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泉州古城为例,利用多源数据构建街道活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建立包含街道物理环境影响因素和宗教文化影响因素的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宗教建筑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宗教建筑与街道的空间关系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街道活力与街道两侧的寺庙宗祠的数量呈负相关,香火旺盛的寺庙宗祠会提升附近街道的活力,但与寺庙宗祠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寺庙宗祠入口设置广场或宽敞的步行区可以集聚人气,并在寺庙宗祠周围布置商业或与其他景点结合以形成连续的活力点,有助于提升街道活力. 相似文献
2.
以泉州古城内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为例,以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观点,分析近代、当代大规模城市更新中的新旧建筑群体空间关系.通过理论论述与案例比较,指出城市更新大规模的拆建改造方式与街区内部空间关系的割裂对峙,对于古城传统城市空间形态产生蚕食与破坏的消极作用.建议在古城更新中,进一步研究和吸收传统城市空间形态中坊巷格局、院落构成所蕴含的合理成分和空间特质,使古城整体独特的空间肌理和风貌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3.
林思达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206-210
以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街巷为研究样本,通过空间量化技术探究泉州街巷形成的大致演变过程与形成逻辑;然后,采用等级、功能与宽度3个因子辨析街巷,并生成一套适用于泉州传统街巷空间的风貌改造策略.结果表明:泉州街巷的主要差异在于等级、功能与宽度的不同,同时等级、功能与宽度的变化也会导致街巷类型的转变,街巷的属性能够通过等级、功能与宽度共同组成的复合评价体系进行辨析;最后,通过梳理泉州现有的街巷格局,并针对街巷分别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泉州古城日常生活街区为例,采用类型形态学方法分析古城形态生成的文献资料,考察街区尺度层级的空间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对应城市形成、发展和衰弱的3个主要形态时期,生活街区具有的空间组织特点分别为唐代以里坊布局但坊市混合,宋元以坊巷制重构,明清是铺境系统下的心理建构;尽管制度更迭,部分街区融合各形态时期的特征,至今仍可识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明晰街道含义的基础上指出了街道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进行街道空间多样性保持与创造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适应当今时代需求的街道空间多样性设计的五个思想理念和四项设计策略。在今后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鼓励空间形态的创新,以新的内容来不断充实已建成环境的意义,以新的形式开拓已建成环境,形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泉州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融资难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泉州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微观方面的原因。本文将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外环境入手,探析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原因,并从企业本身、金融机构、政府等经济主体方面着手,结合我市实际,力求为构建我市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泉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长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8-21,75
中小企业在泉州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其重要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泉州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泉州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身融资能力有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受国家政策和银行制度的严格限制,使得众多中小企业走上风险较高的、界于合法和非法之间、甚至是非法的民间借贷之路。如何解决泉州中小企业融资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一个休闲时代,城市休闲功能的打造将成为城市经营与城市定位的一个重要方向,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构建成为了现代生活和城市空间设计所关注的热点。本文运用增长极理论,构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布局"太空"模型,以泉州市为例,采用实地调研、Coerldraw绘图等方法,对泉州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现状进行分析,在上述模型的理论指导下,构建泉州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其意义在于,不断满足泉州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优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泉州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语义差别法的上海街道空间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助语义差别法研究上海8条具有代表性的街道的空间感知特征及其与街道的客体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街道的客体指标主要影响人们对街道空间的特色、氛围和形态的感知,其中,街道长度的影响力最大,街道曲折度和界面连续度的影响力次之,绿化覆盖率的影响力较弱,而交叉口线密度对空间感知基本没有影响.街道的质感、连续感、醒目感和中心感等感知较为复杂,无法为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客体指标所解释;客体指标和心理量之间存在交叉影响,与客体指标预期相关的心理量和实际相关的心理量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作为城市新空间的一种,对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城市景观有较强的影响作用.文章从桥下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角度,去认识桥下空间的特点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今后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适应原则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热岛效应一直是城市环境研究的重点。城市化进程中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深深的改变了泉州市区的城市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它的形成与城市植被、农作物等下垫面性质和城市主导风向等许多因子有关。文章通过对泉州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现象与规律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泉州热岛效应的成因特点及其与其他气象因素的相互影响,从而提出若干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环泉州湾地质灾害环境特征及地质灾害种类,发现该区存在地震、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土体污染、海岸侵蚀、海湾淤积、海水入侵、海啸10大地质灾害,研究了地质灾害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发现这些地质灾害对该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得到了地震灾害预测图、海水倒灌的波及范围及地质灾害分布图,最后提出环泉州湾面临的环境地质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将二维Hilbert编码和Z编码拓展到以尺度维作为第三维的三维填充曲线: 多尺度Hilbert曲线和Z曲线。在多尺度数据条件下, 这两种曲线能够提高空间填充曲线的空间连续性, 适应多尺度的需求。依托四叉树模型, 将多尺度的Hilbert曲线与按照相同思路设计的多尺度Z曲线进行两类对比试验, 验证了多尺度Hilbert曲线相对于Z曲线在空间连续性方面的优势, 提高的比例在15%~30%之间。 相似文献
16.
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之一。街道也是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源,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交通的膨胀发展,作为城市街道主体的人,正在或已经被汽车所取代,城市街道生活湮没于快速交通和超常尺度之中,街道沦为纯交通性的功能空间,城市肌理和街道人文难以寻觅。笔者通过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进行探索。全文分为六部分:审视当今、回顾历史、对照现代、指导设计、实例分析、对未来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展望。论文意在寻找探索一条城市街道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之路,让人们真正成为街道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韦宝伴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7):1040-1045
提出城市道路空间分为两种尺度——汽车尺度和人体尺度,分析两种尺度在景观把握程度、能量消耗、空间知觉上的差异.阐述了城市道路空间缺乏人体尺度的表现,如步行空间尺度失当、景观与体验脱节等.提出了空间舒适性、休憩便利性、景观亲切性、空间可识别性等4项基于人体尺度的城市道路空间评价准则,以及相应的城市道路空间改善措施,具体包括宜人的步行空间、合理的过街设施、合理的休憩设施、拉近行人与景观的距离、人性化的标识系统.特别提出了景观也应具有人体尺度.为指导城市道路的设计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Masson(1998)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为理论基础,通过构建能够探测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途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2007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空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染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效应、溢出效应和净传染效应3种机制;金融危机的空间传染路径具有显著的经济制度空间依赖性,且这种空间依赖性随着金融危机程度的加剧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在全球金融海啸阶段,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脆弱性、金融和贸易联系均是金融危机传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三者的共同作用加剧了金融危机的传染,并推动危机在更为广泛的空间传染.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需要.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散的理论与机制、空间格局及其与城市系统的关系、空间尺度与区域效应进行了理论综述与经验分析,探究相关研究进展与贡献,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街道作为人类城市发展的见证.人类过去只知从消耗与废弃的观念中进行反思,而随着现代城市生活对环境空间日益变化而提出新的要求,城市街道的设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之人性化设计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空间的时候,建立以柔性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为基础的城市街道系统这一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