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吉安市县域农村饮用水水质调查与保护——以吉水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一直是水源地保护中的薄弱环节,农村环境管理工作相对滞后,饮用水水源量多面广,情况复杂。通过对吉安市赣江中支吉水县10个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吉水县农村供水方式以分散式一家一井为主,地下水埋层浅。农村饮用水主要污染因子为来自生活污染源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亚硝酸盐、氨氮、总大肠菌群或粪大肠菌群污染,其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超标问题严重。比较不同供水方式水质,其中分散式-筒井受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亚硝酸盐、氨氮、总大肠菌群污染更为严重,污染物总类多,而分散式-手压井、集中式地下水、集中式-引泉污染物种类较少。并因此提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饮用水源污染现状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社宁 《甘肃科技》2009,25(20):1-3,44
对甘肃省86个县(区)政府所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污染源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了污染源的来源和结构特征,揭示了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对水源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甘肃省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共有污染源57家,生活污染源60个,面源污染较为严重,部分水源保护区局部生态问题对水源地安全构成威胁。甘肃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119个,其中79个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10个湖库型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30个河流型水源地中28个水源地达标,达标比例93.33%。提出了从污染源关闭或搬迁、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监管和监测、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工程、生态恢复、推广有机农业、建设农业面源环保治理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与评价长江口南通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状况,为保护区域饮用水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对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行了调查,在普查的基础上筛查出3个跟踪点,对其中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农药、多氯联苯、生物毒性、抗生素及其他项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行了深度调查,并对各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状况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南通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物有一定的检出,但检出值均为痕量级.建议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监控预警体系,尤其要提升饮用水源水的有毒有害物的监测能力,定期开展水源地有毒有害物的普查工作,并不断更新南通市饮用水源地中有毒有害物优先监测名录.  相似文献   

4.
江兴南 《科技资讯》2014,(35):222-224
该文通过综合连城县城盆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概况、文川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开采情况、盆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划定情况,以及对连城县城盆地地下饮用水源地环境的调查得出连城县城盆地的环境综合评估指标最高得分为88.1分和连城县城饮用水地下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针对调查结果对连城县城饮用水提出相应的防止及优化管理措施、如何继续做好县城饮用水的保障工作、如何治理已被污染的水源。该文就此对连城县城水域环境做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该文根据福建省31个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经纬度信息,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福建省行政区划图、水系图、饮用水位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福建省备用水源地建设的空间条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的若干建议,对我省乃至全国各地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工作、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大冶市12个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对1个地表饮用水源和11个地下饮用水源进行了监测,分析和评价了水样水质,并提出水源地保护对策。结果表明,多数水源地环境禀赋较好;少数水源地因周边有农业、养殖面源和生活污染源.而存在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是总大肠茵群和氨氮。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南京市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监测数据基础上,从水源地基本情况、水质现状分析、环境监管情况、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估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娅 《科技咨询导报》2009,(12):114-114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市区城镇人口约45万人,市区用水总量5700万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是澧河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第二水厂地下水水源地和第三水厂地下水水源地为城市备用水源。  相似文献   

9.
蔡群 《厦门科技》2011,(6):28-30
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是各级政府、供水行业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参与厦门市政协《加强水源保护促进饮水安全》课题组.实地考察厦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坂头水库和汀溪水库的整治情况和调研情况.对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情况及持续推进工作的对策措施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是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南京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基础上,从固定源、面源、环境监管、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对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梳理存在问题,进行风险防范研究,对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天津市滨海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体进行测定,指出滨海新区集中式5个饮用水源地有半挥发性有机物3大类16种物质,水体中SVOC物质的平均含量在国内处于中等污染水平,根据这一检测结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饮用水水源管理历程及决策部署,系统分析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机制组成与结构,总结了规范化管理机制对地方水源管理工作落实的压力传导方式。相关数据分析表明,管理机制对水源管控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地方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水源调整及地表和地下水联网供水,进一步优化了水源地取水布局以保障水质安全;通过保护区整治防止了社会经济活动对水源的直接影响;通过生态补偿限制了水源地上游排污总量。该文为下一步管理及水源风险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郑州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分析和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华  朱艳  晁红霞 《科技资讯》2009,(23):107-108
目的:以郑州市主要饮用水源地——花园口源厂和邙山提灌站为对象,通过对其水质监测、分析与评价,研究其水质变化规律,为有针对性地保护饮用水源,进一步改善水质,优化水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析方法》附表4~6所要求的监测分析方法和其他国家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进行监测分析。用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地表使用水源地花园口水源厂和邙山提灌站水质郝为尚清洁。两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程度均为中营养,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标。  相似文献   

14.
水源地保护是饮用水安全保障中最重要的环节,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供水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该文对福建省某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进行水质状况分析,并与国内其它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水源地的措施,以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厦门市同安区莲花水库于2009年12月获批立项,2010年11月正式动工,2017年8月工程完工并开始蓄水,但因无法达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的水质标准,至今未能作为饮用水供水水源。为改善莲花水库的水质,保障水库建成后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笔者认为必须尽快划定莲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才能依法依规整治保护  相似文献   

16.
王社宁 《甘肃科技》2009,25(24):51-53
针对目前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存在的环境问题,比对已经开展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技术方案,分析了河流型饮用水水源的水生生态调查的必要性,提出了河流型饮用水水源水生生态调查方法:实地考察、水生生态监测和资料比对;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水生生态主要调查内容环境要素、生物要素、自然变化影响因素、人为活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该文对浙江省某市梁辉水库、陆埠水库饮用水源地进行全面调查,完成资料收集与整理,完成饮用水源地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录入工作,了解水源地环境基础信息、水质状况及影响饮用水水质主要因素,简要分析了饮用水源地环境、污染状况、环境监管与环境风险状况,提出环境保护对策建议,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地表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源地花园口水源厂和邙山提灌站为评价对象,根据饮用水源地各监测点的实测数据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水质作出了综合评价,在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时运用了信息论中的熵权法,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从而为有针对性地保护饮用水源,进一步改善水质,优化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山西省饮用水水源地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山西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情况,针对山西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鄂州市19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情况,分析了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从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环境政策、监控预警、宣传教育、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