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游仆虫、尖毛虫和尾柱虫三种腹毛目纤毛虫为材料,在应用FLUTAX方法显示纤毛虫细胞微管结构的标本制备过程中,增加了EB染色的歩骤,使标记纤毛虫细胞皮层微管的同时也显示了细胞核的结构.并提出了实验中对EB浓度及渗透时间等需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华美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的超微结构及免疫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透射和免疫电镜术,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华美游仆虫的皮层纤毛器和非纤毛器细胞骨架中,表膜下、细胞质深部的微管或纤维束,以及纤毛器及纤毛器附属微管等均是以α-和 β-微管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管类结构;中心蛋白定位于纤毛器的基体腔、基体基部近中心端、基体基部近中心端连接及基体中部连接结构中,而在纤毛杆和皮层非纤毛器微管中无中心蛋白成分存在。据此认为,该纤毛虫中,基体部位的蛋白组成机制与纤毛杆及纤毛器附属结构是不同的,非分裂期细胞中定位于基体主体部位的中心蛋白可能与维持相关结构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研究了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中由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和非纤毛器微管组成的皮层微管胞器.其中纤毛器、纤毛器附属微管包括口围带及小膜托架微管,波动膜及基部微管骨架网,额腹横棘毛、左缘棘毛及基部的前纵维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背触毛及基部的玫瑰花环附属微管等;非纤毛器皮层微管包括背腹面的细小网格状微管,背面的斜向微管层及贯穿于细胞纵长的纵微管层等.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被前仔虫继承,前、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发生及分化过程中老纤毛器基部微管退化,并且老棘毛及其附属微管可能具有定位和定向作用,但未见直接的物质联系.所得结果为揭示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建构的多样性、细胞皮层微管的分化及其细胞调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伍氏游仆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荧光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伍氏游仆虫皮层细胞骨架是以微管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各纤毛器骨架和骨架附属微管,以及与非纤毛器骨架相互联系形成的立体骨架.整个皮层骨架包括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尾棘毛和背纤毛等纤毛器及其骨架、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骨架.伍氏游仆虫细胞背、腹面存在网格结构;细胞背面存在成列的空洞样结构;毛基体周围的玫瑰花样强荧光标记,呈现更加精细的网格结构.结果揭示:与其他腹毛类纤毛虫相比,游仆虫纤毛器有了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细胞背腹面存在的网格是游仆虫细胞表面的真实结构,是游仆虫细胞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的一部分;细胞背面的空洞样结构及毛基体周围的更精细结构,揭示出毛基体基部存在着更加复杂的微管骨架.所得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微管类胞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原生动物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细胞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皮层纤毛器、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组成.其中腹面皮层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包括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波动膜骨架;额腹横棘毛基部围棘纤维篮、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它们以各自的纤毛器基部为中心,分别向皮层不同方向发射,在细胞皮层内形成一个复合三维结构微管网;并且,左、右缘棘毛基部横微管显示非镜像对称的图像,横棘毛基部微管前纵微管束向前伸展后其前端并非聚集在一起,这与目前报道的其他腹毛目纤毛虫如贻贝棘尾虫、魏氏拟尾柱虫同种结构的定位特征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a-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了纤毛虫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ulatus)皮层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和背皮层表面微管等结构,以及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游仆虫背皮层表面网在形态上与嗜银网相一致,也是一种微管类细胞骨架;与其他几种游仆虫比较,前仔虫口纤毛器和背皮层纤毛器微管的形态发生存在不同的模式,其形态发生可能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种的分类依据之一.此外,与FLUTAX(fluorescence taxoid)标记方法相比较,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能较清晰地显示游仆虫背皮层表面微管网及早期发生的额腹横棘毛原基和背触毛原基,推测该游仆虫的细胞背表面微管网与其他微管结构其微管蛋白组分可能存在差异,且形态发生中伴随着皮层纤毛器微管的组装和成熟,其微管蛋白组分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的微管类细胞骨架包括纤毛器微管骨架和非纤毛器微管骨架.结果表明:细胞皮层纤毛器中除纤毛杆、纤毛基体微管外,其基体间连接纤维、基体托架、基体附属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束以及围棘纤维篮等也是皮层纤毛器微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微管相互联系、聚...  相似文献   

