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的建立过程、自身的技术优势及其在微生物菌种选育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微生物细胞的正向突变频率和速度,缩短菌种选育时间.目前基因组重排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代谢产率,增强菌株对环境的耐受性,提高底物利用率和范围等方面;未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将在药物微生物菌种选育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高产菌株,提高柔红霉素发酵效价。方法:使用基因组改组法,用摇瓶测试发酵效价。结果:使柔红霉素效价提高105%。结论:使用基因组改组的方法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柔红霉素发酵效价。  相似文献   

3.
红曲霉液态发酵产洛伐他汀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红曲霉GM026产洛伐他汀的液态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甘油9%,大豆粉0.75%,NaNO30.2%,MgSO4.7H2O 0.05%,KH2PO40.15%;最佳发酵条件:培养温度26℃,初始pH=5.0,接种量7%,250 mL三角瓶装液量为50 mL,摇床转速170 rad/min。在上述条件下,发酵培养14 d,洛伐他汀产量达到375.853 mg/L.  相似文献   

4.
以红曲霉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5-氟尿嘧啶对其原生质体复合诱变处理,得到一株高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ZL307.试验结果表明,经紫外线照射处理150s,以0.3mg/mL的5-氟尿嘧啶处理15min后,γ-氨基丁酸的产量可高达491.1mg/L.与出发菌株相比,产量提高了60%,且高产遗传特性经10次传代仍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酿酒用高产洛伐他汀红曲菌株,研究以洛伐他汀含量、红曲色素色价、桔霉素含量及红曲菌产酶能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固态发酵法从不同产地40份红曲米中筛选出1株高产洛伐他汀的菌株H5-3,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判定该菌株为紫色红曲菌。经过检测,菌株H5-3的洛伐他汀产量高达17.90mg/g,红色素色价3195.27μ/g,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的活力分别达2514.26、0.32、300.19U/g,且该菌株不产桔霉素,是可应用于红曲黄酒酿造的功能红曲菌。进一步将该紫色红曲菌H5-3应用于红曲黄酒的酿造,制得的红曲黄酒中洛伐他汀质量浓度63.75mg/L,红色素色价22.86μ/mL,酒精度14.86%,总酸4.90g/L,氨基酸态氮0.83g/L。对制得的红曲黄酒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发现有机酸质量浓度为12.70g/L,其中乳酸、乙酸、琥珀酸、酒石酸、柠檬酸为其主要成分,分别占总量质量分数的28.2%、21.9%、14.5%、12.2%、5.7%;游离氨基酸质量浓度3540.58mg/L;在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酯类、醇类为主要成分,分别占总量质量分数的48.4%、43.9%,其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正丙醇、苯乙醇等含量较高,对风味有较大贡献;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比例协调。希望研究对传统红曲菌种资源的发掘利用以及红曲黄酒保健功能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米曲霉2197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6、0Co-γ射线、亚硝酸、微波及离子束交替进行的复合诱变育种技术,通过平板初筛、固体麸皮初筛、固体麸皮复筛,获得一株真菌-α淀粉酶高产菌株ZLF 13,并对其进行了生活力试验和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ZLF 13生长代谢旺盛,营养要求低,遗传稳定性好,产酶水平较出发菌株提高6.4倍,达946 u/g.  相似文献   

7.
植酸酶高活性菌株的选育及酶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本实验室筛选的一株米曲霉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并经过初筛、复利筛等步骤得到一株植酸酶高产菌株,酶活约提高156%,最高酶活达240U/ml粗酶液,72h左右达产酶高峰期。  相似文献   

8.
从土壤中分离到1株植酸酶高产菌株Pe0,初步鉴定为米曲霉.为了提高植酸酶活力,对Pe0菌株分别进行紫外线和亚硝基胍诱变处理,经初筛、复筛、遗传稳定性能检测,得到1株酶活相对较高、性状相对稳定的菌株Pe2#,酶活稳定在10.66U/mL,较原始菌株提高到3.34倍.另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接种量为4%,最适pH为5.5,最适培养时间为6.5d.在此基础上进行培养基正交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质量浓度为25g/L,蛋白胨质量浓度为4g/L,(NH4)2SO4质量浓度为2g/L,MgSO4.7H2O质量浓度为0.1g/L时所得菌株产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9.
红法夫酵母可以通过发酵糖类产生虾青素,虾青素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色素和抗氧化剂,在水产养殖、饲料、食品和医药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对红法夫酵母进行高产茵株的选育,最终筛选到3株理想菌株Puv-7、Puv16和Puv-24,其产量相对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34.7%、353%和46%。  相似文献   

