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常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听”使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处于“客体”地位。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从问题着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有较多的思考、讨论空间,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2.
近十多年来有一个问题苦苦困绕着我,家长眼中的好教师是什么?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又是什么?我连续带了两个从一年级一直到小学毕业的班级,都遇到了一个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家长为孩子择师,家长千方百计找关系,要把孩子交给我带。更有这样一个家长,在我1996年把他的大儿子带到小学毕业后,她找到我说:“老师,今年你又该带一年级了吧?”我说学校还没排课,不知道。可她很诚恳地对我说:“你教一年级千万告诉我。”我很奇怪,就问:“怎么,有什么事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影子培训是教师培训方式的重大创新,具有体验性、互动性、自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采用“带课”研修、“带研”研修、“带学”研修、“带资”研修的策略,能够促进“影子培训教师”的成长提高。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就是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以使学生有独特的阅读和思考、独特的体验和表述、独创的见解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个性化也多有涉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问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代保民 《奇闻怪事》2009,(10):20-22
肯尼斯·胡佛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语文课上,教师如何设问永远都是一门无止境的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倾情投入自己的教学内容,积极参与理解和探究,并在课后热情万丈地去进一步品味、研究、鉴赏,关键就是要“善问”,要有使学生欲罢不能的“问”,使学生产生创新解读或个性化解读的“问”。  相似文献   

6.
第二届冰心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正如火如茶地进行着。那天我正在发动学生参加比赛,一个孩子好奇地问:“老师,冰心奶奶是谁呀?”这一问提醒了我,我想,我不妨带孩子们来认识一下这个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于是我故意问:“冰心奶奶是谁,大家想知道吗?”此时孩子的兴趣高涨。我顺水推舟地说:“今天这一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到学校电脑室.让你们和冰心奶奶来一次亲密接触。”一瞬间,学生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有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问题”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高校师德建设中偏离“以师为本”的种种表现,分析了“以师为本”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师为本”的师德建设路径,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高校师德建设要“以师为本”,要以教师为前提、以教师为动力、以教师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对话”中升华。“悟说”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积极的对话,以“感悟“激活“对话”,让“对话”促进“感悟”,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以专业带产业、产业促专业建设为原则,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互利共赢的“系企一体”专业建设模式,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参加生产性实训,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工学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到公司兼职,实行“产教双兼”,确保其“双师”素质与时俱进,从而达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之目的。“系企一体”模式有助于实现专业引领产业、产业促进专业建设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1.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讲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出时间给学生自读、多问、深思,让学生从“应答”转到“自答”上来。  相似文献   

12.
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人曾问我:“你当了十多年教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不加思索地说:“爱!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有朋友又问:“做教师清贫一生,你后悔吗?”我毫不犹豫地说:“吾为人师,为国育才,以实现自己上师范时教育报国之理想。我甘为学师,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3.
如果有人问你: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站在哪里?你一定会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站在讲台上了。都说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挥洒着青春与汗水。讲台似乎成了教师的专属领地,很多教师上课从不越“雷池”半步,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滔滔不绝,或讲解或提问,全在三尺讲台上完成。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然而,传统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师串讲串问,学生处于“被教授、被接纳”的地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所以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激活语文课堂,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会问     
作为教师你会问吗?作为学生你会问吗?“学问学问”,只要想“学”,就得会“问”。但课堂中的“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而学生仿佛只须“答”而无须“问”。我们的考试评价标准只有“答”而无“问”。我们的教育也从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只用“答”来代替学生的“问”。先贤们对“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诚然,这种研究是必要的,有其研究的价值,但这只研究了一半。在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创新教学课堂改革的今天,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另一半———让学生“会问”!毕竟,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悲哀,而且,不仅仅是教育的悲哀。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走出这种悲哀困境的第一步。无疑,这项工作应该从学科课堂教学抓起。21世纪是科技激励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我们的教育能不能革新我们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问题意识,能不能有效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让孩子拥有“问题”,永远充满“问题”。意识到教学中“问题”的存在与价值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会提问。让学生“会问”首先让学生“敢问”并且“能问”,引导学...  相似文献   

16.
吴永红 《科技资讯》2014,(28):147-147
当一本好绘本在自主阅读过后普遍出现“弃读”现象时,作为教师该如何发挥集体阅读之功能,和孩子一起观察、阅读,为孩子的深入阅读架构阶梯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集体阅读中有效提问这一策略进行了详细剖析,从如何激趣入手,做好导入第一问、再到以疑生思,做好过程每一问、到最后以疑促学,做好结束最后一问,在逐步唤起幼儿阅读兴趣的同时,引导幼儿从已有经验出发,不断思辨、充分表达,从而让集体阅读课堂精彩无限。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经常外出听课,发现在课堂朗读训练中有些老师不约而同地这样指导学生朗读——学习《一夜的工作》,教师问:“你能读出热爱周总理的心情吗?”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问:“你能读出‘我’伤心的心情吗?”学习《盘古开天地》,教师就问:“把我们崇敬老祖宗盘古的心情送进课文里去读出来,好吗?”……此类要求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8.
王黎英 《科技信息》2010,(1):19-19,28
创设“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所要把握的三大要素:“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服务为本”。“以教师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引中和具体体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要求。因此,必须健全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行民主型教学管理模式,科学处理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的对话过程”。那么,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实地贯彻素质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村,应逐渐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替代“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地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要得以转变,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其次,必须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施展,从而达到提高“素质”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