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IV-1 Tat蛋白定点突变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HIV-1Tat的Cys富集区,核心区和碱性氨基酸富集区是高度保守的,并且对于Tat反式激活作用至关重要。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构建了HIV-1 Tat蛋白在上述3个区域进行定点突变的6种突变体的三维结构,分析了突变体的结构变化,并与实验结果相对照讨论了导致突变体失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纵向岭谷区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及驱动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向岭谷区(LRGR)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该区资源富集、环境复杂、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水平和生态承载能力差异较大,生态系统受到的扰动和变化显著,分析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因子对区域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纵向岭谷区核心区各县(市)为研究对象,在GIS的支持下,从市级和县域两个尺度上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辨识区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各地州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区域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格局由北部、南部向中部递减;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均生态承载力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影响较大,主要驱动力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等指标,驱动力的空间变异决定了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3.
李菁  陆路  吴凡  陈曦  牛犇  姜世勃  陈应华 《科学通报》2009,54(9):1244-1249
人类Ⅰ型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class I, HIV-1)包膜蛋白gp41的近膜端外部区(membrane proximal external region, MPER)在HIV-1的各个分化株之间相当保守, 这暗示MPER区对于病毒的生存和侵染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研究表明, 两个靶向HIV-1且具有最广泛中和活性的单抗2F5和4E10, 都特异地识别该区域, 进而有效地抑制包膜蛋白介导的病毒膜融合过程. 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 4E10抗体表位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会随着gp41融合核心区域的结构调整而发生显著的改变, 提示在gp41蛋白的MPER区与融合核心区之间很有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并与gp41介导的膜融合过程相关. 本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gp41融合核心区衍生多肽, 检测了4E10表位多肽(D4E10P)与它们之间的反应性. 其中, 具有gp41蛋白核心区N-trimer结构的多肽(N-trimer-6HB)显示出很强的结合活性. 进一步对N-trimer-6HB多肽进行噬菌体文库筛选, 发现 4E10表位上一个短的模体序列(WF)很有可能对gp41的N-trimer和MPER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导致MPER区以潜在的方式参与病毒包膜和靶细胞膜间的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4.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临朐县城东约22千米处,面积约13平方千米.公园由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组成,其外围为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最高峰为尧山.海拔405.5米.核心区是1980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面积1.2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5.
高新华 《科学通报》2014,59(4-5):319-322
利用UCAC4星表(the fourth U.S. naval observatory CCD astrograph catalog)提供的高精度自行数据分析了疏散星团M67的运动学性质. 分析显示有1颗质量约0.8~0.9 MΘ;的小质量恒星以约30±;9 km/s的高速相对于星团运动. 这颗高速星距星团中心的投影距离约0.4 pc, 位于星团核心区. 其速度是星团核心区理论逃逸速度的16倍, 处于高速逃逸状态. 该星在颜色-星等图上的位置、空间投影位置以及视向速度表明它极有可能是M67的成员星. 在M67中发现高速星对理解星团内部动力学演化以及太阳系的起源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YAC介导的天蚕丝素基因向家蚕的转移及其在F_2代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振刚 《科学通报》1995,40(24):2267-2267
天蚕(Antherae yamamai)是天蚕蛾科柞蚕属的一种大型野生绢丝昆虫,其丝质优良,素有“丝中皇后”的美称.但天蚕和家蚕(Bombyx mori)的亲缘关系较远,为了获取具有天蚕丝质性状的家蚕转化体,利用传统的遗传育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必须借助于基因转移.YAC(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作为一种大容量的基因工程载体,在真核基因转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天蚕和家蚕丝质基因的主要歧异存在于核心区,这种歧异反映在蛋白质水平上就表现为  相似文献   

7.
正站在外形如金色凤凰的大兴机场航站楼内,脚下的拼花地面与上空的曲线吊顶相呼应,构成的光影让人仿佛立于锦缎之上。这个体量巨大的航站楼核心区与覆盖其上的自由曲面屋顶,建设难度堪称世界级。从这里辐射出的5条候机指廊,同样的工序至少要重复5遍,施工难度大,而更难的是与时间赛跑。  相似文献   

8.
