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疯癫”作为一种叙述对象或是编码进文本效应写作意图的叙事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长廊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识谱系学,如“疯癫”的形象谱系、“疯癫叙事”所阐发的各种形式效应及其衍生的审美内涵等。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叙事学的意义之外,“疯癫”作为一种与理性相互映衬的精神姿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文本中也建构起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书写着自己的疯癫“精神史”。因而,探究嵌入于文本长河的“疯癫”精神链有助于明晰疯癫的文学书写所承载的文化内蕴与社会政治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臻 《科技信息》2012,(30):188-188
《疯癫与文明》以时间和体验为线索,论述了中世纪末期至文艺复兴时期(十五、十六世纪)、古典时期(十七、十八世纪)和精神病院时期(十九、二十世纪)三个时期理性和非理性的对抗史(理性如何战胜非理性)及人们对疯癫体验的发展变化史,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地被建构。理性与疯癫的较量以理性的完胜而告终,"人们用知识区分理性和疯癫,人们用理性统治着疯癫,在某一时期被当成真理的事物正是人们运用这种权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权力下的疯癫——再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媛媛 《科技信息》2010,(17):162-162
疯癫是文明与文化的一种现象,也是权力的一种产物。权力和疯癫是美国文明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有向度。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权力机制压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社会文明发展的暴力与罪恶。  相似文献   

4.
白蒂是徐訏于在中篇小说《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塑造的“疯女人”形象,她的疯癫主要是由于森严的家庭环境的压迫和无法满足的强烈情欲造成的。“疯女人”的病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质社会的反抗与破坏,而白蒂的疯癫却“病”得不够彻底。  相似文献   

5.
郑轶 《奇闻怪事》2007,(5):42-45
人类精神所特有的对人类社会或个体自身存在的终极目标或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把握,以及人对生存的焦虑和审美体验的超越都会使人出现一种疯癫的状态,那么这又和病态意义的疯癫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福柯在颠覆传统历史观念的《疯癫与文明》中对人类意识乃至社会意识进行了重估,福柯从知识考古学角度对疯癫中富有想像力和诗意的部分进行了阐释和颂扬,而对所谓的理性精神中隐秘的残忍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本文将对这部惊世骇俗之作的启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76年前,一位贫穷的、天才的而又有些疯癫的苏格兰发明家设计出了“魔盒”。人们对它毁誉参半,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它几乎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济公在中国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法名道济,因一些疯癫的行为而被称为济颠。他的故事盛行于明代,本文将对明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寻济颠故事的口头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中提出了"复调"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狂欢化理论",而《地下室手记》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走向"复调小说"的开端。"复调"并不单是指文中的多种思想并存,还包括这些思想的碰撞、冲突和转换。地下人疯癫的言语中充斥着自我否定的激烈对话,这种对话实则是对文明代表的理性的对抗。当疯癫表象撞上理性之墙,在狂欢世界的转换与交替中,地下人实现了自我的复活。在这种对撞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地下人对理性的反抗。正是这种反抗,而不是非理性,使地下人成为这个世界独特而尖锐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女作家笔下"疯女人"形象的梳理分析,认为维吾尔族女作家赋予"疯女人"形象女性书写的文化意蕴,即揭示女性疯癫的文化病因、还原男权社会命名的"疯女人"们被剥夺的权利、女性乌托邦构想之书写。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运用形象这种生动的修辞语言展现了事物、行为或想法。莎翁在《哈姆雷特》中,用夜晚,监狱,疾病和疯癫等形象使得读者深刻的了解到戏剧中人物间激烈的矛盾、哈姆雷特的愤世嫉俗以及剧中人物情感所经历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妻妾成群》是中国深深庭院里女人斗争的缩略图,在男性强权文化的压制和女性自身反抗意识的缺失下,颂莲从一个清纯的女大学生最后变成了疯癫的可怜女人。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颂莲进行剖析,她潜意识里的性欲望、焦虑以及自我与本我难以调和的冲突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2.
《欲望号街车》善用象征手法,勾勒女主角布兰奇的悲剧一生。欲望、死亡、疯癫则是建构其悲剧三个主要象征物,它们的交互作用赋予了此剧一种奇妙的张力,而布兰奇的悲剧性则在这种张力中得到了彰显。本文试对布兰奇的象征之旅作一阐析,解构她个人同时也是她代表的没落的美国旧南方贵族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将主人公玛丽放在"他者"的立场,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野草在歌唱》:玛丽是非洲大陆的流放者,殖民地社会的迷失者;玛丽是男性的依附者,父权制社会的屈从者;玛丽是他人眼中的疯癫者,种族隔离制度下社会的牺牲者,进而揭露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4.
《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悲剧作品,本文从该剧两个悲剧人物艾伦和布兰奇着手,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有关"同一者"和"他者"的理论,分析艾伦的死和布兰奇的疯癫的原因,从而展示这篇剧作实质上是一篇"他者"的受难史,一首"他者"的悲歌。  相似文献   

15.
“此地无银”的保证同松村达成互设联络处协议的消息公布后,中日双方有关人士都为两国关系发展到互派常驻人员这一步而兴高采烈,同声庆贺。中国方面很快确定了人选,我被任命为驻东京联络处的首席代表,吴曙东、陈抗为代表,康敏、林波为随员。虽然人不多,也不是使领馆,但情况特殊,我深感重任压肩,事非小可,只有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同心协力,为发展中日关系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协议签署后,首先碰到的麻烦是中方代表的入境签证问题。当时双方在北京曾商定,中方代表先于日方成行,因为实现协议在中国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只要日本政府发  相似文献   

16.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中国现代小说中形成了一个“疯癫谱系“,他们在现代文学当中分别执行着刻度尺功能、批判功能、控诉功能等现代文学职能,同时他们无论是在时间、空间观念上,还是在心理世界上,都有着从内部的罪恶感到外部的病态的展示过程,从而也实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转型。  相似文献   

17.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中国现代小说中形成了一个“疯癫谱系”,他们在现代文学当中分别执行着刻度尺功能、批判功能、控诉功能等现代文学职能,同时他们无论是在时间、空间观念上,还是在心理世界上,都有着从内部的罪恶感到外部的病态的展示过程,从而也实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转型。  相似文献   

18.
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疯癫、死亡与父亲的意象频繁出现,这使她的文本茏罩着一层女性主义的忧郁和绝决。她从小失去父亲,她的文本中父亲意象却经常出现,充盈着慈爱的光辉。这种看似不可理解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合理的因果关系。现实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她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导致这三种意象形成的原因,是她沉重的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19.
<欲望号街车>善用象征手法,勾勒女主角布兰奇的悲剧一生.欲望、死亡、疯癫则是建构其悲剧三个主要象征物,它们的交互作用赋予了此剧一种奇妙的张力,而布兰奇的悲剧性则在这种张力中得到了彰显.本文试对布兰奇的象征之旅作一阐析,解构她个人同时也是她代表的没落的美国旧南方贵族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疾病在文学题材中往往成为一种隐喻,人物生理或心理的病态与社会的病态巧妙地融为一体。因为求爱不成而抑郁患病是京派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模式。京派小说中疯癫者形象有写实性的和象征性的两类。而象征性的又与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雷雨》中的繁漪属于同一类。它批判了宗法制对人的自然本真、本能欲望的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