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一浮学宗程朱,融通陆王和佛教,将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在这一架构下,他探讨了心与物、性、德、理的关系,并且在理气不离不杂的基础上建构理气心物融突和合的“六艺一心论”的逻辑思维体系,从而达到了心体学与理气论的圆融.  相似文献   

2.
马一浮六艺论,核心议题是“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及“六艺统摄于一心”。笔者认为,前者的理据即在后者。所谓六艺统摄于一心,蕴含三层意义:六艺之道出于一心,六艺之教归本于一心,以及六艺之间兼赅互摄。由此再进一步,乃谓:六艺之本原为一切学术的价值之源。所有学术无不归宗于人心本然之善、性德之真,以成就其终极价值者,此即所谓六艺该摄一切学术。马氏据此引导世人观照六艺之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文章指出此乃马氏在人文学思惟上最为精当的洞见,值得关心人文教育的人士据以省思。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相似文献   

4.
马一浮先生是我国现代儒学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学,学贯中西,一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儒学为己任。他认为中华学术之根本是六艺,亦即六经。“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甚至“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泰和会语·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而六经的精髓,他以为是心性义理之学。他说:“六艺之教总为德教,六艺之道总为性道”。(《孝经大义》二)“六经所示,皆修德之门,学道之事。”(同上)“六艺之归一于性德”(《洪范约义》)等等。并以这种见解阐释经籍,因而在他的讲学和著述之中,有关道德性命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马浮的学术特色在其经学的本体诠释学,他将六艺统归于一心,而此心又上遂于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又不赞成直说"心即理",而强调"理气""性情"两端而一致的辩证圆融.他的六艺之教所涵的"相涵互摄""体用一如"的思想,隐含着一套完整的本体诠释学的思维.马浮以"六艺统摄诸子",进而以六艺统摄四部,进而以六艺统摄西来学术,终究言之,它要以六艺统摄天下之道.若据学问之实而言之,马浮之论不免稍过,但若能人乎其中,将可以发现马浮之学所涵之本体诠释学可以经一"因而通之""调适而上遂于道"的方法,而有一崭新发展之可能.再者,我们将集中"道""经典""人"这三端的互动循环,对比讨论经学本体诠释学的诸多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哲学.章马合论——章太炎、马一浮两先生所论国学之比较龚鹏程(1)马一浮以儒融佛与调停朱陆之说评析滕复(1)马一浮与熊十力的六艺论之异同邓新文(1)从东西方的历史观看中国传统哲学的前景陈锐(1)评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杨际开(1)马一浮的般若会及其“知性佛学”取向陈永革(2)逻辑主义与后现代学术态度卢风(3)系统科学是中医的科学基础闵家胤(3)论冯契对辩证逻辑的重要贡献贺善侃(3)正义:通向德福统一的基本路径沈晓阳(3)个人观与现代性意识的关联顾红亮(3)21世纪的哲学课题:从东亚问题与视点出发——中日哲…  相似文献   

7.
六艺论是马一浮先生的一项重要思想和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文化之根本和基础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继承性和批判性,不仅突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将西学融于此理论之内,从而具有了普遍和博大的特征。本文将主要根据马先生的治学经历,以此为契机来把握其六艺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一浮和熊十力都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全面反传统的历史背景中,挺身而出,坚决捍卫儒学价值的著名人物.二人虽相知甚深,却又和而不同.二人都以六经为依归,都以阐发六经大义为本分,但他们的六艺论,既有大纲大要上之异同,又有许多具体观点之分歧.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与马一浮,都是公认的国学大师,长期讲说国学,影响深远.但二君为学旨趣不同,对国学之理解及其讲说国学之目的亦各不同.章先生论国学,以小学为门径,以玄理为终极,分说经史子集,而归宗于佛法;马先生则以国学为六艺之学,又以六艺摄于一心,一切学术摄归六艺.二者取途互异:章先生为古文经学家立场,以孔子为良史,以讲说国学为保存国故,旨在激扬种性;马先生为宋明理学家路数,欲得孔子之用心,而复人人本然之善性,故以讲说国学为昌大人学之机.二者精神又异:章先生归宗佛学,谓孔老庄颜合乎佛说;马先生援佛人儒,虽用佛家名相及解义方法,而以儒正佛.二人宗旨更是不同.透过分疏衡较,恰好可以看出民国初年有关国学研究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传播具有两大基本问题:一是符号能否指代意义,意义能否共享,这是符号学传统;二是交流如何进行,交流障碍能否解决,这是哲学和伦理学传统。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这两大问题的思考带有强烈的辩证色彩,深远地影响了后世。前者表现为“名实”和“言意”之辩,后者表现为“是非”与“辩讷”之争,肇始于《老子》,发展于《庄子》,经各学派争论,《荀子》集大成。学术寻根意在理论建构,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古代传播思想看成一个整体,提炼核心概念和命题,重新组成具有逻辑关联的命题系统,从而建构“传播辩证论”。  相似文献   

11.
六卷本的<复性书院讲录>,其中心内容在于以现代新儒家的学术眼光重新阐释传统的六艺之学.全书每卷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第一卷带有总论性质,第二卷讲述<论语>大义,第三卷讲述<孝经>大义,第四卷讲述了儒家的诗教和礼教,第五卷讲述<洪范>约义,第六卷讲述易学思想.该书立足于现时代的理论需要,会通宋明理学中理学、气学、心学三派,化解儒学和佛学之间的对立,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现代新儒学论著.马一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贡献有两点:第一,他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文化是精神的产物,而儒家的六艺之学则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第二,他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对儒学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六艺之道蕴含着人类不可缺少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儒学”独尊及两汉经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郑氏家学由黄老之学转向经学。“先郑”———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即是东汉时期郑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先郑”经学的传承与著述的考究,初步认识二人经学的学术传承与著述辑考,以期贡献于两汉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纯用儒家古典名言表达的政治观,会通《六艺》,俱出《六艺》,悉遵圣言,是地道的《六艺》政治观,亦就是王道政治观。它是在以《六艺》为一体、内圣外王为一体的思想背景下展开的。所谓王道政治,从历史观点上说,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其义,一言之,就是“王者以道治天下”。王道政治为万世开太平,垂法万世。马先生的王道政治观的首出原则是儒家传统的正名。他以正名哲学·正名政治哲学直接推导出王道政治观的主旨是建皇极,行王道。行王道即是君道。(上篇)  相似文献   

14.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人们对“六义”与“六观”的关系说法不一,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其实,“六义”与“六观”是密切相联、相辅相成的,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经学史上,庄述祖是庄存与到刘逢禄之间的中间环节。庄述祖的经学思想既有以汉学为根株,又具有说经宗西汉的双重性格。对后来经学的发展来说,庄述祖的说经宗西汉更具有历史发展意义。他说经宗西汉、攻刘歆作伪、以《公羊》为主遍说群经、重视今古文经学的区分等,都给刘逢禄以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俄苏文学是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最重要的外部资源和重要研究视点。在嬗变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叙事与俄苏文学形成了一种弥合与疏离的关系。俄苏“红色经典”对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叙事精神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章莉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148-152
清朝末期,"怪杰"辜鸿铭在国内知识分子大量引进国外论著的热潮中做出了翻译儒家典籍的"怪举"。这与众不同的翻译行为并非辜鸿铭的无意之举,而是在当时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下的一种爱国行为。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梳理辜鸿铭翻译儒经的前因后果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探讨辜鸿铭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可以为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典籍英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