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2.
宣木瓜之恋——安徽宣木瓜种植、深加工项目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崇武 《华东科技》2006,(10):56-58
这看似简单的一次项目论证会背后,蕴藏着一个虽不算曲折离奇却是意味深长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数千年来一直誉满宇内的安徽宣城特产——“宣木瓜”。  相似文献   

3.
是谁硬说“中国出口导致了世界通缩的加剧”?即使退一步,这也只能说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一个永远扯不清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鲁迅为何选择“历史”作为《故事新编》的内容与探讨对象?《故事新编》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具体的细节实现了对历史的“拓容”,并颠覆了权威的历史?鲁迅重构历史的目的和他要以小说担当起的使命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故事新编》的本质,接近一个以艺术叩击真理之门的鲁迅.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故事”与“新编”的关系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两类人物,为《故事新编》如何实现对历史叙事问题的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研究角度,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他对历史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讲好“故事”不少人士认为,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已在放缓,投资者正把资金分散到海外的企业上,况且美国的高科技网络概念正热,这是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机会。但象美国那斯达克这样的股市,每天都有来自各国各地的企业讲“故事”,股民凭什么相信你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对此,中贸网总经理梁舜钧的体会是讲一个最简单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这是我与一个学生之间所发生的故事 一、初识 “上课” “起立” “同学们好!” “报……告……”声音细长而且无力 哄堂大笑……这是我上学期第一节课的“精彩”开头。  相似文献   

7.
《闽都别记》中有关疍民的故事是其中主要的一种族群话语的表达。在这些故事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地方文人通过文字书写而创造地方史的集体记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疍民往往被表达为地方社会的历史“残余”,并在文字、仪式及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内在化为地方性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在其地方社会变迁的脉络中对地方史、地方文人与地方性知识的互动获得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故事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是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新闻改革探索和成果的反映。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业内人士在实践着怎样讲好“故事”,有的媒体还把“故事”作为品牌来经营。理论界也把新闻“故事化”的产生、发展、概念、方法、及价值取向等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无论我们怎样看待新闻“故事化”,都无法阻止它实实在在为广大媒体所采用,尽管媒体之间所表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区别,新闻“故事化”还存在诸多有待探讨和改进的问题,但它已受到很多观众的关注,这是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9.
董立勃的系列小说完成了“讲一个好故事”的使命,如何实现更高的艺术追求,即“讲好一个故事”?首先应该通过“卫星”事件充盈“核心”事件、增加故事的自由度和可塑性的方式使基本故事结构丰富、生动;其次,改变故事语境对读者的疏离,消弱传奇性,增加日常生活性。  相似文献   

10.
民间口承故事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民俗学者研究的视野里,文本研究一直是口承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口承故事赖以生存的“讲述情境”——即民俗学者有关表演理论中的“表演空间”是缺乏关注的。事实上,民间口承故事在讲述中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还在讲述过程中附加了许多“情境”,只有将文本与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考察民间口承故事这一动态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南方旧社会的一个老处女的悲剧。它颠倒错乱的时序和变换的人称代词常使读者困惑。一旦读者他们理解了这个故事,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因此,这部作品很好的达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者Viktor Shklovsky 提出。他主张艺术的目的是延长读者的感知过程。本文从俄国形式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此篇小说叙事的“陌生化”效果,以期为理解这篇作品提供更多见解。  相似文献   

12.
“宝物”在幻想故事中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就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对于理想生活模式的向往 ,弥补了现实处境的不足 ,而并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化的表现 ,更多的则是人类心灵深处自古就有的一种自我拯救原型的象征表现。  相似文献   

13.
成语“火中取栗”源出于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从火中取栗子,栗子取出来被猴子吃了,而猫爪上的毛却被烧去。后用“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险,徒然吃苦而得不到好处。这则故事也说明,直接用  相似文献   

14.
民间口承故事的表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口承故事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民俗学者研究的视野里,文本研究一直是口承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式,而对于口承故事赖以生存的“讲述情境”——即民俗学者有关表演理论中的“表演空间”是缺乏关注的。事实上,民间口承故事在讲述中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还在讲述过程中附加了许多“情境”,只有将文本与情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考察民间口承故事这一动态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由“牵手”和“馒头”扭结而成的故事。“牵手”对应的是结婚,“馒头”则表示视频。在两位创业者集中优势兵力,实现转型的背后,蕴含着他们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相似文献   

16.
虽然“病人”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大脑也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只需要一种特殊的“冰糕”,生命就可以重新回到这个躯体。这是关于医生们一个偶然发现的故事,他们成功地使一个接近死亡的“人”起死回生。  相似文献   

17.
张浩然 《世界博览》2014,(10):49-51,48
生活中像这种“原则”和“感情”的选择题,父母不知做过多少次,但每次都是在两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也许,一些简单的家庭故事,会带给你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改革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故事教学法引入了综合英语课堂,这是一个较新的尝试。本文阐述了故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堂应用的实用性及实施策略,旨在推广这种方式的教学,并引起更多关于教改的思考,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猛禽救助中心救助的每一只猛禽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里只讲三个淘气鬼的故事给大家解解馋吧。它们分别叫“破坏大王”、“羊肉串儿”、“老猫”,尽管已经重返大自然好长时间了,但它们  相似文献   

20.
《广东科技》杂志从2002年开始要专辟一个“风险投资”的专栏,我说这是好事。因为中国尽管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但因为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对“金钱”、“经济”等的认识实在十分幼稚。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一批国外著名品牌的食品进入中国的时候,一家叫X的公司也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