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沉积界面控制的三角洲前缘精细地层对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角洲前缘岩性变化大,旋回性对比易产生多解性的问题,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沙二段8砂组三角洲前缘为例,提出了以沉积界面为约束的精细地层对比方法。将三角洲前缘地层中的沉积界面按规模大小划分为五级,采用沉积界面逐级识别和界面趋势逐级借鉴的原则,通过五级界面的识别与对比建立复合成因砂体格架,通过四级、三级界面的识别和对比建立单一成因砂体及增生体格架。研究表明:三角洲前缘地层中各级沉积界面的分布主要受古地形控制,且具有继承性,在古地形平坦条件下以近水平产状为主,在坡折带则以倾斜产状为主。受沉积界面控制,三角洲前缘复合成因砂体、单一成因砂体以及增生体总体上表现为低角度前积特征,但在坡折带具有高角度前积特征。利用沉积界面逐级对比方法建立的地层格架具有沉积学的意义,能够客观反映三角洲前缘对湖盆的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2.
孤岛油田馆(1 2)砂层组属于河流相沉积,其纵向、横向相变迅速,砂体难以大面积追踪,本利用河流结构单元分析法、标准层与辅助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厚度”对比法,很好地解决了馆(1 2)地层的划分对比问题,其中馆(1 2)砂层组内辅助标志层的发现为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根据结构单元分析、砂体的岩性特征、粒度特征、河流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以及河流曲率的计算,对馆(1 2)河流沉积的垂向旋回性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对比Miall的16种河流分类方案,孤岛油田馆(1 2)砂层组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二区三叠系阿四段水下分流河道薄油层(砂体)厚薄小、连续性差、识别难度大,薄油层(砂体)的识别与预测对塔河油田三叠系碎屑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的识别阿四段含油河道砂体,以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完成井区内单井阿四段层序旋回的划分及沉积相划分。单井识别3个中期旋回和9~11个短期旋回,在中、短期旋回内依次开展井间含油薄层(砂体)精细对比及沉积相平面展布研究。井震结合,通过地震资料叠后提频处理技术,沿层地震最大波峰振幅属性、平均振幅属性和平均瞬时频率属性提取技术及自然电位重构的拟声波曲线反演等技术,能很好的识别三叠系阿四段水下分流河道5 m及以上薄油层(砂体),确定薄油层(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砂体预测结果与实钻井符合率高。因此,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在沉积旋回内进行砂体对比和沉积相研究及地震叠后提频处理、沿层地震属性提取和拟声波曲线反演方法能够对井区三叠系阿四段薄油层(砂体)进行很好的识别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苏里格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建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443-3445
苏里格气田是目前发现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是典型的"六低"气田。储层具有典型的辫状河沉积特征。苏里格庙地区是上、下古生界两套含气层系叠合发育区。山1段~盒8段为开发目的层,为一套河流相砂泥岩沉积。砂岩发育,砂地比高,地层总沉积厚度约100 m。岩性主要为灰色、灰白色含砾粗砂岩、不等粒砂岩与绿灰色、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通过反复对比识别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其标志明显在全区分布比较稳定。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岩电特征和旋回组合,将目的层段划分盒8上、盒8下、山1三个层段,细分为9个小层。  相似文献   

5.
