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国科学史之外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所谓「李约瑟难题」大约二十多年前李约瑟博士在其中西社会科学史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李约瑟当时的论点着重于外史分析,他认为由士大夫所组成的庞大官僚机构千余年来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及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造成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首要原因。自此以后,虽然此一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与讨论,但真正以严谨的学术训练对中西比较科学史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者,到目前为止仍后继无人。李约瑟现在正亲自撰写《中国科学与文明》第七卷中的《科学与社会:中西之比较》一册,我们期盼他能对此一重要科学史及比较文化史之问题有更深刻的分析及更广博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是造成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难题究竟问什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李约琴难题的两个重要表述的翻译问题入手,在考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总体评价和分析他的“近代科学”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难题中两个问题的原始含议作了较说细的讨论,并由此探讨了难题的深层结构。文章认为,在难题中,前一问题包含中国科学理论比较落后;后一问题中的“近代科学”指称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本特征的理论科学,对这一点的忽视,是目前在难题的理解、转述和求解中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最后对难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为什么会研究中国科技史,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流行的解读为:鲁桂珍是直接的诱因。笔者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科学的社会研究兴起的考察,认为,李约瑟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自1931年以后英国科学界开展的科学的社会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应该是主要动因之一,而四十年代李约瑟来到中国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则最终促成了他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难题第一部分是李约瑟站在西方科学立场上提出的,它极有可能形成于1937年科学及其社会关系委员会初成期间,难题本身推动了他对中国的追踪;第二部分则是他站在中国古代科技的立场,在二战期间深入了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后提出。至迟在1945年,他已对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郑晓沧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的诗作清和拙朴一如其人。文章略述其生平,并着重介绍他诵咏科学的诗篇以及同英伦和李约瑟博士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难题”有其合理性。质疑难题的“无科学说”、“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涉及到历史观、科学观、科学史观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如“无科学说”只承认中国古代有技术而不承认有科学,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西方中心论;“伪问题说”反对科学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是一种科学特殊论和唯近现代科学论,带有“辉格”的色彩;“有毛病说”反对假设的和逆史实的编史学,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不利于历史学的现代化。以上诸说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点,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反对李约瑟创立的中西科学史研究的比较法。“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因此,应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西科学发展史和理解“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学者劳埃德(Geoffrey Lloyd)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上进行了系列讲演,通过对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科学史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他的“新科学史观”。本文试图解读他的这一新史观,进而阐发对思考“中国古代有无科学”及“李约瑟难题”等相关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个被历史学家称作“李约瑟问题”的命题今天仍然是全世界科学史家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科学”和“中国”这两个特定范畴。此文的目的不是对这一问题再添加一个或数个特解,即不讨论与此有关的种种动力因素-无论是从科学内部还是从科学外部;相反,它将对国际上有关“李约瑟问题”的近期研究提供一个广角俯瞰,着重分析这一问题的来源和的发展,指出其在世界范围内科学编史学上的作用,进而将“李约瑟问题”置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审视它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茅以升(1896—1989)是中国科学社会史的前驱。他在圆周率史研究中,早于“李约瑟难题”经典论述(1944年)1/4多世纪,提出近代中国“学术不振,逐渐沦丧”的问题。他的工程社会史研究探讨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工程的特点,提出发展我国工程必须自力更生等重要思想。在晚年,他研究中国古桥史,阐发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社会经济、桥工匠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学历来旁及科学,这已是定论。80年代以来,这种旁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以致形成“科学易”与“人文易”对举局面。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这种努力是值得赞许的,但方法上有些问题,主要缺点是夸大了《周易》对科学的积极影响。李约瑟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从一开始,《周易》对科学的发展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但他的观点也有片面性,应该说这种影响正负两面俱在。为了把这个复杂问题(从广义上说,也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引向深入的研究,这里对这位大师的论点,作一全面介绍,也算是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的明清之际诞生?”人们对这个问题作过不少的探讨。本文仅从明末至清中叶(以下简称明清间)的科学家对中西科学关系的认识来分析这个问题。明清间的西方传教士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中国当时的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注意到学习和吸取先进的西方科学,提出“会通”中西科学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因而李约瑟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差异,它们已经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世界科学的演变》)但是,明清间中西科学的会通,没能够改变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的总体格局。相反,中西科学的差距正是在这期间增大的。造成这一历  相似文献   

13.
一批反映李约瑟研究成果的《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李约瑟游记》、《李约瑟画传》、《鲁桂珍与李约瑟》等著作作为《李约瑟研究著译书系》的首批成果,已于新春伊始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继李约瑟第一部传证──《李约瑟与中国》问世以来,主编及主撰王国忠十年来多方搜集资料、潜心研究写作的又一批成果。《李约瑟文献50年(1942-1992)》收入有关李约瑟的报道、文献、论文、书评、序跋、杂文、演讲、函电等八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李约瑟游记》是他战时援华的活动实录──《科学前哨》与《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李约瑟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标识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科学传统。本文通过文本分析,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构成、学科取向及研究兴趣入手,指出社会文化系统、话语系统以及研究传统的差异,使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成为迥异于西方科学的另一种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引言 科学和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甚至指出,在15世纪以前的好几百年里,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曾经遥遥领先于欧洲,但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不仅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也使中国传统的科学和技术相形见绌,特别是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我们这个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西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相比,各有千秋,它们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中、西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解近代科学在欧洲的产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衰落(李约瑟难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重大损失,我们因此科学史和中英友好事业的贡献。特别讨论了他从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皈依过程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还指出,李博士的形象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8.
对库恩的两种解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何所谓“后库恩”的科学论基上都是从解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发衍生出来的。在晚期,库恩本人也尝试着重新解读自己。他发现自己的理论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学。库恩并未套用而紧自己的方式达到了解释学的观念。本文赞同J.劳斯对对库恩的两种解读,他认为真正的“库恩”实际上把科学理解为我们都参与其中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9.
沉痛悼念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痛悼念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王渝生1995年3月24日20时55分(格林威治时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剑桥他的寓所里溘然长逝,享年95岁。他的身边摆满了中国书画和用具,陪伴他的还有他已故的妻子、华裔...  相似文献   

20.
杨猛 《科学大观园》2004,(11):47-48
在刚刚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向《易经》“开火”。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媒体以《杨振宁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为题加以报道。近日,国内易学研究权威学者通过本报谈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杨振宁: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道: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曾讨论过近代科学为何没在中国萌生,我觉得和《易经》有很大关系。”杨振宁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