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分子筛为载体,硝酸镧和硝酸锰为主要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锰酸镧钙钛矿型高温脱硫剂,通过氮气吸/脱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硫化前后的织构、物相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基于表征结果探究脱硫机理.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进口硫化氢浓度、载体对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700℃温度范围内,锰酸镧均具有较高的脱硫精度及穿透硫容,最佳反应温度为600℃;空速及进口硫化氢浓度越大,脱硫剂越容易穿透,穿透硫容越低;与三氧化二铝及纳米二氧化硅载体相比,分子筛负载锰酸镧钙钛矿型脱硫剂穿透硫容更大,脱硫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报告了测量铝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2 Th和238U质量活度结论, 即232 Th质量活度为2.3 ×10 - 3~7.0 ×10 - 3 Bq/ g , 238U质量活度为0.136 ×10 - 3~0.155 ×10 - 3 Bq/ g。同时也讨论了在测量高密度样品时样品对其本底辐射的自吸收及环境辐射的屏蔽修正问题, 实验表明测量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3.
结合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及巯基棉分离技术,采用同位素稀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量了国际比对样品CCQM-K49牛肝样品和人血清样品中的锌和硒。结果表明,对于待测元素含量较高的样品,不经分离,高倍稀释可有效减少基体的干扰;而对待测元素含量较低的样品,则必须经过分离才能准确测量。CCQM-K49牛肝样品中锌和硒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79.8±1.2)×10-6和(2.067±0.027)×10-6,BW3215人血清标准物质中锌的质量分数为(1.164±0.024)×10-6,国际比对IMEP-17人血清样品中硒的质量分数(0.0780±0.0014)×10-6,测量结果均与比对的中心值接近,符合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存在下氯化血红素(Hemin)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新型催化活性。在pH 8.0~8.9氨性缓冲介质中,Hemin催化溶解氧氧化溴邻苯三酚红的褪色反应。在SDBS和30%乙醇的增效作用下,催化体系服从Michaelis-Menten方程。用Lineweaver-Burk作图法求得米氏常数、催化常数和专一性常数分别为3.7×10-5mol/L, 0.64s-1和1.7×104L·mol-1·s-1。对机理进行了讨论。利用该催化体系,用反应平衡法和动力学法均可分光光度定量Hemin, 线性范围为2.0×10-8~6.0×10-7mol/L,检测限为2.5×10-9mol/L。  相似文献   

5.
 延长油田地理位置处于黄土高原之中,水资源匮乏,地面条件恶劣,早期开发未实施注水,且井网很不规则.为高效开发石油资源,近年采取补救性注水开发,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注水区产量、含水、地层压力、注水压力、注采比及采收率分析,研究了延长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特征,评价注水开发效果及注水参数的适应性.不同的油藏性质表现出不同的注水开发特征,反映了对不同注水技术政策的需求.延安组底水油藏和弱底水发育的延长组长2油藏,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渗透率在2.0×10-3—80×10-3μm2之间,在温和注水条件下,储层流体以孔隙渗流为主,注水各向受效均衡,油田原有不规则井网基本适应.延长组长6油藏为裂缝性岩性油藏,储层物性差,渗透率在0.3×10-3—2.0×10-3μm2之间,注水开发受储层裂缝及砂体展布方向影响较大,油田原有不规则井网注水适应性差,方向性含水上升快,后期调整困难,沿裂缝强化注水方式很难在老井区实施.指出针对长6油藏不规则井网,常规堵水、调剖措施将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增加注水井的“多点少注”的注水开发方式的设想.针对长6油藏纵向多油层复合连片的特点,提出分层注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Au/TiO2催化剂,以甲醛的催化氧化作为目标反应,采用XRD和TEM对该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金负载量、沉淀剂种类、反应液pH值、沉积沉淀温度、活化气氛、还原温度及时间等对Au/TiO2催化甲醛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80%(质量分数)的Au/TiO2,经过85℃氢气气氛还原,显示了最高的催化甲醛氧化的活性,在30℃、体积空速为15000h-1,甲醛的体积分数为4.5×10-4时,可以将50%的甲醛完全转化为H2O和CO2。样品中金物种颗粒平均尺寸为4.5nm。  相似文献   

7.
