢动物;藻类十分丰富.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及面貌已发生明显变化,动物化石超过100属,成为包括澄江、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内的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生物群核心组成主要由棘皮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等门类组成,并以含大量棘皮动物为自身特色.认为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提供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后生物多样化的证据,在寒武纪生物演化上起承前启后作用,对于古板块、古地理、古埋藏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潘江  姬书安 《河南科学》1997,15(2):185-190
河南西峡地区垩纪蛋白化群分布广泛,埋藏集中,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多样,保存完好,在中国及世界上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在《世界遗产名录》与《全球地质及古生物遗址名录》中,迄今尚无一例蛋化石遗址,西峡蛋化石群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评估标准,理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上前应加强保护与研究,并积极开展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7.
 瓮安生物群指产出于贵州瓮安磷矿地区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635~551Ma)上磷矿段的一个特殊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组合,主要由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多种后生动物胚胎组成,并包括少量可能的后生动物幼虫和成体化石。瓮安生物群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化石群,为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记录。10余年来,瓮安生物群中动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已确认至少5种不同卵裂方式的动物胚胎化石,胚胎化石分类从单纯的形态学分类向生物学分类转变,为揭示瓮安生物群中动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线索。同时,相关研究更新了繁盛于埃迪卡拉纪大型带刺疑源类生物属性的传统认识,并将之与有表面装饰的动物休眠卵(滞育胚胎)化石相联系。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CT技术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胚胎化石三维无损成像难题,为古胚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该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地球化学、地质和古生物等学者关于P-T生物灭绝事件的研究,对比我国南方和北方海、陆相二叠—三叠纪地层及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国外某些地区的研究成果,从可能的外因及内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中生代之交的全球变化与生物效应,分析出决定性因素,提出了火山-气候成因的新假说。  相似文献   

9.
陕西南郑梁山地区的南郑组中,产有多种类型的动物化石,以锥石类、海绵骨针、腕足类、瓣鳃类、头足类、三叶虫、介形虫和笔石更为多见,另有少量腹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化石。其中有许多化石是在该区首次发现的。过去对本组生物群的面貌了解甚少,所以对该生物群的研究,不但能使长期以来争论未决的南郑组的时代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对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的划分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该区晚奥陶世晚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的恢复,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了与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进行交流,以便对该组的地质时代及生物群面貌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现将该组的地层剖面及其所含生物化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东部的大地构造背影控制着古地理演化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内沉积盆地的性质存在着显著差别。早三叠世的中下扬子混积盆地属克拉通力缘盆地,而上饶和明溪碎屑岩盆地则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在整个三叠纪,区域性大断裂对沉积相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绍兴-宜春断裂作为构造分区的界限、控制了其两侧古地理的发展。古地理演化是构造运动地直观响应,中国南方三叠纪的地壳抬升、台地浅滩化、海水退出与印支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着古地理演化特征,不同构造单元内沉积盆地的性质存在着显著差别。早三叠世的中下扬子混积盆地属克拉通边缘盆地,而上饶和明溪碎屑岩盆地则为大陆边缘断陷盆地。在整个三叠纪,区域性大断裂对沉积相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绍兴—宜春断裂作为构造分区的界限,控制了其两侧古地理的发展。古地理演化是构造运动的直观响应,中国南方三叠纪的地壳抬升、台地浅滩化、海水退出与印支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早寒武世疑源类的古生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早寒武世疑源类在全球的古地理分布,并参考古地磁和动物化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早寒武世疑源类的古地理分区。结果表明:早寒武世在全球范围内可分为2个疑源类古地理大区,即波罗的海-北美-亚、澳大区和地中海大区;我国西南地区早寒武区筇竹寺期,可根据疑源类分为两个生态区,即扬子区和江南区。这一研究结果为今后各区生态结构分析,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李建军 《大自然》2013,(5):54-57