以松辽盆地头台油田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42口取芯井的分析,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结合岩性、电性资料,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识别该地区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沉积相类型及展布。得出该地区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和湖泊相沉积,进而识别出其多种沉积微相类型。扶余油层泉四段发育两种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并细分出6种亚类。划分出Q4MSC1~Q4MSC3三个四级层序,Q4SSC1~Q4SSC7七个五级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绘制细分层单元沉积微相图,为寻找有利砂体展布提供预测。  相似文献   

6.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系准噶尔盆地东部阜东斜坡带最重要的勘探层系。以精细的单井沉积相和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为基础,从头屯河组中划分出1个长期、3个中期、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以长期旋回层序底界面、顶界面和最大湖泛面为等时对比标志,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地层格架,对地层格架中的小层砂体进行劈分和追踪对比,结果表明小层砂体的分布规律和储集性主要受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和多属性地震相分析成果编制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一步显示砂体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和东南部2个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缘亚相带,以厚度大和延伸稳定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解决研究区小层划分对比上的问题.方法 借鉴油藏数值模拟中的有限差分网格方法 ,利用测井资料提出油田开发中一种新的实用性较强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有限差分网格方 法.结果 在层序地层和沉积旋回控制的基础上,重新标定出了研究区的小层对比统一标志,找出了一系列辅助标志层.结论 研究结果 对指导沉积矿产资源勘查,层序地层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延长组地层更为准确的等时地层格架.方法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特点,以标志层为基准、以沉积模式为指导、以旋回厚度为参考、以等高程切片法为手段,并以动静结合的方法进行验证,开展研究区小层的划分与对比.结果 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长61-1,长61-2,长62,长63,长645个小层.结论 延长组地层各小层厚度不等,但横向厚度变化比较稳定.其中长61-2小层砂体连片,普遍含油,为川口油田的主要开发层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盘古梁油田长6油层组各中期基准旋回中地层的沉积特征,储层的分布和物性的变化,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通过各级别基准面、湖泛面的识别和短期旋回叠加样式的认知,多井对比闭合,对长6油层组进行中期旋回的划分对比。结果长6油层组可划分为7个中期基准旋回,受A/S值控制,7个中期旋回的短期旋回叠加样式,沉积相和相组合特征,砂体纵向展布、平面连片程度,储层的物性和非均质性呈现一定的递变规律。结论基准旋回对地层的沉积特征、储层物性的变化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分辨率层序对比主要依靠各井岩性旋回来识别基准面旋回.对于复杂多变的陆相地层,在油藏范围内进行短期层序对比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类自旋回沉积、地层侵蚀和缺失、沉积微相空间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大了对比难度.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比时要区分地层记录中的异旋回和自旋回沉积;充分利用各种关键界面及标志层信息进行约束;开展沉积微相研究,总结沉积微相与基准面旋回变化的关系;对密井网的砂泥岩薄互层区采用井信息进行粗化去除部分干扰信息;并借鉴其他资料,提高层序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1.
李娇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356-4359
摘要:特超稠油油田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后,预测剩余油分布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为核心,根据古城稠油油田储层特征,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采液量、采油量、注汽量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综合应用剩余油储量丰度、砂岩有效厚度、渗透率和沉积微相类型等4个指标,制定剩余油的分类评价标准,分析BQ10断块中部区块H3Ⅳ9层的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下步调整挖潜提供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短期和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A/S值变化与砂体发育关系的分析表明,具有A1、A2和C2型结构的短期旋回层序最有利于储集砂体的发育,各级次层序界面的上下两侧是有利储集砂体的主要发育位置,而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中部通常是泥质盖层或隔、夹层的主要产出位置。针对按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的小层划分方案与传统的油气层四级划分方案存在的矛盾,提出以不同级次湖泛面沉积的泥质盖层或隔、夹层为边界的、跨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的砂体和油层四级划分方案,其中的含油层系、油(层)组、复油层、单油层,分别与长期、中期、短期、超短期基准面旋回有关,但存在半个基准面旋回的相位差。这一划分方案既符合油气藏开发层系的划分原则,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高台子地区周期注水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高台子地区的开发效果,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根据油田地质特征,模拟油藏条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类型砂体的周期注水进行速敏性评价。结果表明,注入速度对不同类型砂体的周期注水效果有一定影响。