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经营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当前的农地制度变革必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完善与创新,克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缺陷,加快土地流转,构建家庭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农村微观经济基础变革的大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资料归属问题,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把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资本,可能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农村微观经济基础变革的大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生产资料归属问题,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把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资本,可能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4.
刘创 《咸宁学院学报》2013,(4):13-14,30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为主线,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为农民、为农业和农村所做的工作和贡献,并主要论述了我党经过艰难探索,最终找到了一种适应我国农村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文最后论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利梅  周剑 《咸宁学院学报》2013,(6):195-196,198
随着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要土地制度改革的实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涌向城市,相应地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妇女.大量农村留守妇女的存在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关注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她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个合理的农地制度是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基础,改革当前的农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必要的。从宏观上讲,我们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微观上讲,我们要逐步的完善它: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逐步健全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7.
《宜宾科技》2009,(4):17-19,28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显现出了很多弊端,进而导致了农村经济多年徘徊不前。在此情况下,土地流转渐渐兴起,土地流转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如何建立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何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剖析了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通过农地流转制度的交易费用分析,得出集体推动型的土地流转制度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优化并可能形成相应的正式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陈代俊  胡琼 《遵义科技》1999,27(2):22-24
土地制度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制度,它的改革和发展必然会涉及到社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样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改革也会相应要求土地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农民经营管理土地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改革之初,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农民经营土地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活了长期被禁固的农业生产要素---土地与劳动力的高效重组,成功地推动了一段时期内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鲜俐玲 《科技资讯》2009,(13):240-24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日益暴露出许多弊端。如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不规范,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归属清晰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发展中国家必须处理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分析目前在二元城乡结构的制约下,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农民工进城后就业难、土地制度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缺乏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低等困难。认为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可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以促进城乡同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农村宅基地等农地使用权流转一直为我国现行法律所禁止。这一起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尽管学术界在我国农地使用权能否流转问题上争议很大,但随着这一法律制度得以支撑的经济基础的丧失、对经济建设阻碍作用的凸现以及法律的公平性遭到质疑,解禁宅基地等农地使用权流转已为大势所趋。我国应当因势利导在正确的立法理念指导下,完善宅基地等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配套法律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开禁宅基地等农地使用权的流转,科学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究竟表现出何种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该文将CGE(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综合劳动力数量、农户消费、农户收入、农业GDP等多种要素构建了CGE模型.针对东、中、西3大地区的实际情况设定实证研究假设条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业GDP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地区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旅游业及其他产业都有促进作用,并且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从法律层面创新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担负起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法定责任,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政策支撑;同时不断完善劳动法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所存在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要素市场化、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障碍,指出应着力改善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利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闽西客家地区由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的落实,很快实现了经济转型,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很快实现了转移.闽西客家人再次像其客家先辈那样背起行囊,告别家人,走出山门,奔赴沿海,闯进特区,开始新时期更大规模的战略大转移.然而,伴随着经济转型,客家农村传统宗族社会却因种种原因而式微.本文试图对这种现象作粗浅的探讨,并期两全之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从私有到公有,最后演化为集体所有基础上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过程揭示了如果制度选择得当则促进生产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当前的土地产权制度又面临着私有、国有、股份制和完善承包制的抉择,如何选择取决于有关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允许和保护制度创新,农民要提高保护产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土地等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将受到巨大影响,土地利用现状的改变在所难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不断演变也内在要求着农用地流转需要较大规模,并且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