和政动物群是指我国甘肃省和政地区发现的新生代古生物化石所代表的动物群。和政县位于兰州市南偏西约100千米处,行政上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常常把发现在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的各种古生物化石组合统称为一个动物群,并经常以发现地或其代表动物命名。比如,著名的热河动物群就是发现于辽宁西部及华北地区白垩纪早期的一个古动物群,其中包括中华龙鸟等带羽毛的恐龙、孔子鸟等中生代鸟类以及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后来,科学家在该地区的相同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植物化石,包括被人们称为第一朵花的"辽宁古果"等被子植物化石,于是科学家将热河动物群更名为热河生物群,即包括动物群和植物群的生物群。另外,三叠纪晚期的关岭生物群和中新世的山旺动物群等也是如此命名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安微巢县等地第四纪沉积中哺乳动物化石群同属淮河过渡区中的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根据性状接引原则的论点,淮河过渡区这一生物地理分异具重要演化、生物迁移和古生态意义。自然史工程的主要内容指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相邻生物区及过渡生物区中亲近种的长期接触导致了新种(或新亚种)的产生。对生物系统分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主要进展包括:(1)蓝田生物群与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对比研究,对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和我国华南的蓝田生物群以及庙河生物群中产出的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进行了细致研究,通过比较古生物学和功能形态学的证据,证实了传统的水生埃迪卡拉理论。(2)新元古代大冰期前生物地层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利用改良的疑源类分析方法,在我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岩中获得了大量精美的有机质壁保存的微体化石,为我国胶辽徐淮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归属和对比,以及新元古代早期地层的全球层型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地层学资料。(3)新元古代冰期最直接的岩石学证据在贵州开阳地区南沱组冰碛岩中发现重晶石和含硫酸盐的自生孔雀石,硫酸盐具极低的δ180值,与现在极地冰川的氧同位素相似。该项研究为南沱组杂砾岩的冰川成因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江西南部崇义组植物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这一时代植物群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在总结江西南部崇义组植物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植物群的面貌、鱼化石群的特性、上下层位关系、岩相古地理及与邻区类似植物群的对比等诸方面,讨论了祟义组植物群的时代,认为它属于晚期法门期代表我国独具特征的晚泥盆世末期的植物群.对江苏五通群植物群的时代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认识.最后,对文中所提到的圆痕木属的一新种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江西南部崇义组植物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这一时代植物群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在总结江西南部崇义组植物群研究成果盼基础上,从植物群的面貌、鱼化石群的特性、上下层位关系、岩相古地理及与邻区类似植物群的对比等诸方面,讨论了崇义组植物群的时代,认为它属于晚期法门期,代表我国独具特征的晚泥盆世末期的植物群。对江苏五通群植物群的时代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认识。最后,对文中所提到的圆痕木属的一新种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许梦园  时国  楼法生  杨玲 《江西科学》2023,(3):464-471+506
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分布广泛,出露良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区内恐龙骨骼、蛋、牙齿和足迹4种化石资源类型及其产出特征。恐龙骨骼化石主要包括4科10种,蛋化石分为5科6属24种,牙齿化石属于霸王龙新种-中华虔州龙和鸭嘴龙,足迹化石属中华虔州龙。恐龙化石类型主要为蜥臀目的窃蛋龙类,少数为霸王龙和鸭嘴龙类,大多分布于赣州盆地;在池江盆地、信丰盆地、于都盆地、瑞金盆地和会昌盆地也产有少量恐龙化石。赣州地区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是研究恐龙生物群演化、古生态及古地理的宝贵素材,也是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总结了研究区恐龙化石类型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化石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为赣州地区恐龙化石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辽西地区义县组湖泊沉积层中产出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对于此时期古环境的研究一直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大康堡层湖相纹泥展开研究,重建此时期古环境.通过野外及室内对纹泥组成、类型、厚度等方面的观测,对此时期古气候有了新的认识.纹泥厚度特征变化表明沉积期降水量和沉积速率逐渐减小,统计洪水沉积间纹层数量可指示沉积期洪水事件的频率和规模.结合近现代纹泥形成和保存条件,可知该地区沉积期湖泊水体较深,湖水分层,存在一个缺氧环境,具有较小的表面积/深度比,湖盆形态适合,未受到风的侵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对中国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9个纪的海相地层中、于1883至2015年、根据中国材料创建的757个属的腕足动物化石进行逐一查考和再研究,对属的取舍及其分类位置提出了新观点,并将相关的模式种展示于125个图版中。在最新各纪年代地层框架下,更新各属的地质历程,并确定各属的地理分布。在梳理相关的其他腕足动物属的基础上,论述各时期的化石组合或动物群;并对显生宙几个重大宏演化过程中腕足动物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中国的这些腕足动物化石,不仅在地层划分对比、盆地分析和矿产勘探上有重要意义,在古生态、古生物地理、古气候与古环境及全球古地理再造上,也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