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寒草地放牧管理最优控制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对不同放牧强度响应机制的研究表明:多样性与生产力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均呈现显著性下降趋势,其中不放牧、轻牧、中牧和重牧下的Shannon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4.35,3.89,3.66,3.01,生产力指标(地上生物量均值)分别为987.6,826.8,660.7,535.8 g/m2(鲜重).这表明多样性与生产力对放牧的响应呈现同步性,中牧和重牧是导致二者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动'因.应用生物控制论方法,组建了草地放牧管理的最大持续产量模型和最优控制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样区滩地、阳坡与阴坡地等三类牧场的牧草保护指标分别为468.1,564.3,614.7 g/m2(鲜重),相应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390.9,471.2,513.3 g/m2(鲜重).确定了草地放牧管理的最优牧草资源种群水平和最优控制量,提出了草地放牧管理的控制对策,为高寒草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优化模式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2.
面对大面积草原草场牧草估产,遥感监测已成为最普遍、最快速的先进手段。针对三江源地区草地,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利用2000—2010年MODIS的MOD13A1(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数据和每年4—9月的降水和温度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建立了三江源地区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卫星遥感估产模型,得出三江源草场亩产量结果:湖盆河滩草甸160~180kg,整体趋势略有上升;山地草原48~56kg,高原宽谷荒漠39~45kg,山地荒漠40~50kg,整体分布趋势很稳定;高山草甸110~130kg,高原宽谷草原70~80kg,整体趋势相对稳定;山地稀疏森林草场130~160kg,整体趋势略有下降;山地灌丛草场128~160kg。空间上因东南地区降水较多,湿润度高,地势相对平坦,因此草产量呈现出从东南—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其中高山草甸草场和高原宽谷草原草场占绝大部分,为三江源地区进行草地生物量研究、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寒草地不同生境下植物生态位适宜度与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指数)关系的研究表明:适宜度与生产力和多样性之间的总体关系均呈正的线性关系,牧草生长的适宜度决定着生产力和多样性,适宜度高的样区生产力和多样性亦高,它们之间整体上呈现出同步性.而在生境梯度上,适宜度值与生产力和多样性变化均呈显著差异,在实验研究的滩地、阳坡和阴坡地3种生境中,以阴坡地植物的适宜度最大,其生产力和多样性也最高,表明阴坡地牧草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适宜程度最好.控制放牧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适宜度呈下降趋势,其生产力和多样性均有显著减少;在不放牧、轻牧、中牧和重牧4种处理中,以轻牧效果最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以上结果能够为高寒草地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与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放牧压力对草原群落生产力和植物适应性生长的影响规律,开展了蒙古高原东部克氏针茅草原不同放牧梯度上的植物群落学特征调查,并对优势种的光合日进程、营养元素及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进行了测定.得出:(1)随放牧强度的增强,土壤水分逐渐降低、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逐渐增加;(2)从轻牧到重牧,物种丰富度显著不同,中牧阶段最高;群落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减少;(3)不同放牧梯度上,群落优势种的光合日进程均呈现"双峰"曲线;(4)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群落优势植物营养元素地上、地下分配含量受土壤环境质量制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分布;(5)随放牧强度的增强和土壤水分的降低,群落优势种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放牧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干扰因子,主要通过动物的采食、践踏及其排泄物的输入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放牧直接作用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地上部分和土壤,从而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碳分配,进而影响到地下净生产力和根系周转.本文综述了放牧及刈割对地下生物量、地下净生产力、碳分配和根系周转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在重度放牧下,地下净生产力、地下生物量会显著下降,地下碳分配减少.放牧也通常会加快根系周转.研究不同放牧方式(羊单牧、牛单牧、牛羊混牧和无牧)对根系周转的影响,发现牛单牧条件下细根的年周转率最高.文章也对今后根系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蒙典型草原既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系统的脆弱区,放牧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而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在不同放牧方式下有其独特的演替规律.因而探讨不同放牧方式下的草场植被变化,对草地植被恢复及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基于遥感数据和地面样方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草场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芒草-杂类草型草原实行暖季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及围栏封育3种不同利用方式,探讨了划区轮牧在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参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轮牧区通过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家畜采食方式的控制,以长芒草为主的禾本科牧草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和围栏封育区,代表草原退化的菊科种群有所降低,草地生产力明显高于对照区,划区轮牧十分有利于长芒草草场的植被恢复,对今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幂函数法则定量地分析在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空间异质性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组成结构改变,群落丰富度逐渐降低,轻牧中牧重牧;不同放牧梯度上,各物种种群在实际分布上均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即偏离随机分布呈现集中分布趋势;不同放牧梯度上,群落总体空间异质性指数变化规律为轻牧=重牧中牧,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为中牧轻牧重牧。  相似文献   

