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西文化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绘画、文学、建构、音乐四个方面。西方重客观、尚激情和雄健之美 ,体现出浓厚的宗教精神 ;中国文化强调感悟和体验 ,重视性与理的和谐 ,展示出“天之合一”的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2.
(诗经)的情感体验总体上呈现为由普遍的原始宗教情感体验向现实的道德情感体验转化,其结果直接成为我国后世文学乃至文化的情感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的鼎立对峙及其互动发展是中国思想传统中的主流倾向。早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宗教就孕育了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基本主题和思维模式;三代以来神道观念逐渐向世俗社会和人文理性过渡,宗法性国家宗教的建立更深刻影响了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传统的发展演化。中国思想史上宗教与哲学的互动,源远流长,合流归一,共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先锋文艺思潮主要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创作观念的影响,当然这种选择与接受是全方位的借鉴与吸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方法。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意识流、荒诞意识、审丑观念、寓言与变形、生存困境体认、叙述策略等具有现代性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都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现代性的选择与契合”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外域因素和重要契机,本文主要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对新时期先锋文艺思潮创作过程进行考察:重视内心体验的创作发生论,追求主体“被动”的创作构思论,倾向“向内转”的创作叙述论,构成了“选择与契合”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自我小说”与“乡土小说’嘟是活跃于二十年代中国文坛的小说流派,它们各自以对中国现代社会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感模式、文化意识和艺术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新文学的诸多元素,并都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奠定了抒情文学和乡土文学的表现形态,对叨世纪中国文学的流向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婧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1):159-160
春、秋在中英诗歌的内涵有所不同,中国诗人喜欢“悲秋”、“伤春”,而英国诗人则倾向于歌颂春的活力与秋的丰收。二者之间的差别源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主要是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认为,“以哲学代宗教”在理论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哲学与宗教目的和作用的共同性决定了以哲学代替宗教的可行性,哲学比宗教立意更高远、形式更合理,其决定了以哲学代宗教的必要性。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说并非没有普遍性意义和社会基础,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视,同时,对于今天的社会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看待人们的宗教欲求,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和李碧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也是文学研究者不断研究的“传奇”,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多侧重于两者共性的总结,而对其作品之间的差异却涉猎不足。有关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前者多写世俗生活中无奈地生,后者则写奇幻世界里惨烈地死;作家创作情感层面,前者趋冷,而后者趋热,等等。她们作品之间的诸多不同,其根源正在于两者在女性意识和宗教意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由于承担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重任 ,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突出 ,体现有三 :个体向群体转移 ;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 ;“社会化”创作倾向加重。选取阐述政治与文学关系问题较好的过渡中介———政治文化 ,作为研究视角 ,考察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成因及影响 ,更能接近原貌和本质。显然 ,这种倾向一定程度限制作家对艺术本质的追求、主体个性充分的发挥 ,但推进文学平民化、大众化 ,具有相当功绩 ;使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拥有新的美学内涵、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研究李白的成果丰硕,但继承古诗方面都很吝啬。在新文学运动中则普遍陷入了一种“国外的月亮就是圆”的成见,而文学研究的谬误是以造新词为发端的,“哲学”、“文学”、“文章”等词汇都变得很含混。中国悠久的诗歌文化传统,应该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国外来的只是可以尝试,不足以依赖。  相似文献   

11.
李明州 《科技信息》2008,(14):236-236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语文教学方面的革新与创造是卓越的,但其教育理念的推广仪局限于语文方面,本文将这一宝贵的教学理念进行推广,运用到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并分剐从教育者的应具备的素质、课堂的有效组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借词涉及政治、经济、科技、语言、哲学等诸多领域。在对英、汉语之间的借词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后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时存在词汇空缺,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水平等因素导致了英、汉借用领域中存在较大差异。英汉互借方式的探讨,对英语词汇教学、跨文化交际、英汉词汇研究和掌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体验哲学是一种全新的非客观主义哲学思潮,它强调身体经验对认知加工和语言表达的基础作用。文章以体验哲学为视角来研究英汉金钱词汇中的隐喻现象,比较并分析了英汉金钱词汇隐喻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4.
头韵及其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科技信息》2008,(13):245-245
“头韵”现在已经固定作为英语修辞法Alliteration的对应名称,我国传统修辞术语“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围绕两者的学术争论辩明了辅音和元音押头韵的两大基本分类。英语单词词首辅音可细分为单个辅音、双辅音群和三辅音群共三类情况.而英语中押头韵主要集中在辅音。本文专门列举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突出的押头韵诗句。总结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头韵特色,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理解、记忆、欣赏英语诗歌。提高英语语言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对汉英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汉英双及物构式在原形特征、给予物引申方式以及双宾动词数量的有限性上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在构式意义、客体转移方向、能够能人双及物构式的动词对等等方面存在差异。据此,从体验哲学和概念化角度探讨了造成汉英双及物构式共性和差异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体验性哲学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以及语言系统的基础,人体隐喻认知是借用身体某个器官或部位的功能特点构成隐喻概念,以此来认知另外一个领域的隐喻概念。以体验哲学为基础,通过对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人体词语或词法的分析和对比,深入探讨英汉民族人体隐喻认知的理据、人体隐喻认知的模式以及英汉语言中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可以揭示英汉民族由于自然、文化环境差异和语言特色差异而导致的人体隐喻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学哲学思潮是人类心灵发展的一面镜子,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如椽之笔书写的人类生活画卷和心路历程,挣扎、痛苦、美梦、错误和幻灭。我们的文学评论书籍对一些“巨人”、“名作”交口称赞。对其进行的重新审视和定性,对其巨大的负面影响的分析证明英语文学教改的一项内容就是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给作品定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了解或认识中国哲学当然主要是靠翻译文本。《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 ,历史上有过多种译本。本文从哲学概念的术语化及风格两个方面简要地、对比性地对《老子》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评论 ,认为新译本有可能在吸收旧译本的基础上而优越于旧译本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哲学语用意识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对英语产生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以此可以深入探讨"怎样用地道的译入语表达原语所承载的文化"这一译界长期命题提供新的视角。文章指出,中国英语也罢,中式英语也罢,它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及表达方式在中国人潜意识中的存在有密切联系。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地、同时又不易觉察地使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使用时对英语表达方式产生排斥和异化。中国英语之所以不是中式英语最重要的一个指数在于它克服了汉语思维模式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20.
从日常生活语料中取材,对英、汉时空隐喻进行共性与个性的分析,并进一步阐述英、汉时空隐喻取象、认知的共性与个性。时空隐喻的共性源于人类思维与生活体验的共通性。而个性差异则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文化背景等。时空隐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时使学生增进了解语言、文化、认知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