8.
纤毛虫皮层的研究对探讨细胞的发育、分化、结构模式及其遗传控制有着极其重大的生物学意义,纤毛虫细胞皮层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细胞骨架成分,它们在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有利于更深地探索皮层分化和皮层模式的控制机理,本综述了有关纤毛虫皮层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形态发生方面的研究及皮层细胞骨架蛋白质构成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干涉相差显微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细胞微管胞器始终处于非装配及装配的功能活动状态,脱包囊过程中伸缩泡的运动对细胞充分吸水用于微管胞器的再装配及细胞运动起了关键的作用,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相伴发生变化.其中,微管胞器去分化时,细胞形成毛基体非吸收型包囊,细胞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整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细胞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但α-、β-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微管胞器再分化时,伴随着伸缩泡的剧烈伸缩运动,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微管先后形成,细胞在包囊内做旋转运动并脱囊而出,迅速转化为营养细胞,期间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从小到大增加的趋势,其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而前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伴随着皮层微管胞器的不同分化,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其中作为微管组织中心主要组分的γ-微管蛋白也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显微术等显示了腹毛目纤毛虫Trichototaxis songi细胞形态及细胞皮层结构,观察到:细胞皮层存在红色色素颗粒和无色颗粒两种皮层颗粒.皮层色素颗粒与纤毛虫细胞呈现红色有关,它们使细胞的颜色保持不变.作者认为,这些色素颗粒可能已成为细胞皮层结构的基本成分,与纤毛器的功能作用有关;并且它们很可能是一类共生于纤毛虫细胞皮层内及皮层表面的细菌共生体.  相似文献   

12.
对刘家峡水库网箱养鱼场春季纤毛虫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到60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11目、25科、32属.下毛目(Hypotrichita)为优势类群,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膜口目Hymenostomatida、前口目Prostomatida和侧口目Pleurostomatida为常见类群.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颗粒膜袋虫(Cyclidium granulosum)、善变膜袋虫(Cyclidium versatile)、珍珠映毛虫(Cinetochilum margaritaceum)、钩刺斜管虫(Chilodonella uncinata)和大口瞬目虫(Glaucoma macrostoma)为纤毛虫群落中的优势种,天蓝喇叭虫(Stentor coeruleus)、纺锤康纤虫(Cohnilembus fusiformis)、齿脊肾形虫(Colpoda steini)和膨胀肾形虫(Colpoda inflata)为偶见种,其余51种属常见种.纤毛虫的最大丰度为28980 ind/L,最大生物量为353.1μg/L,物种多样性指数在2.13到4.44之间.对网箱养鱼场样点和对照样点的纤毛虫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表明,网箱养鱼场样点纤毛虫群落的种类数、平均丰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平均生物量均大于对照样点.结果表明,刘家峡水库纤毛虫群落结构动态受人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应用荧光紫衫醇(FLUTAX)标记异毛类纤毛虫美国赭纤虫(Blepharisma americanum)纤毛器微管胞器,结果显示:细胞形态发生中,后仔虫口器微管在皮层口围带后第一列体纤毛位置发生,前仔虫口器微管在老口围带位置形成;新的体纤毛在各个老体纤毛列中部两纤毛基体之间发生,此后新、老体纤毛共同组成为新仔虫的体纤毛...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蛋白银染色法及沉淀法分别对采自大亚湾水域的浮游纤毛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各样点浮游纤毛虫群落的结构参数确定了该水域浮游纤毛虫群落有以下特点:群落的种类数从9~29种不等,密度从2000~13400ind/L;群落的优势种为腹羽急游虫(Strom-bidiumventropinnum)和球形急游虫(Strombidiumstrobila);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7132~4.2339.并结合采样点的位置分析了大亚湾核电站冷却水对浮游纤毛虫群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检验甲醛与戊二醛固定并经Ludox–QPS (Ludox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Protargol Staining,硅胶提取结合定量蛋白银染色)染色后的微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于2019年4月对采自长江口湿地3种自然生境(海三棱藨草滩、光滩和沙滩)的底栖纤毛虫群落,分别用终浓度1%的甲醛与2%的戊二醛进行固定后,通过ANOSIM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相似性分析)双因子(固定剂类型与生境类型)交叉分析方法,检验两种固定剂固定的群落在物种组成、生物量和多样性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生境之间纤毛虫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但固定剂类型对其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参数(物种数、个体数、均匀度、香农–维纳指数)以及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 NMDS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 (stress=0.11)也显示,两种固定剂固定的纤毛虫群落物种组成相似.以上结果表明,这两种固定剂...  相似文献   