研究了不同类型砂体周期注水的合理工作制度,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同步周期注水的开发效果好于异步周期注水,不同类型砂体的合理工作制度均为注水井注水时间6个月,停注时间6个月,油井长期生产。在采用了合理注入速度和合理工作制度下,高台子地区不同类型砂体周期注水开发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该研究成果对油田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的关键。以河流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沉积、露头调查为依据,利用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测井资料和储层建筑结构层次分析方法对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储层可划分为十个层次,并将储层精细解剖到第七层次,识别出主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等七种建筑结构要素。在储层精细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以单一河道砂体追溯为核心建立单砂体建筑结构模型的方法,并探讨了这种地质结构模型对于油田开发挖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CB油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地震资料应用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钻井等资料对油藏进行多层次综合研究的一套方法。主要包括:①利用综合参数法由地震信息预测砂岩发育区,指出勘探目标;②利用地震资料神经网络储层预测方法在砂岩发育区内确定油气富集带和部署探井;③在油气富集带内,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完成油井单个砂体的边界确定和厚度定量计算。利用这3 个层次的地震预测技术逐次解决了宏观的砂体分布、油气富集区带和单砂体定量解释。利用其预测结果所布置的2 口探井都见到了高产工业油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目的层段沙四段(Es4)位处盆地边缘,地层埋藏浅(1000m左右),储层疏松,油稠,岩石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层间差异明显,测井资料解释难度较大。以取芯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分别研究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含砾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储层岩石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分层段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应用解释模型对研究区51口井进行了二次解释,结果表明,该解释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为地质建模和剩余油挖潜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储层参数。  相似文献   

17.
海上油田蒸汽吞吐化学增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海上油田蒸汽吞吐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稠油油田的地质油藏特性、钻完井方式、平台空间及操作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海上油田蒸汽吞吐的应用难度高于陆上油田。蒸汽吞吐化学增效技术通过在传统蒸汽吞吐注入流体的基础上添加化学增效复合药剂的方式,能够在热采效果的基础上,扩大波及体积、提高热采洗油效率以及降低原油黏度,从而改善稠油油田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从化学增效机理、室内物理模拟以及渤海某油田数值模拟实例的角度,探讨并评价了该技术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和经济性。基于渤海油田某区块矿场试验方案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经过7个周期热采化学增效剂吞吐,在常规热采基础上增油幅度达16%,投入产出比达1∶6.3(油价按40美元/桶计)。该技术成果为深入开展海上油田热采技术开发奠定了基础,并为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廊固凹陷沙三下段为深水湖相沉积,局部发育洪水成因的浊积砂体.目前已在中岔口地区探明安421井浊积砂岩油藏.为了确定油藏规模和诸层变化规律,在地质分析基础上,利用Landmark工作站对该油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顺层拾取油层反射波振幅信息,弄清了浊积砂体平面形态及厚度变化规律;通过三维地震反演技术,对浊积砂体储集物性尝试性地进行横向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浊积砂体平面上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砂体主体部位储集物性较好.油藏分布在上倾方向受构造和岩性决定双重因素控制,证实安421井沙三下段油藏是一个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认识不仅为油藏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为高勘探程度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油藏描述技术相结合研究非构造油藏地质特征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采用“模式预测”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萨北油田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构型模式、夹层类型和夹层延伸规模进行了精细描述。建立了适合萨北油田辫状河砂体的“叠覆泛砂体”构型沉积模式,根据构型沉积模式把砂体内部夹层分为3种类型,确定了垂直水流方向夹层空间延伸规模。采用基于目标的算法建立了砂体内部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总结出高含水后期辫状河砂体内部呈现低未水淹部位少、剩余油潜力较小的基本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砂体内部夹层空间延伸长度90~140m,总体呈水平分布,层内低未水淹部位少于10%。利用层内机械和化学堵水技术对19口油井进行了细分堵水,取得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薄互层油储是近年来国内外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研究的热点。而对薄互层砂体地质规律的识别是快速有效地进行储层预测的关键,因此,砂体地质规律及其地质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文章以大庆齐家南—古龙北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详细阐述了薄互层砂体地质模型建立的方法和原则,并首次利用该模型对该区葡萄花油层砂体厚度及其展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