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微型等温积分反应器,在2.4~4.0 MPa ,240~370 ℃和裂解汽油中噻吩质量分数220~620μg/ g 的条件下,对国产LY-9802 催化剂上的噻吩催化加氢脱硫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Simple-Powell 和Merson 复合法对动力学数据进行最优化参数估值,建立了适宜于工业应用的幂函数型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型等温积分反应器 ,在 2 4~ 4 0MPa ,2 40~ 370℃和裂解汽油中噻吩质量分数 2 2 0~ 6 2 0 μg/ g的条件下 ,对国产LY 980 2催化剂上的噻吩催化加氢脱硫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Simple Powell和Merson复合法对动力学数据进行最优化参数估值 ,建立了适宜于工业应用的幂函数型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催化重柴油芳烃含量高,加氢后仍难以作为车用柴油调和组分。对密度为934.0 kg/m3、芳烃质量分数为72.06%(其中双环芳烃质量分数为35.86%)的催化重柴油加氢前后的催化裂解性能进行研究。催化重柴油芳烃中以双环芳烃为主,通过加氢将其部分饱和得到环烷芳香烃,然后进行催化裂解,转化成汽油馏分芳烃和以烯烃为主的液化气。结果表明:加氢处理后的催化重柴油具有较好的裂解性能,柴油中的多环芳烃经加氢成为更易裂解的环烷芳香烃,有效减少了多环芳烃的含量,其裂解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转化率较催化重柴油直接裂解提高了19.09个百分点;产物中汽油收率增加16.60个百分点,且汽油中芳烃含量高(47.29%)、烯烃含量低(12.50%),是较好的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液化气收率达到16.58%,其中丙烯、异丁烯在液化气中含量分别达到了42.70%和10.80%。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可替代传统粮食发酵法制乙醇的新工艺,本文选用管式等温积分反应器,在180~230℃、1.0~5.0 MPa、乙酸乙酯的质量液时空速(LHSV)0.7~1.9 g/(g·h)和氢酯比(以物质的量计)20~50的条件下,对某Cu-Zn/Al2O3催化剂上乙酸乙酯加氢制乙醇的本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四阶五级龙格-库塔-费尔贝格(Runge-Kutta-Felhberg)法为数值积分方法,以列文伯格-马夸特(Levenberg-Marquardt)法为最优化算法,对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建立了乙酸乙酯催化加氢制乙醇的幂律型本征动力学模型。数理统计和残差分布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良好相容,能够恰当地描述此反应的本征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进行苯胺加氢制备环己胺和高比例的二环己胺,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苯胺连续加氢和缩合反应。在消除了催化剂内、外扩散阻力的情况下,考察进料氢胺摩尔比、反应温度对苯胺加氢制备环己胺和二环己胺的影响,提出了苯胺催化加氢的反应网络;通过对反应网络的合理简化,建立高氢胺摩尔比下苯胺催化加氢连串反应的本征动力学模型。以苯胺的转化率和二环己胺的收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残差平方和最小值建立目标函数,利用Matl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估算出连串反应的本征动力学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并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本征动力学模型对苯胺加氢制备环己胺和二环己胺是高度适定的。  相似文献   

6.
SBS选择性催化加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环戊二烯二氯化钛(Cp2TiCl2)为主催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助催化剂研究了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选择性催化加氢动力学。在76℃、适宜的氢气压力以及主、助催化剂浓度下进行SBS加氢动力学研究得到动力学方程为-d[c(C=C) ]/dt =kc1 (C=C )p1.12 (H2 )c1 (Ti )c-2 (DMP),相应的在70~84℃范围内加氢反应活化能为83.48kJ/mol。对加氢产物微观结构分析表明该催化体系加氢效率高,选择性高,且对SBS中PB链段1,2-结构和反式1,4-结构先加氢,并且达到完全饱和.  相似文献   