在热天平装置上研究了SO2气氛下再生反应温度和反应气体中二氧化硫体积分数对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在温度高于600℃时氧化铁脱硫剂才可以进行再生,较高的反应温度和二氧化硫体积分数都有利于提高脱硫剂的再生反应速率。利用均匀反应模型确定了SO2气氛下脱硫剂的再生为一级反应,按照等效粒子模型对其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气氛中氧化铁脱硫剂再生过程存在着由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向内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控制步骤的转移过程。通过计算得出了再生反应表观动力学参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指前因子为8.79×107m/s,活化能为160.56 kJ/mol;有效扩散系数的指前因子为6.4×10-3m2/s,扩散活化能45.40 kJ/mol。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近海稠油开发中存在的一次及二次原油采收率低、油水粘度差大、易水突、产层多、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生产压差大、油层内微粒运移严重、胶质、沥青质等有积垢沉淀物在井筒附近形成严重堵塞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微生物与CO2复合驱的方法。分别归纳了注CO2开发稠油与微生物开发稠油的方式及应用情况;分析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开发稠油的可行性;提出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在开发稠油时需解决的问题。在稠油的开采与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UQCISD/ 6-311G (d,p )从头算方法,优化甲醇和O [3P ]的反应两个通道、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进一步运用G2方法进行单点能量校正,得出通道 (1)和通道 (2)的位垒分别是48.86kJ/mol和28.89kJ/mol。并指出通道 (1 )是吸热反应,而通道 (2 )是放热反应。在300~3200K温度范围内,采用传统过渡态理论计算两个反应通道各自的速率常数k1 和k2 ,由此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得出这两个反应通道各自的速率方程为k1=2.43×10-18×T2.23×exp(- 32.97/T)cm3mol-1 s-1 (300K≤T≦3200K), k2=6.12× 1 0 -18×T2.19×exp(- 1396/T)cm3mol-1s-1(300K≤T≦3200K) 2/k1对温度变化的依赖关系。计算得出CH3OH和O[3P]反应的总速率常数k1+2 ,与实验结果取得很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用SBA-15硬模板复制技术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具有纳米线阵列结构的In2O3系列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晶胞参数、形貌及带隙宽度等进行表征,并测试分析样品对乙醇气体的气敏性能.结果表明:样品均为球形纳米In2O3晶粒有序排列生长组成的三维纳米线阵列结构;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样品的晶粒尺寸和纳米线直径增大,纳米线间距减小;当烧结温度为450~650℃时,样品的晶胞参数和带隙宽度随烧结温度的增加分别呈增大和减小趋势;当乙醇气体质量浓度为1×10-4 mg/L,测试温度为320℃时,450℃烧结In2O3样品的灵敏度最大为50.59.  相似文献   

11.
川东北飞仙关组气藏为高含硫、过成熟常压(低压)的超干气藏,其地层在地质历史上经过了深埋藏和高温作用,具备了原油裂解的条件,包裹体资料证明原始气藏含有大量的高烃组分和液态沥青,且不含H2S,确认气藏为原油裂解产物。气藏储层发育在膏盐岩中,原油裂解气与其中的硫酸盐矿物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TSR),消耗了大量的高烃气体,并产生大量H2S和CO2,所以现今气藏表现为高含硫和过成熟特征。硫酸盐岩热化学反应(TSR)生成的H2S和CO2大量溶解在水中,形成大量的酸,其产生的溶蚀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储集空间,造成了现在气藏压力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管流模型及流变原理,分别设计了5种不同黏度原油实验方案,得到了管径1mm条件下原油黏度340~44500mPa•s范围内启动压力梯度随黏度变化关系,从宏观上验证了普通稠油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考虑微观孔喉结构的填砂管模型,其中填砂管气测渗透率为(186.4~6698.0)×10-3 μm2,原油黏度为10~450mPa•s,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气测渗透率条件下原油黏度越小启动压力梯度越小,且两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在相同原油黏度条件下,开始随着气测渗透率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迅速减小,当渗透率高于600×10-3 μm2左右时,启动压力梯度随渗透率增加而减小的幅度趋于平缓;初始条件下随着流度的增加启动压力梯度迅速降低,当流度K/μ突破25 μm2/Pa•s后,随着流度的进一步增加,启动压力梯度降低速度趋于平缓,且二者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近临界水油页岩原位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H2S、苯、甲苯等),这些气体可能通过法兰接口、输送管道破损处、多级地质裂隙及废弃井外侧地质裂隙泄漏,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本文以吉林某地区油页岩原位开采为例,对其进行了空气环境的风险计算与评价。