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陈玲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99-101
本文论述苏轼诗歌理趣化的创作内涵,在写景咏物、叙事、抒情、议论的创作中对理趣化的实践,以及苏诗理趣化的成因,包括时代背景、个人思想、文学自身发展三方面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博士官是秦代国家图书的主管者、政治事务的参议者,担当了后世文馆学士的某些职任,可视为秦代版本的文馆学士。以此为依托而建立的秦代博士制度是唐宋学士制度的远源之一。秦始皇令博士官以文学身份待诏宫廷,最早开始了文臣从驾奉诏作诗的尝试,说明秦代博士还兼充文学侍从、词臣角色。他们从驾期间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组游仙诗,时代要早于汉武帝立乐府好多年,在诗歌题材上具有开创性。总体上看博士官是秦代文学的建设者,他们丰富了秦代文学的作者谱系、创作方式、作品内容。  相似文献   

3.
纪昀的诗歌中多歌功颂德之作,不过有少数述怀、纪行的诗歌清新可诵,不仅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其以儒家正统诗学为标准的诗学理论。他的诗歌突出了儒家的政教作用;符合"知人论世"的儒家观念;诗歌又颇有寓意,正是儒家的"言在此而意在彼"。  相似文献   

4.
六朝是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诗歌作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在六朝时期也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首先,六朝诗歌在整个诗歌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这时期多模拟之作,诗歌意象和抒情模式也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其次,玄言、田园、山水、女性美等四大题材构成了六朝诗歌内容上的几大特色;最后,六朝文学集团的政治化和贵族化性质使其诗歌创作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作为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已经被充分研究。但是黄庭坚不仅是一个诗人,同样也是一个出色的词人。北宋中后期,词的发展走上了追求雅致的道路。但黄庭坚的咏物词却和大背景反向而行,越来越具有世俗化倾向。该文将对黄庭坚词的世俗化倾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南诏崛起于西南,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再是落后的蛮荒之地,而已经成为"馨香礼乐之域".南诏的文学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多具有唐代文学的风采.南诏大理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三美"、"三化"和"三之"出发,选取了《三国演义》第八回描写貂蝉样貌和心理的诗歌,对该诗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诗并非不可译,明确了"三美"、"三化"和"三之"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即能够在传达意义的基础上传情,兼顾诗词音韵与形式,实现译语读者的良好阅读感受,使实现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翻译文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相通"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汉代空前繁荣的咏物赋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汉代咏物赋的结构模式和内容上均有独特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还造就了汉代咏物赋古朴天真的总体风貌以及恢宏壮阔、清新疏朗和郁结耿介的多元化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古代女性诗歌在古代文学里占有一定地位。虽然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所接触的生活和社会狭窄,但在其诗歌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她们各自独特的经历。女诗人们把郁积的审美心理渗入到具体的创作实践,在观照客体时常常表现出触景生悲、咏物心悲、抒怀伤悲等特征。而这些诗的落脚点也往往围绕着诗人个体的命运际遇而展开,然后表现悲剧性的历史画面和历史情绪,体现了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1.
胡适、沈尹默、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从事新诗创作并发表诗作的诗人,可称为“初期白话三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草创期,“初期白话三诗人”的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都是很有探索意义的,对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词、曲由兴而衰的过程十分短暂,这一现象反映:词、曲均起源于民间,最初风格质朴而富有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当词、曲经历了一个从通俗到刻意追求格律、重藻饰、拘韵度的典雅的文人创作流变过程之后,词、曲就失去了通俗性和群众基础,成为文人雅士“掌上玩物“,以至鼎盛后无路可走,旋即衰微.词、曲的兴衰启示我们:当代诗歌也应是写给大众的,内容上要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声,艺术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诗如果成为诗人的自我陶醉,最终会走向死胡同.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这一诗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理论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一,"献诗陈志",帝王公卿收集诗以观民风、查民情,考得失,这些诗经整理后成为《诗经》。其二,"赋诗言志",这是对文献《诗》的接受理论,时代从春秋始,在《左传》中记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其三,"教诗明志",也是对《诗》的一种接受,此时《诗》成为政教工具,孔子、孟子在这方面作出很大贡献。其四,"作诗言志",这时把文献《诗》还原为了文体诗,诗人的创作意识开始形成,荀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尝试者,而屈原则正式开始作诗以言志。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是论诗诗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人物品评之风以及诗歌赠答之风是论诗诗发展的客观条件。此时的论诗诗虽然主要以论诗诗句的形式出现,但已经能较深入地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对强调诗歌的抒情作用以及关注诗歌"辞"与"意"的关系等方面。魏晋南北朝的论诗诗对唐代论诗诗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茶与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宋代文人饮茶成风,并于宴饮赠和之间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茶诗,这些茶诗同其他诗文一样或明或暗地反映了宋代的世风、士风和文风。一些有代表性的咏茶诗对宋代文人的生存状态、思想倾向、艺术特点等方面都有较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把《诗经》中的“言”、“于”、“薄”等虚字看做“音节助词”,不符合汉语语法体系的词类划分标准,故应采用“衬字”的概念;衬字不仅存在于可歌唱的诗、词、曲中,而且存在于不用于歌唱的文体和成语中。  相似文献   

19.
清代泰州有一群特殊的女性群体,犹如枝枝幽兰,在泰州文坛上悄然绽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她们多才多艺,尤其在诗词创作方面更是硕果累累,因为诗词作为特殊的文学样式短小精辟,言浅意深,非常适合表现女性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她们突破传统模式,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有效丰富和开拓了原有境界,显示出了女性诗词丰富多彩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稼轩词中“西北”语词释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词“西北”在稼轩词中已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代码或符号,它与神话传说、华夏情结、汉唐气象、帝都观念等文化传承相关,并由此从一个侧面窥见到稼轩南归后的情感轨迹及其诗、词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