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楠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20):90-92
当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后,中国举国上下特别振奋,从科技界、学术界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不同团队、个人,纷纷认为从传统医药宝库中开发新药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目标,并且认为有可能从中再获大奖。然而,如果认真审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进程,结论可能不尽然。本文结合科学史上棉酚、常山、麻黄等案例,谈一点个人看法,希冀能对中医药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青蒿素研究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等,考察了青蒿素发现的内外动力。研究表明:问题链是科学研究的持续性内在动力,科学问题的否定答案是肯定答案的内在助力,军事、文化和体制是科学研究的社会推力,传统科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科学资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在科学探索中的失败对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指出失败往往为成功开拓道路,因为科学探索的失败,往往能提供新的技术,积累新的资料,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有助于锻炼科学工作者的顽强意志,促进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5.
科技发明权之争是科学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科技舞台上屡见不鲜的事情。因此,亟待从理论上为科技发明权的评判提供一个公正合理而切实可行的评判标准。本文尝试提出符合系统论整体性原则的科技评判标准,能在现实的科技发明权评判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尤其能为解决纷繁复杂的科技发明权争端提供有益的启示。根据科技发明权总体性的评判标准,屠呦呦无可争议地享有青蒿素的发明(发现)权。因此,本文希望为当前青蒿素发明(发现)权之争画上一个句号。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周训国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们“决不以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但他们从不低估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没落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进步作用。有的是在国家、民族受侵犯时进行抵抗,其积极活动不仅代表了本阶级,而且代表了整个民族;有的是感到本阶级没落而力图振作,力图改革,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也有的虽属没落阶级,但在科学文化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这些都不能因为其阶级属性而否定他们的“杰出”。 相似文献
11.
刘玉兴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982,(1)
一九七四年八月,在美国纽约州阿普顿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丁肇中和他的助手们在进行正、负电子对撞实验时,发现了一种长寿粒子,遂即命名为“(?)”粒子。同年,一九七四年十一月十日,里支特领导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室,在实验中也发现了一种长寿粒子,于是,里支特和他的助手便将它命名为“ψ”粒子。但后来经研究确认:同年八月份发现的“(?)”粒子和十一月份发现的“ψ”粒子,是同一种粒子。这一粒子的发现和对它的解释,大大促进了微观粒子研究工作的进展。由于这一突出贡献,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丁肇中和里支特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举例,论证了科学发现是一个非逻辑思维过程的观点,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现的实际机制,完善和改进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别应加强对学生科学创造和科学发现思维方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14.
刘仲林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名著《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曾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探讨,中译本即将出版发行。这里,我们从评价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出发,引伸出一些新观点。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波普尔把科学发现的过程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假说形成以前的阶段,是经验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假说形成以后的检验,是逻辑学 相似文献
15.
16.
李春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3):86-88
通过休闲与科学发现的实例列举,可以发现休闲具有调适生活、启迪科学发现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总结、提炼和创新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休闲中产生出的科学发现主要是通过联想、想像和灵感等创新思维方法及经验层次中科学观察方法的使用而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直觉思维与科学发现的关系和直觉思维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科学发现与审美之间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接着,以系统论方法分析了人类美感的形成过程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发现与社会发展规律间的关系。并且以人类社会发现为系统,指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是统一、融合的,从而说明审美意识与科学发现是统一的,其统一的桥梁是直觉思维,最后,提出了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的审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经过教师的分析辅导,纠正学生发声方法上的一些错误和不良习惯;同时,还要使学生逐步确立起较完整、较系统又较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营养与饲用价值的科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好的动物饲草而被广泛使用。这不仅因为其具有良好的适口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营养价值高。苜蓿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质、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有“牧草之王”之美誉。国、内外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紫花苜蓿是牛、羊、鹿、马、猪、兔、禽等草食动物的优质饲草,尤其是我们榆林地区被广泛用于绒山羊养殖, 相似文献
20.
段伟文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20):96-97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颁奖词强调,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在翻阅大量医书的基础上,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屠呦呦,实际上也是对参与“523 任务”的全体科研人员在寻找抗疟新药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的肯定。从4年前的拉斯克奖到2015年的诺贝尔奖,诸多有关青蒿素发现的历史秘辛不乏广泛深入的报道,使我们可以从细节中一窥科学发现之艰难;同时,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协作关系特别是优先权之争,更使这一重大集体创新的真实过程得以充分展现。毋庸置疑,青蒿素的发现已成为中国科学发现与创新的经典案例,但如果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具有恒久价值的内涵,对其历史的回顾,既要追溯细节,又必须超越回忆中模糊的具体。鉴于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方法,从方法论层面反思这一过程将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