7.
骨架镍催化环戊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骨架镍催化剂在环戊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的性能进行考察,发现催化过程加入少量阻化剂,产物中环戊烯的选择性可达98%以上.催化剂活性大,寿命长,反应条件温和,可望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在3 MPa,598~728 K和反应器入口气体组成(摩尔分数)CO 0.066~0.139,CO2 0.041~0.1,H20.262~0.457,H2O 0.217~0.386,N2 0.077~0.271,余为CH4条件下,采用微型等温积分反应器,对低汽-气摩尔比LB型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的本征反应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以复合型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参数估值,建立了能良好吻合实验数据的幂函数型LB中温变换催化剂加压本征动力学模型。工业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动力学模型的应用是安全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等温积分反应器,在常压、600~700℃和甲烷体积分数0.1%~1%的条件下,对国产铜锰负载型堇青石整体催化剂上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本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以单纯形法对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最优化参数估计,建立了低浓度甲烷催化燃烧双曲型本征动力学模型,数理统计和残差分布检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与实验结果良好相容,是适宜和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验证了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在气体流量80~130 mL/h、转速600~1 400 r/min时能很好体现无梯度的性能,并采用O.154~0.198 mm的国产新型甲醇合成催化剂NC309,在反应温度190~250℃,反应压力5~8 MPa,体积空速4 000 h-1的条件下对其宏观动力学进行研究。选择Langmuir-Hinshelwood型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以各组分逸度表示的CO、CO2加氢合成甲醇的宏观动力学模型,用合理有效的参数估值方法得到了宏观动力学模型参数。宏观动力学模型得到的CO和CO2加氢反应的活化能均小于NC309本征动力学模型得到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1.
T306脱硫剂脱除H2S的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玻璃管微型积分反应器在温度373~523 K、入口硫化氢浓度1 800~6 109 μg/g的条件下,研究了T306氧化锌脱硫剂脱除H2S的反应动力学.以单位ZnO反应界面面积为基准,获得如下速率方程:rH2S=0.983 6exp-(21 640)/(RT)*CH2S.  相似文献   

12.
均匀设计法在镍系催化SBS加氢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环烷酸镍(Ni)/三异丁基铝 (Al)催化剂对SBS进行溶液均相加氢反应。研究了SBS质量分数、环烷酸镍质量分数、nAl/nNi、反应氢气压力、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对SBS加氢度的影响。同时利用均匀设计法模拟并验证了优化的工艺条件:SBS质量浓度为80g/L、环烷酸镍的质量分数为 0.167%、nAl/nNi为6、氢气压力为2.5MPa、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135min。优化工艺参数下的SEBS用溴碘法测其加氢度,用紫外光谱法测苯乙烯的变化量,结果表明碳碳双键加氢度达到97.1%,而苯环加氢度为3.1% ,说明了该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Ni/α-Al2O3催化剂上甲烷水蒸气重整本征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除扩散影响的条件下,在装填工业Ni/α-Al2O3催化剂的微分反应器内进行了甲烷水蒸气重整的本征动力学研究。实验证明在低产物浓度时H2, CO和CO2为主要产物,且两者的生成速率均与CH4分压成正比,同时CO的生成速率与CO2分压成正比关系,而CO2的生成速率与H2O分压成正比关系。考虑了5种可能的模型推导了本征动力学方程,通过参数估计和模型比较确定了比较满意的甲烷水蒸气重整本征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4.
PdCl_2-CuCl_2/γ-Al_2O_3催化剂室温催化氧化CO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PdCl2-CuCl2/γ-Al2O3催化剂,以CO催化氧化作为目标反应,分别考察了活性组分负载量、反应气浓度及湿度、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气的存在是该催化反应能够发生的前提;反应温度的变化对催化效能影响较小,而反应气浓度变化对催化性能影响显著;实验条件下负载2%Pd-2%Cu的催化剂效果最好。室温下,该催化剂在相对湿度为50%~60%、体积空速为30000h-1,对2.23×10-4mol/L的CO转化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液相催化氧化净化烟气中SO2和NOx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Fe2+,Mn2+,Zn2+,Al3+4种金属离子进行了催化氧化SO2和NO废气的实验.对循环吸收液的酸度、催化剂浓度最佳配比及操作条件的改变等对SO2和NO催化氧化效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Fe2+,Mn2+,Zn2+,Al3+质量分数分别为0.5%,0.2%,0.5%,1.0%,气体流量为0.1 m3/h;循环液流量为6~8 L/h时,SO2和NO催化氧化效率分别为95%和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在高压微反催化剂考评装置上,研究了自制的纳米蛋壳型Ca-Pd/SiO2催化剂用于CO加氢合成甲醇的工艺条件,考察了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应用于CO加氢合成甲醇反应最适宜的还原和反应条件为:还原温度400℃,反应压力5MPa,反应温度300℃。在此工艺条件下,该催化剂呈现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其活性为48.14mmol/(mol·s),选择性为92.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