陈鹏飞 《科学通报》2019,64(36):3830-3832
<正>作为主序星的太阳,其内部结构大体是稳定的.核心区的氢聚变反应为太阳提供了持续而比较恒定的能源,维持其3.828×1026 W的电磁辐射、8.8×1024 W的中微子辐射,以及往外输运的太阳风.然而,由于原初磁场[1]以及太阳表面以下0.3倍半径范围内(即对流区)较差自转的存在,在发电机过程[2]及磁扩散的共同作用下,对流区底部的磁场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当其磁场强到一定程度,便会经由太阳表面而浮现到太阳大气中,并导致各种空间尺度和不同能量的爆发现象,如太阳耀斑、暗条爆发、日冕物质抛射等.其中,日冕物质抛射是尺度最大的剧烈爆发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亚造山带核心区(哈萨克斯坦山弯及翼部)发育新元古代晚期至早石炭世数条蛇绿混杂岩带,它们大多发育典型的海山岩石组合,即枕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礁灰岩、滑塌堆积岩、陆源碎屑岩等.结合其特有的构造特征,初步重建了中亚造山带核心区古海山火山地层格架.在地球化学上,构成古海山的火山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TiO_2含量高,富集轻稀土元素,无明显Nb,Ta,Ti负异常,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特征.Nd,Sr及Pb同位素组成显示岩浆源区有富集组分的参与并受到流体交代的影响.总体上与地幔柱有关的典型海山Louisville,Ontong Java及Hawaiian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但不发育高镁苦橄岩或科马提质玄武岩.中亚造山带核心区洋岛玄武岩的来源可能至少有两种:(1)海山在俯冲带被刮削保留在增生楔中;(2)直接来自地幔交代岩的部分熔融,也不排除循环洋壳部分熔融和陆源沉积物参与的可能.可见中亚造山带洋岛玄武岩的物质来源多并发生复杂的壳幔相互作用,这与现代大洋中地幔柱活动及海山的发展演化类似.  相似文献   

10.
正河口海岸区域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地带,其向海一侧的边界位于大陆架边缘,而向陆一侧的边界位于海洋因素(如潮汐、台风、海陆风等)能够起作用的范围界限,占地球表面积的15%~20%。从全球范围来看,河口海岸区域集聚了大部分人口和大都市,是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在我国,东部沿海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而最发达的地方又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少  相似文献   

11.
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海洋热源,暖池区表层海温的变化与低纬度大气环流紧密联系,而温跃层变化能够调控暖池区上层海水热含量和结构.为探索末次冰消期(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期)暖池区的上层海水温度变化,利用暖池核心区MD01-2386孔岩芯,分析混合层和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8O和Mg/Ca指标,重建末次冰消期十年际分辨率的表层和温跃层温度记录.结果表明:(1)末次冰消期早期,表层和温跃层海水在20~21 ka展现小幅度的初始升温,与岁差参数的起始降低同步;(2)与海因里希冷事件1和新仙女木事件近乎同一时段,表层和温跃层海温都表现出升温停滞的平台;(3)冰消期过程中温跃层海温的变化幅度始终大于表层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的δ18O以及Mg/Ca温度变化与婆罗洲石笋δ18O的变化趋势高度吻合,反映了末次冰消期暖池核心区的温跃层动力、表层海温和大气对流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比赤道外暖池区的降水指标记录,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大气对流中心的位置迁移或强度变化是解释末次冰消期千年尺度变化期间暖池区降水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百年尺度上暖池上层水体指标记录都体现了明显的220~260 a的周期,与太阳活动的Suess周期近似,可能反映了暖池区上层水体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发展问题在全球化与城镇化迅速扩张的今天,其牵动着无数国内外专家的视线.区域发展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政策制定者充分摸清实际情况的复杂脉络后,从全局出发,在科学的、成体系的规划中长期发展,以努力减少当前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并同时达到维持和引导该区域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是东亚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特征不仅反映了西风气流与"大三角扇形"影响域季风水汽流的相互作用特征,而且凸现出该区域为全球能量、水汽的交换关键区,构成"亚洲水塔"形成的重要背景;隆升的高原地形和强大的表面辐射加热形成了局地上升对流和高耸入对流层中部中空"热源柱".研究揭示出此"热力驱动"下青藏高原高、低层互为反环流类似台风的自激反馈机制,其提供了"亚洲水塔"水汽"汇流"与抽吸动力效应."亚洲水塔"热源驱动机制有助于"世界屋脊"大气"热岛"、"湿岛"的形成和维持,使暖湿气流从低纬海洋向高原输送、汇聚.针对"世界屋脊"高原对流频繁、云降水异常特征,揭示出"世界屋脊"空气低密度条件对高原对流云的触发效应.分析表明,低纬热带海洋成为"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的重要水汽源区,水汽源区可跨越赤道追踪到南半球.提出了青藏高原"热力驱动"下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类似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点,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构建出"亚洲水塔"和其周边地区独特的大气-水文功能体系.给出了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背景下青藏高原为核心区的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14.