结合该区油页岩原位开采的生产工艺,确定H2S、苯、甲苯为本次环境风险评价的风险评价因子,通过源项分析对它们的泄漏量进行了计算,结果为H2S 92.1kg/s,苯3.168kg/s,甲苯0.109kg/s,风险类型为泄露。同时,本文对最大可信事故进行了后果计算,结果表明输送管道或法兰接口发生破裂泄漏后厂区内H2S的车间最高容许浓度超标。在风速为2m/s时,H2S、苯及甲苯出现浓度值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现象;H2S、苯在厂区及附近100m范围内存在浓度超过立即危害生命和健康浓度限值现象,甲苯未超标;H2S浓度发生超出急性毒害限值现象,苯及甲苯未超标。短时间发生泄漏事故影响区域主要为厂区内部。鉴于风险计算和评价,本项目的风险值水平低于同行业标准,环境风险可接受。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些防范及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充分认识塔中地区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地层发育及沉积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大量薄片、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对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和物性特征研究,并讨论了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柯坪塔格下砂岩段主要由细粒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组成,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丰富、分选中等-好、磨圆程度高;储层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隙、粒间溶孔和微孔隙;该套油层物性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值主要分布在0.5%—14.7%,渗透率值分布在(0.1-100)×10-3μm2的区间内;潮坪沉积环境及深埋藏压实、碳酸盐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是影响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层特征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盐效萃取方法,选择不同无机盐,对超细SiO2共沸蒸馏后产生的饱和正丁醇-水溶液进行分离,结果表明无机盐溶液可以萃取出正丁醇水溶液中的正丁醇,且萃取效果随无机盐浓度提高而增大,温度对确定质量分数的盐溶液萃取效果影响很小。萃取比小于1.5时,萃取效果随其增大而显著增大;萃取比大于15时,萃取效果随其变化明显变缓。常温下,萃取比R=1.5时,60% K2CO3溶液对饱和正丁醇的水溶液的萃取率可达95%以上。有机相通过二次萃取,无机盐质量分数可降至10-4以下,可回收继续用于共沸蒸馏。K2CO3 溶液的蒸发浓缩次数对萃取效果没有显著影响,表明K2CO3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满足工业循环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分析液化烃不同储存方式及泄漏与火灾爆炸危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液化烃储罐常见火灾爆炸事故类型并分析判断流程。研究表明,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发生泄漏的概率与全冷冻式液化烃储罐发生泄漏的概率基本相当;与全压力储存方式相比,全冷冻方式储存的液化烃泄漏时强烈的吸热作用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冷冻伤害破坏;空间爆炸、孔口火灾和池火是液化烃不同储存方式共有的火灾爆炸危险类型,全压力式液化烃储罐有发生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并形成火球的危险,全冷冻式液化烃泄漏后与水接触则有发生热传递类蒸气爆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用于可膨胀套管的低碳微合金钢CO2/H2S腐蚀问题,采用电极化实验、失重法及SEM等方法和手段对低碳微合金钢分别在单一H2S(pH=2.9)、CO2/H2S流量比为1∶1(pH=2.9)、CO2/H2S流量比为1∶1(pH=5.3)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微合金钢在单一H2S条件下,生成了铁的硫化物,使腐蚀速率高;在有CO2存在的情况下,由于CO2吸附在钢材表面,形成致密的吸附膜,提高了自腐蚀电位,减缓了CO2/H2S的腐蚀速率;由于组织不均匀及MnS的偏析,造成腐蚀后试样表面不平整,腐蚀产物膜存在微裂纹,pH值越低,腐蚀后试样表面越不平整,裂纹越明显,腐蚀越严重。  相似文献   

18.
安徽全椒是国内刚发现有露头、可供开采的海泡石产地。本文介绍采用8种手段鉴定此海泡石的结果并与世界各地的海泡石作了对比。 露头取样系石棉状纤维矿物。干涉一级。二轴晶(+)。2V≌61°,Ng=1.5292,Nm=1.5214,Np=1.5188,最大双折射率0.010,平行消光,正延性。X-光粉末衍射显示,样品是结晶良好的海泡石。红外光谱显示,在3885cm-1有一个小而可以辨别的吸收峰。在3560和3410cm-1有两个宽带,在3250 cm-1附近有一个肩峰。在400-1300 cm-1范围内,样品显示,在1200-12 cm-1有1个宽带,在1070,1020和975 cm-1有3个很大的吸收带。在780、690(肩峰在723)和640 cm-1有3个宽带,在465 cm-1 (肩峰在425)有一个大的宽带。差热曲线在125-150和805-818℃有吸热双峰,吸放热转换在740℃。化学分析:SiO2 52.4,MgO 22.01,H2O(+)12.42,H2O(-)6.88,SiO2/MgO 1.59,分子式近于H6Mg3Si12O30(OH)10·6H2O.电子显微镜显示,样品是纯的海泡石。对海泡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晶体结构、成因和主要用途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