9.
蚂蚁是内蒙古典型草原节肢动物群落的重要成员,其筑巢活动对草地土壤肥力和植被结构有重要影响.2012年设置全季节放牧(T1)、春牧秋割(T2)、秋季刈割(T3)三种处理,并以不利用为对照(CK),连续放牧和刈割7年后,于2019年研究了蚂蚁筑巢对放牧和刈割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在排除放牧和刈割扰动的情况下,蚁丘密度为1....  相似文献   

10.
研究放牧经济活动对草地资源的利用有助于提出草地资源的适应性管理建议.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为研究区域,根据NDVI数据和经济资料数据,在家庭牧场尺度分析草场NDVI值及其与畜产量关系,并分析家庭牧场规模差异对草地资源的分异性影响.结果表明,2004年是研究区家庭牧场NDVI值转折期;生产规模大的家庭牧场其草场NDVI值相应高,反之则低;在研究期内样本家庭牧场NDVI均值与牲畜年产量均值序列相关,NDVI均值与牲畜单位面积产量呈反向趋势.由此建议,完善草原牧区产权制度体系;引导家庭牧场规模化生产和管理模式,避免差异规模形成的分布性过牧情况;草畜平衡管理制度要考虑对家庭牧场牲畜单位面积产量的控制;以区域研究和实证方法建立草原研究不同领域不同界面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方兴末艾的农业力能学原理,对以季节畜牧业、轮牧、补饲等集约经营为特点的普通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folia Scop)人工草地育肥羔羊草业次级生产子系统首次进行了详尽的力能学分析。并以试验结果,充分说明了人工草地育肥羔羊的草业子系统具有较高的净产出能与投入能产投比,其中较定牧处理集约化的轮牧处理其产投比是定牧的1.24倍。  相似文献   

12.
鸡骨卦是布依族社会中十分流行的一种祭祀、占卜用术。占鸡骨卦在布依族民间已盛行千百年,其产生的具体时代现已无法考证,但从布依族族源、生活习俗以及鸡具有的独特文化意义等方面,我们还是可以窥探到布依族占鸡骨卦的习俗是源于古越人对鸟的图腾崇拜,又由于鸡在布依族生产生活中非常容易获取,从而促使和保障了占鸡骨卦习俗的延续和发展,并且布依族受到中国传统社会中爱鸡、崇鸡观念的影响,最终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体系完整、丰富多彩的占鸡骨卦习俗。  相似文献   

13.
探究了鸡中铅同位素与相关元素在有机养殖和常规养殖中的差异性,以探讨有机鸡样品溯源的可能性。相同品种的鸡分别采用有机养殖和常规养殖2种不同的饲养方式,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别对有机鸡和普通鸡样品中的铅同位素比值和相关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铅同位素比值204Pb/206Pb和P、Zn、Fe、Mn、Mg、Ca、Cu、Na、K元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初步表明,Zn、Mn、Mg、Ca、Cu、Na、K为有机鸡和普通鸡样品中的特征无机元素;聚类分析可将鸡样品分为有机养殖和常规养殖两大类,通过判别分析所得模型的初始分组正确率为100.0%,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0.0%。利用铅同位素比值(204Pb/206Pb)、相关元素(P、Zn、Fe、Mn、Mg、Ca、Cu、Na、K)含量分析能够对有机鸡进行有效溯源识别,研究结果可为有机鸡的鉴别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三江源区玉树州称多县珍秦乡围栏禁牧高寒草甸和围栏鼠害治理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寒草甸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围栏禁牧和围栏(适牧)鼠害治理对提高草地群落生产力有一定效果;2.围栏禁牧对于草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的增加效果不明显,围栏鼠害治理的同时进行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地生物多样性增加;3.高寒草甸草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限值因子是温度,而不是水份.  相似文献   