秦佑华  刘锋  殷海玮  王玉兰  刘晓晗  赵利 《科学通报》2007,52(18):2101-2106
碧凤蝶(Papilio bianor ganesa)的前翅呈现闪亮的绿色. 通过结构分析、光谱测量及理论模拟详细研究了其闪亮绿色的产生机理, 发现闪亮的绿色来源于单个鳞片体内的一维周期性结构. 它是由一壳质层(chitin)和一空气-隔离层(air-spacer)周期性排列组成, 共有 9 个周期. 测量了样品的反射光谱, 发现在正入射时, 反射峰位于人眼感知的黄绿色区域; 在斜入射时, 反射峰向蓝色区域移动. 根据其结构特征建立了简单的多层膜模型, 并利用长波近似理论和传输矩阵方法计算了这种结构的反射谱, 通过理论模拟, 这种周期性模型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反射峰波长由黄绿色区域向蓝色区域移动, 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借助Photoshop软件来分析正常区域与病变区域的RGB值,用Matlab软件将黄瓜叶片的照片转化为RGB的像素值矩阵,利用得到的各种界限和像素矩阵的值计算已经分级叶片的病斑区域与这个叶片总面积的比值,确定此方案下的病变程度范围,将其定为判断叶片病变程度的标准,最后用已经得到的标准去衡量待评叶片,并确定其病变级别,从而根据病斑区域与这个叶片总面积的比值来衡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流域水环境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污染问题严峻,呈现典型复合污染特征,为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在复合污染条件下,识别流域的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防控,精准甄别关键致毒物并综合评估其生态风险,是当前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传统生态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单一污染物开展,难以有效地用于复合污染流域的风险管理.本文在简述复合污染评估方法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流域水环境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其主体内容包括高风险区域识别、关键危害物甄别、关键危害物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估.第一步,以实验室离线和野外原位暴露-效应分析为基础,通过证据权重分析识别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防控;第二步,在重点防控区域,结合毒性鉴别评估和效应导向分析技术,从复合污染物中甄别关键危害物;第三步,利用多级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综合评估重点防控区域关键危害物的生态风险.最后,对流域复合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的未来发展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RNA干扰介导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区或表面抗原编码区的siRNA表达载体pSI-C和pSI-S, 在体外HBV复制细胞模型中观察对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 将pSI-C, pSI-S与1.3倍HBV真核表达质粒pHBV共转染HepG2细胞, 分别在转染后24, 48和72 h, 观察pSI-C和pSI-S对细胞上清和胞内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 并用分子杂交方法从病毒复制、转录和翻译水平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 pSI-C及pSI-S能明显抑制细胞内HBsAg和HBcAg的合成, 呈序列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的特点, 而对照组siRNA无抑制作用. pSI-C比pSI-S抑制作用更强, 转染后第2天对HBsAg和HBeAg抑制率达高峰, 分别为92%和85%. 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 HBV siRNA能降低目的基因转录和病毒复制中间体的表达水平, 提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和表面抗原编码区的siRNA能有效抑制HBV RNA分子转录和病毒复制, 最终降低病毒抗原表达, 这为运用RNAi技术进行HBV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入手,通过对WTO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服务贸易法律规范和实践进行分析,指出区域一体化和多边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云南各民族食用花卉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怡涛  龙春林 《自然杂志》2001,23(5):292-297
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观点,探讨、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普遍具有的食用花卉现象。结果表明:这种食花现象能区分出两种不同的人类行为方式:①食花现象是传统饮食习惯的使然或基于个人对食物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生存空间内现有食物的自然选择结果,是其认识自然、适应环境的知识积累使然,具有原住民文化特征,②食花现象是整个区域社会或整个民族共有的社会行为,是他们所归尾的传统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其特点是整个区域社会或民族都参与,他们所使用的食花植物种类和烹调方法均遵循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模式,常常具有民族性和地区性,而不是个人的随意行为,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食花文化。食什么花?怎么食?有着其特殊的社会有文化价值。本文从地理因素、保健因素、文化因素、原住民等多方面分析探讨其对食用花卉的影响。作者相信,食花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开发食用花卉的资源,而且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6,(6):7-7
科学家今年3月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9000光年以外的一个恒星-行星系统中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这是一颗冰冷的岩石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3倍,在其所在的恒星-行星系统外围区域环绕母恒星运行。其母恒星是一颗红矮星,体积只有太阳的一半大。“超级地球”所在的区域有些类似太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