10.
以米曲霉C-2为出发菌株,紫外诱变后,利用透明圈初筛,再分别以农业废弃物1%蔗渣-1%麸皮复合物、2%蔗渣、2%碱提蔗渣半纤维素和2%纤维素溶剂分馏法(CSLF)提取的蔗渣半纤维素为碳源摇瓶复筛,得到一株高产木聚糖酶的米曲霉菌株A73.结果表明:米曲霉A73在上述碳源培养基中,产木聚糖酶酶活力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281...  相似文献   

11.
紫红曲的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育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紫红曲原生质体进行不同时间紫外线照射诱变,实验表明,采用紫外线(UV)照射60s,可获得高产突变株,该突变株M1-1的红曲色素产量是亲本株的红曲色素产量的2.27倍,说明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是简单易行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福才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28(2):120-121,130
从养殖场地选择、养殖设施建造及清塘、蟹苗选择与放养密度、饲养管理方法、病害防治和商品蟹的收获方法几个方面阐述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 Forskal)的无公害养殖技术,为人工养殖青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高档花卉,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是兜兰产业发展的基石。我国拥有丰富的兜兰种质资源,台湾的兜兰育种和产业化发展较好,但大陆地区兜兰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生境破坏和过度采挖,兜兰属植物已是世界上较濒危的植物类群之一。选育出可进行市场推广的优良品种不但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降低对野生种类的需求,间接实现兜兰的有效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本文对兜兰的育种目标、种质资源和主要育种技术(包括引种驯化、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分子育种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各项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兜兰高效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分别进行室内和室外军曹鱼人工繁育试验。从海南、福建挑选亲鱼并育肥,注射激素使亲鱼产生精、卵,让卵自然受精。室内用网箱流水、黑桶充气和苗池充气等方式孵化受精卵,室外在池塘网箱中孵化受精卵,仔鱼开口后将其从网箱放出。仔鱼开口后及时投喂合适的饵料,培育30d后出苗。结果获得优质受精卵158.5万粒,孵化出仔鱼148.8万尾,孵化率93.8%,室内3种孵化方式中,网箱流水效果较好。室内育苗平均成活率12.61%,室外育苗平均成活率7.52%,室内培育比室外培育的平均成活率高5.08%。  相似文献   

15.
大獭蛤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2年秋季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育苗基地和海滨公园育苗场进行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scima Jonas)工厂化育苗研究。在育苗过程中采用成串的塑料片作为稚贝附着基立体附苗,使单位水体出苗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大獭蛤壳顶后期浮游苗至稚贝平均变态率为23.5%,小苗(大于8×10^4粒/500g)的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5.16×10^4粒/米^2,大苗(小于或等于8×10^4粒/500g)的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1.42×10^4粒/米^2,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3.29×10^4粒/米^2。  相似文献   

16.
D-核糖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经紫外线诱变处理,选育出莽草酸营养缺陷型突变株Bs-09,其发酵产物经物理和化学鉴定为D-核糖。经碳源和氮源试验发现,该菌株在葡萄糖或山梨糖为碳源,酵母粉或玉米浆为有机氮源,硫酸铵为无机氮源,碳氮比为6的发酵培养其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7.
以实验室保藏的红色红曲霉菌株(Monascus ruber)M5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诱变筛选,得到一株产降胆固醇红曲霉功能性菌株N7,并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和较强的耐乙醇能力,并选择出其最适生长温度以及最佳pH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Monacolin K的产量,以紫红曲霉M2为出发菌株进行诱变育种(紫外诱变、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通过构巢曲霉对峙培养、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筛选高产Monacolin K的优秀突变菌株。结果显示:相对于原始出发菌株M2,两种方法均能够高效筛选到红曲菌株,对6株高产Monacolin K诱变菌株进行5次传代培养,发现诱变菌株产Monacolin K的能力均有下降;但紫外诱变菌株Z-4和ARTP诱变菌株M-43的Monacolin K产量分别下降2.83%和1.97%,表现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说明Z-4和M-43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菲牛蛭的人工养殖方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4年5月8日至2005年3月8日,采用垄沟、池塘和水泥池三种养殖方式进行菲牛蛭的人工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菲牛蛭的生长期,其条均净增重和成活率分别是:垄沟组1.253g和91.7%,池塘组1.087g和79.3%,水泥池组0.919g和67.3%;垄沟组的净增重和成活率与池塘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与水泥池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池塘组与水泥池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菲牛蛭的冬眠期,采用垄沟养殖的菲牛蛭,其越冬后的成活率为85.3%,显著高于池塘组的74.4%(P<0.05),而水泥池组的成活率为0;相对增重率为-12.6%,与池塘组的-13.5%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可提高人工养殖菲牛蛭的成活率并能使其安全越冬,水泥池养殖不适合菲牛蛭的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