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花荣  陈同强  刘波兰 《科技信息》2010,(21):I0043-I0043,I0034
自从世界上第1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主体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理想治疗措施之一。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主要包括促排卵、卵泡检测与取卵、精子的优选与处理、体外受精、胚胎的体外培养及挑选、胚胎移植、移植后护理等。该文就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关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心理护理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中的初步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心理健康因素的有关研究多停留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单一取向上,三者的多维取向、综合趋向比较少;在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极少考虑多变量及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工具单一,研究方法落后,总体研究水平不高,不能就患者某一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且研究范围非常狭窄。  相似文献   

3.
对60例不孕症患者采用GnRH-a/FSH/hCG超促排卵方案治疗,应用HTF培养基培养胚胎。采样60个取卵周期,58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移植周期妊娠率达34.5%。从临床效果可见,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是解决输卵管因素不孕最直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 6 0例不孕症患者采用GnRH -a FSH HCG超促排卵方案治疗 ,应用HTF培养基培养胚胎。采样 6 0个取卵周期 ,5 8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移植周期妊娠率达34.5 %。从临床效果可见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是解决输卵管因素不孕最直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343个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琰  柴三明  倪亚莉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5):194-194,176
目的:探讨本研究所从2009年1月~2009年12月,用体外受精-胚胎移(IVF-ET)治疗343个周期不孕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采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343周期患者资料。结果:343个周期(其中移植周期324个)平均获卵10.96+6.11个,受精率78.06%,卵裂率97.45%,平均移植胚胎数2.15+0.55,临床妊娠115例,总妊娠率35.49%。结论:随着IVF-ET技术的提高,采用适宜的个体化超促排卵方案和培养条件的改善,是可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供卵与激素替代治疗卵巢早衰妊娠成功(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2 例卵巢功能早衰患者采用供卵与激素替代治疗,通过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成功地获得妊娠,并分娩存活新生儿3 名.文中对卵巢早衰的诊治和受卵成功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野生小鼠体外受精技术实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实验小鼠体外受精技术对C57BL/6J小鼠和C57BL/6J与DBA/2杂交的F1代DBF1小鼠进行了体外受精实验研究,就体外受精相关指标与国际常规工作做了比较;同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验动物化中的TW(Tianjin Wild)野生小鼠,就小鼠精子质量、野生小鼠体外受精情况及体外受精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是生育期女性极为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极易发生漏诊,从而影响青春期PCOS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青春期PCOS及时采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青春期PCOS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陈梦莹  席玉宝  朱昭丛 《科技信息》2011,(28):256-257,25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本土运动品牌成功营销推广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我国运动服装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探讨培育和提升我国体育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首先,阐述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其次,对国内、外运动服装业企业现状比较分析;第三,我国运动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第四,国内各运动服装企业应努力提高民族运动服装品牌的质量和国际知名度,提升中国运动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人类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iansfer)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一项生殖工程技术,它是从体内采集配子,在体外受精并培育成早期卵裂阶段胚胎,再移植入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的,俗称试管婴儿技术,简称IVF-ET或IVF技术。 IVF—ET技术的诞生开创了人类生殖技术的新时代,是医学和生物学技术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这项技术不仅为不孕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为直接研究人类生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针刺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以探索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时效关系的机理。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患者34例,按轻、中和重度随机分成留针20、40和60 m in 3组。在针刺治疗的疗程前后,对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针刺可提高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以留针60 m in作用最为明显。结论:针刺留针时间与脑血管血流速度之间有一定的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灸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替代医学疗法,针灸走向国际也给针灸学科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概述了针灸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并阐述了针灸国际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加牵引疗法(对照组)与针刺加牵引配合蒙医放血拔罐疗法(治疗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方法:调查5年内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5%(P<0.01),表明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牵引配合蒙医放血拔罐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疗程短、疗效快、不易复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15.
 针灸疗效得到世界公认,但如何传承数千年针灸的治疗经验和标准化针灸刺激手法,尤其是临床上如何确定有效的针灸刺激量,成为针灸研究、应用,乃至向世界传播的难题。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和针刺得气的现代研究进展,思考了得气理论的意义,并提出得气是针灸取得最佳疗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针灸治疗作用及评价针灸疗效时,得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的见解。针灸临床试验应进一步纳入得气的客观量化评价体系,科学地探索得气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阐明得气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例举了针灸医治运动性损伤的理论根据,和笔者以针灸为主治疗60例不同部位的运动性损伤的方法。同时,本文还就60例病案医治方法提出了它们治疗时的共性、及不同病症所采用不同选穴、配穴和针法的辨证施治。并且指出了治疗时应注意的事项。进一步论证了用针灸方法治疗某些运动性损伤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针灸穴位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均是肩周炎的保守治疗方式。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和针灸组(针刺肩髃、肩髎、肩前穴),并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将每组分为轻、中、重度疼痛3个亚组,旨在比较2种治疗方式对不同疼痛程度肩周炎的疗效。指标包括:VAS、Constant肩关节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等。结果显示:轻、中度疼痛者中的VAS、Constant评分未见组间差异,但针灸组的ROM更大;重度疼痛者中,针灸组的VAS高于对照组,其Constant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ROM无组间差异。研究表明,轻中度疼痛的肩周炎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疗效更佳,而重度疼痛的肩周炎患者采用NSAIDs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比较针药结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FBG、PBG、NO和SOD含量和MDNS评分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观察,有完整资料者58例,其中针药治疗组33例,药物对照组25例.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使空腹血糖(FBG)及餐后血糖(PBG)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进行针刺结合有氧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共12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进行针刺后有氧训练和单纯针刺疗法。治疗周期为4周,每周5次,针刺时间相同,有氧训练时间为30分钟。分别评定其生理耗能指数(physiological cost index,PCI)、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10m MWS)及Barthel指数(BI),并记录实验组结束后所测最大心率和患者耐受时间。结果:治疗前实验组PCI、10m MWS、B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CI、10m MWS、BI指数各评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结束后所测最大心率和患者耐受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结论:针刺结合有氧训练对脑卒中肢体偏瘫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患者心肺功能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增强生存信心。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PD)是发生在中老年期的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针灸被广泛地应用于PD的治疗,然而其机制并不清楚。结合近年来电针防治PD大鼠的研究成果,从电针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和电针对运动行为的改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电针防治PD的相关机制,旨在对针灸治疗PD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