15.
保护冷蒿草原对防止沙质草原沙漠化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保护冷蒿草原对防止沙漠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草原退化和沙质草原的沙漠化在其演替进程的前一半是完全一样的 ,对沙质草原来说 ,到了冷蒿阶段如果不注意保护令其继续破坏 ,由于植被盖度下降 ,地表裸露而极易受到风蚀、水蚀作用 ,形成沙漠化土地 ,因此 ,冷蒿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其重要性反映在两个方面 :其一 ,由于种群表现出较强的补偿生长的能力 ,因此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只要合理调整草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季节 ,就有可能维持冷蒿群落的状况并有可能向生产力更高阶段恢复 ;其二 ,对于沙质草原来说 ,这是由草原退化向草原沙化转变的临界阶段 ,保护冷蒿群落对防止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草地放牧强度遥感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草地为研究区, 应用MODIS-NDVI数据, 结合地面野外调查以及统计数据, 建立载蓄量估算模型, 并对2012年放牧强度进行估测。结果表明: 草地的载畜量和相邻两旬的NDVI差值显著正相关。通过两个旬度的NDVI差值与载畜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建立载蓄量估算模型为: Y = 4.203(Xi - Xj) + 956.572; 内蒙古各草地类型的放牧强度都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 放牧强度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利用遥感影像得到的放牧强度估测结果, 经过地面的野外实验数据验证, 精度可达70.7%。  相似文献   

17.
探讨青藏高原若尔盖盆地放牧背景下非流动性地表水的质量特征,以禁牧草场为对照,针对长期过牧的夏秋草场、冬春草场的地表水,采用国标、ICP-OES等方法测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及重金属共18种质量指标.结果表明,两种放牧草场地表水质量指标COD、TDS等高于禁牧草场(P0.01);夏秋草场地表水Cr、TP、粪大肠菌群高于禁牧草场(P0.01或P0.05);冬春草场地表水TP、TN、粪大肠菌群等高于禁牧草场(P0.01).冬春草场地表水COD、TP、TN、粪大肠菌群等高于夏秋草场(P0.01或P0.05).并且,BOD_5、TN、TP、粪大肠菌群等之间都存在高度正相关(P0.01或P0.05),具有共同来源;放牧草场地表水COD、BOD_5、TN、TP超过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Cr和粪大肠菌群超过国家畜禽饮用水标准.结论:长期过牧背景下,草场非流动性地表水质量下降,冬春草场下降较夏秋草场严重;草场非流动性地表水质量存在潜在风险,放牧应避开流动性小的地表水.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贫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贫血病毒是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原。世界各国不同年龄的肉用型和蛋用型鸡均可发病 ,也可感染SPF鸡。鸡贫血病毒无囊膜、二十面体、单链环形DNA病毒 ,基因组长度为 2 3kb。既可垂直传播 ,也可水平传播。引起鸡CAV综合症 :表现为死亡率增加、造血器官骨髓萎缩、皮下和肌肉内出血、淋巴系统萎缩引起免疫抑制、皮肤损伤等。CAV只有一种血清型。临床发病及亚临床症状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建植的放牧型扁穗牛鞭草混播草地在超载条件下连续4年的植被调查分析,探讨了该草地的放牧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扁穗牛鞭草+狗牙根.+百喜草+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组合,可建立扁穗牛鞭草+狗牙根-百喜草-白三叶型草地,该草地超载利用多年,植物群落稳定,生产力高,耐牧性好,可作为我国温暖湿润气候区放牧型人工草地的适宜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