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康德的伦理学及政治学说最根本的缺陷在于否定能动的意识获得的物质基础,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康德超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康德的理想化、抽象的"善意"是其脱离社会物质关系的思想根源,康德的代表资产阶级的"虔诚的希望"———理想化了的"善意"———具有自由主义虚幻性。  相似文献   

2.
康德哲学中的科技伦理思想一直被学界所忽视。科学、技术和伦理三者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到底应当如何看待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应该达到一种怎样的关系,现有的科学技术是否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日益美好,科技伦理得以合法性存在的哲学依据何在,科技伦理发展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康德哲学中找寻到思路和答案。康德终其一生都在关注"人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自由是康德整个哲学的拱顶石,也是贯穿整个康德哲学的一条内在核心线索。"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合起来就构成了科技伦理研究的整个问题域。科技伦理发展的最终目标一定是要不断提升人的自由度和最终逐渐实现康德意义上的"至善"理想。  相似文献   

3.
康德开创了理性的、批判的哲学革命体系。"前批判时期",康德的哲学革命首先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的,打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僵化自然观;"批判时期",他又以理性思辨在认识论、伦理学领域综合唯理论与经验论、幸福与道德,继续推进其哲学革命,表达了他整个批判哲学所关注的四个问题。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先验自由概念,通过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历史和政治理性批判确立了先验自由观念。康德在星空上与心灵中进行的哲学革命蕴含着社会政治革命的巨大能量,具有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自由,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是一种先验的理念。通过对第三个二律背反的证明及说明,康德从理论理性的角度论证了自由是否存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康德的先验自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康德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康德的自由理论是康德哲学中公认的最难以解释,也最难以为之辩护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在其自由概念的变化和推移中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5.
康德确信 ,人具有普遍目的 ,人之自由意志可自我立法 ,并形成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律令。萨特从绝对自由 ,存在先于本质等理论出发 ,反对康德道德规范对人之成为的限制。这种批判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思维视角 ,但和康德一样 ,萨特并未能为人之发展寻找到理想的解决途径。二者留给我们的仍是启示而非答案  相似文献   

6.
高璐佳 《甘肃科技》2010,26(23):188-189
通过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简要分析,就《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基本理念阐述、主要内容及理论旨趣进行了辨析,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和学习康德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7.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华东科技》2004,(1):32-33
“药明康德”成立之初秉承“立足企业发展根本,走高科技产业化创业之路”的方针,摒弃“纯科研”的时髦做法,开展以“服务带动产品”的商业模式,凭组合化学核心技术,果断出击国际化学服务市场,并在快速发展中逐步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化学技术服务平台。在技术服务水平方面,药明康德的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竞争对手比肩而立.  相似文献   

9.
康德是启蒙运动的健将,他改造和提升了启蒙运动的水平。康德确定了启蒙的定义,即“人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他提出启蒙运动的口号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性。”启蒙精神是批判的,启蒙是一项长期、持续和反复的社会任务,是人类永不疲倦地追求自由权利,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常娟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25-29
庄子的“自然”是与“道”融合的,它是外部自然界及其规律与主体相契合的结果,具有自然而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康德的“自然”则是相对于物自体而存在的“现象界的全部”,它包括外在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和内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然,是主体对象化的产物,体现了主体的先验综合能力。两相比较,庄子的“自然”居于本体层面,强调人与自然的浑融天成,康德的“自然”则带有鲜明的主体烙印,认为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自然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这种差异与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两人所处的不同社会、时代和学术背景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人物,蔡元培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道德成为蔡元培接受康德的两个基本前提,二是蔡元培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美感,三是蔡元培对康德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中国现实需要对康德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把无功利的美学变成了“无用之用”的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从比较的角度,阐明康德与席勒喜剧观念的区别与联系。两位美学家都看到了喜剧与游戏、自由的内在关联,而具体的阐释和结论却迥然有别。康德注重笑作用于人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娱乐性功能,他所抽象出的笑的心理模式,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心理错位,同时也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席勒强调喜剧艺术通过独特的途径为人提供精神自由和完善人性的社会作用,将喜剧的任务确定为在人们心中产生和维护心灵的自由,并为此提出了可资借鉴的创作主张,同时他还揭示出喜剧性事物自身的矛盾及其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二者理论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所构成的互补,更在于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及其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罗尔斯的“新契约论”的精神实质是康德主义的义务论 ,为了克服康德学说的抽象性 ,罗尔斯系统地发展了关于“合理的”和“理性的”相区分的思想。罗尔斯在康德的义务论的基础上实现的四个新的超越———对康德式的“人”的概念的消解、放弃了他曾经尝试的为其正义理论提供一种康德式的哲学基础的努力、直言不讳的承认他致力于发现的并不是普遍的正义原则、以开放形式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涵在于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的去身份化以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农村宅基地的财产价值。农户资格权是突破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限制、实现宅基地财产价值的关键,应当将农户资格权界定为成员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基于成员身份而享有宅基地取得权、无偿使用权、征收补偿权、退出权及退出补偿权等。应将农户资格权予以法治化,实现宅基地身份属性与财产属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公司经理权指的是公司经理在法律、章程或契约所规定的范围内辅助执行公司业务所需要的一切权利.公司经理权具有概括性、法定性和不可限定性,包括管理权能与代理权能.我国法律对公司经理权应采多层次立法模式,明确规定公司经理的代理权,并加强对公司经理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在李革的领导下,“药明康德”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短短两年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新药研发基地,在全球化学服务行业声名鹊起,成为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化学服务商之一。作为目前中国最具实力的新药研发企业,“药明康德”在上海浦东拥有一个当前中国最先进的化学研发中心[默克(Merck)誉为“世界一流的化学研发机构”,并被美国权威化学杂志《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报道。]和6个实验设施世界一流的国际化标准实验室。相信李革有关“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这个话题的种种言论,对于许多科技企业都是颇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探寻知识的根源和可靠性保证,而逻辑作为被公认的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和可靠性的知识,自然属于康德的研究视域。康德不但在他的三大批判中始终贯穿着逻辑思考,而且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专门探讨了形式逻辑问题和先验逻辑问题。康德对形式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形式逻辑由于脱离了思维的具体内容,只做纯形式的思考,不是真理的逻辑,也不能获得新知识。他在批判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建构起先验逻辑体系,主要包括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先验逻辑既接受先天的形式,又结合具体的思维内容,因此不但可以保证知识的真理性,还可以扩展知识的范围。当然,从逻辑自身发展来看,康德的先验逻辑已经"超越"了逻辑的范畴,包含了认识论及形而上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自近代以来兴起关于主体性的探讨,也就是在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的过程中,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树立万物之灵的尊严。而这一点正是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文化中相当欠缺的一点。康德力图使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论领域达到统一,追求合乎理性的自由,这对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在学术上和现实上都有着非常直接的意义,从比较中也许会发现双方的一些互补性。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伦理学以形式主义而著称,善良意志是其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理性的根据。康德通过批判经验论幸福主义,深刻地论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集中探讨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意志自律以及自由、责任和义务等概念,在善良意志学说中确立了人在伦理领域中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普世伦理又译作全球伦理,一直是人类探讨道德的核心问题。康德从先天的形式出发,通过自由意志、道德规律、人是目的和普遍立法等形式为普世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基调和纯粹理性形式,促进了普世伦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