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别探询了苔丝和翠翠的美女原型,从而探讨了哈代和沈从文小说中人物的悲剧之源。这些人物的悲剧增加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其小说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4.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5.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群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史记》描写了一大批悲剧事件,塑造了许多悲剧人物群像,对悲剧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对悲剧背后的根源进行了不懈的追问,对悲剧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讴歌。与中国文化高度成熟乃至衰微时期产生的悲剧作品不同,《史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早期成长历程中勇于与悲剧命运相搏斗的元气淋漓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之一,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文章主要是评论小说中的悲剧。而小说中的爱格敦荒原是主要的人物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因素。在小说中游台莎和约布赖特太太这两个人物最终难免与死。不论是谁,只要他们想反抗荒原,他们,或多或少,会得到惩罚;反之,他们会有幸福的生活。简而言之,谁背叛自然谁将会迷失,那么悲剧也将会发生。  相似文献   

9.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积极的斗争:英雄人物在冲突中用行动来抗争,最后用生命将冲突推向顶峰,以体现自我在斗争中的最大价值。中国悲剧精神主要是忍耐:善良弱小的人物在冲突面前采取自我克制的态度,其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冲突的缓和,是对忍耐的肯定。中西悲剧精神的区别体现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西社会不同历史进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一部重要的悲剧小说,由此哈代的小说从乡村喜剧转变为现实悲剧。小说中大部分人物经历的悲剧命运,与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反抗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由于化的突然转型,中国古代论“失语”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古代论在大时代的变迁下并非是整体毁灭。而是依照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和渗透到现当代论中来。因而化转型后的中国古代论只能是作为学遗产看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通过现代转换起死回生。中国当代论是以传统作为参照物,对西方学理论进行理性选择和本土化的结果。重建中国论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没有必要对古代论进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是文论"他国化"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化严重西化甚至"失语"的危机时刻,如何利用"他国化"的规律,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借鉴王国维、钱钟书等前辈以中融西、激发文论新质的宝贵经验,当下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清晰地认识中西文论的异质性;根据需要将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下的文学实践相结合;文化过滤和创造性误读;以我为主对西方文论加以创造性地吸收。  相似文献   

13.
罗曼 《菏泽师专学报》2012,(4):35-38,48
蒋孔阳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理论的价值和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对话性思维方式在文艺思想中的运用。“对话”一方面意味着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比较与创新。在这样的一种对话状态中,中国文艺理论将被引入一种良性发展的循环,从而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这是蒋孔阳文艺思想在新世纪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古代文人自号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讨探了号的由来及其发展,详尽地分析了文人自号的方法及其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文人自号的特点及其风格,并指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有机结构,中国古代文论也以这种整体把握的方式去审视文学,建构成一套富有诗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中国文论家在观照、把握、思考、评价作品时,也总是将其看作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整体,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基于这种整体的思维,中国文论常以气论文,以结构论文,以圆通论文.西方文论是一种逻辑性文论,所讲的文学整体是机械性整体.中国古代文论是生命性文论,是一种整体有机结构观.  相似文献   

16.
中日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近代以前主要是中国影响日本,近代以来主要是日本影响中国。日本的神话传说就有中国的成分,汉文学成为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窟》是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唐代传奇,自居易是深受日本文坛欢迎的唐代诗人,日本江户小说的繁荣是中国明清小说影响的结果。历史上著名的遣唐使既学习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带来了日本的文学和文化。明代有了日本和歌的翻译,明清时期中国出现日本题材的文学创作。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文学在文学观念和理论、文学思潮和运动、文学形式和表现技巧受到日本文学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概念的提出解决了晚清以来文学史面临的一些问题。以传统文化为坐标进行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不仅可以清晰地勾勒现代中国各场域多样式文学发展的脉络,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清算的一个有效途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美学命题,同样也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古典文论及书论中涉及大量意象、意境的论述,使之形成了文论与书论在意象审美观中的契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将意象置于传统文论与书论的边缘语境中,融汇文论与书论的共通之处,能够理清意象审美在传统文论与书论中的契合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以路遥的批评与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当今文学批评的现状,不难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批评渐趋式微之时,继之而起的学院派精英批评与大众文化批评却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学批评进入繁荣的时期,反而使批评界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精英批评与社会生活脱节,大众批评缺少对世俗文化的提升,文学接受又与批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朱光潜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宽阔的眼光构建了在当时显得既“落伍”又“超前”的美学理论,他以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论,坚持从审美主体出发,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进入,形成了注重直觉的审美经验的文艺批评观,开辟了有别于“反映论”的另一条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之路。同时在中西的融会中,通过“圆形结构”认知模式对中国传统美学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