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美国犹裔文学巨擘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以独特的视角与真实动人的细节叙事讲述了美国犹太移民的生存境况和在异质文化下寻求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作品中的男性典型形象在美国主流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冲撞下,遭遇身份困境与身份迷失;在身份抉择的过程中,由于同一文化对不同文化主体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典型形象对文化身份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女性身份的广告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是一种符号形式,是各种符号构成的有意义的、情景化的、建构性的社会活动.身份是一种符号潜势,其本质是施为性.女性身份在广告话语中的建构过程,体现了当代社会以男性思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掌握对话语符号资源的控制权,这种权力的不平等造就了广告中被典型化、物质化和商业化了的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的"女性化"一直饱受诟病。华裔美国作家李健孙在他的作品《支那崽》和《荣耀与责任》中却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男性主人公形象。这两部作品里充满了阳刚之气,不仅是男子占支配地位,而且更加专注于传统的男性关注焦点和价值观。其作品里面的暴力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实现其美国人,而非"他者"的身份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暴力描写也有利于实现美国华裔文学的男性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4.
韩娜 《科技信息》2011,(36):182-182
路易丝.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最有名望的印第安作家之一,《爱药》是其处女作小说,本文尝试浅析《爱药》中的男性角色,揭示印第安人回归传统是其挑战白人世界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当代旅美的华裔海外女作家,在2000年发表的《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作者通过一位美国本土同性恋男子与留美华裔女性之间发生的事情,思考了男性与女性身份的分裂与重新定位,并且在这背后涉及到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与整合。  相似文献   

6.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群 《中州大学学报》2006,23(4):43-45,54
文章对当代美国短篇小说《抽彩》从人物群像图、人物抽象图、人物变化图进行了解读。雪莉.杰克逊对愚昧盲从、自私残忍的极端畸形人物群像的刻画,具有高度抽象的象征寓意,它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运作机制下人性的扭曲及民主的假象,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理想信念丧失后人性沦丧、暴力遍存。人物变化图是作者关于传统、未来、理想与信念等方面的哲理性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希望与迷茫。  相似文献   

8.
特里·伊格尔顿对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观批评的洞见颇值得挖掘,尤其是他洞透到了布鲁姆的美国中产阶级男性中心主义的精英身份。而他对布鲁姆的批评谬见则应该被予以批判,分析其背后的非文学因素,深层次的政治偏见立场影响了两人文学经典批评观的和衷共济。至于两人对文学的虔诚与知性就更可以在符号化的消费社会与喧哗的理论之后的当代语境下,共生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学经典批评观。  相似文献   

9.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0.
路荣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4):39-40,61
劳伦斯在其短短20年的创作生涯中,描绘了很多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层次、身份性格各异的男女性形象.由于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劳伦斯早期作品中的男女关系是混乱、颠倒的.女性往往敏锐、现实、坚强,总以强者、胜利者的身份出现;而男性则粗鲁、麻木,陷入被压制、被选择、被引诱、被遗弃的"小男人"地位.而劳伦斯不同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恰恰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逐渐成熟过程,也是其"血性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岑伯宁 《世界博览》2011,(16):56-59
成年以后,他才开始在忠爱美国的同时,深深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保守派由于对当代美国外交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传统保守派、自由派相比,新保守派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他们曾经是自由派人士、前托洛茨基分子、左派人士,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转投保守派阵营。新保守派外交思想与自由派、传统保守派的外交理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道德与武力是其核心。新保守派是美国社会相当独特的一个政治团体。  相似文献   

13.
王燕 《科技信息》2007,(28):11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描写了一位中产阶级女性为了自由与理想而背叛传统,最终被大海淹没的故事。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女性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角度解析它。本文则从象征主义角度分析小说中男性人物的象征手法及其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欧元春 《科技信息》2011,(23):204-205
《人性的污点》作为菲利普.罗思的后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一个为追求其美国梦而将自己的黑人身份逾越为白种犹太人,最后却为社会所流放,陷入了身份悖论中的悲剧故事。在小说中,罗思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采用多个意象,甚至模仿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表现了身份逾越的悲剧。而隐藏于全文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圣经为原型的流放模式,罗思将流放贯穿到主人公科尔曼的族裔身份、社会身份以及心灵深处,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国社会的身份观:身份逾越不可能带来美国梦的实现,注定是个悲剧。本文笔者从流放传统入手,结合罗思的创作特点与其历史语境,分析文本,看罗思贯穿在文本中的身份观。  相似文献   

15.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10,(22):71-71
<正>美演员击败奥巴马当选年度最具影响力男性近日,美国著名男性杂志《Ask Men》公布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犹太裔美国喜剧演员、节目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16.
乔伊·哈约尔是美国当代犹太裔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本篇论文主要从生态主义的的审美角度出发,探讨乔伊·哈约尔如何在诗歌中运用空间策略来帮助印第安人摆脱由无位置感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从而通过印第安的集体记忆来实现整合分裂破碎的印第安民族身份并引导印第安人回归清新淳朴的印第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刘丹 《科技信息》2012,(34):I0085-I0085
本文以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为文本,通过对早期到达美国的华工修筑铁路的坎坷经历的描述,来揭示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男性身份地位其实已经悄然的发生转变。从边缘化到杂糅的身份转变,也展现出我们的祖辈在美国的辛酸历程。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15,(4):34-36
身份流变是美国华裔文学中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也是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研究中的焦点。本文以后殖民文化研究及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流变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林露德《千金》和《木鱼歌》的文本分析,探寻林露德这两部小说中华人族裔身份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作者读了美国小说之父安德生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树林之死》 ,采用第一人称次要人物手法描绘了 2 0世纪 30年代美国中西部农村的悲惨命运。作者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在当时是一种伟大的创新 ,受到读者和作家的喜爱到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写作方法是席卷美国  相似文献   

20.
<白噪音>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充分展示当代美国人生存环境及精神焦虑的上乘作品.本文从人物叙述话语入手,探讨和论证<白噪音>中存在的独特叙事策略.发掘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人物对死亡恐惧所表现出的种种滑稽可笑的行为,从而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