16.
包囊游仆虫细胞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化分级抽提,并结合DGD包埋 去包埋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显示,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中,均存在由直径10 nm左右的单根纤维及单根纤维聚集成的纤维束为结构单元形成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其中,营养细胞的类中间纤维构成的细胞质三维网架,在细胞膜内缘以较密集的纤维网占有了整个表质层,在表质层内缘的细胞质深部纤维形成较松散的网络,网内常见附着有细胞器及一些电子密度颗粒;核纤层位于大核核膜内缘,纤维紧密聚集成网;核骨架纤维网分布比较致密,未见有电子密度颗粒附着.休眠细胞中含有与营养细胞相似的纤维网架结构,但位于细胞内不同层次的纤维网比营养细胞中的同种结构要致密得多,这可能与纤毛虫形成包囊时细胞大范围的收缩有关.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休眠细胞包囊壁的内层壁中也观察到相似于中间纤维的纤维网络,其纤维网均匀和致密地分布在整个包囊壁层中.电泳图谱显示,纤毛虫形成包囊后,保留了营养细胞中的部分蛋白条带,失去了部分条带,新产生了一些特异的条带.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的类中间纤维 核骨架体系,是细胞在营养条件下和休眠状态下都稳定存在的结构,它可能起到比微管类骨架更重要的作用.并且休眠细胞中该体系产生的一些特异蛋白条带,可能是纤毛虫休眠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蛋白.  相似文献   

17.
以陆地棉纤维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微管骨架在棉纤维细胞伸长阶段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快速伸长期纤维细胞内,微管骨架以垂直于细胞伸长轴方向垂直排列,微纤丝的结构和分布与微管骨架保持一致,细胞壁表面平滑.经过微管阻断剂秋水仙素处理的纤维细胞内,微纤丝的结构和分布受到损坏,细胞壁表面出现颗粒状突起,纤维细胞的伸长也受到明显抑制.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微管骨架在棉纤维细胞的伸长阶段具有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精子发生过程中多层结构由生毛体发育而成,其结构与其他薄囊蕨亚纲植物相似.刚形成的多层结构由微管带和片层组成,微管带由平行排列的微管组成,片层由电子致密盘组成,无明显分层.多层结构形成后不久即转向近核侧,片层下部与一椭圆形线粒体相连而微管带贴于核膜上.随着微管带沿核膜伸长并增加微管数目,微管带逐渐包围核,核发生变形.成熟精子成3周半螺旋,核位于后部2周半而片层及所连大线粒体位于头部1周半螺旋,微管带是唯一贯穿整个细胞的结构.精子成熟后片层明显分为3层.精子头部尚有鞭毛带、嗜锇冠、额外微管带等结构存在.成熟精子中细胞质减少,仅剩大量淀粉粒、线粒体和小泡,淀粉粒位于精子后部而线粒体多依附于微管带上,核、淀粉粒、线粒体在精子后部常紧挨在一起形成一种有序的排列.  相似文献   

19.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植物根尖细胞分裂周期中微管捧列的变化.本文通过这一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研究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微管周期.结果表明洋葱根尖细胞周期中有四种微管排列的方式,且这四种排列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变化的过程,即周质微管、早前期带微管、纺锤体微管和成膜体微管.这四种微管的出现与细胞分裂周期密切相关,构成了典型的细胞微管周期.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佛手叶挥发油对HeLa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影响.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免疫荧光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管的分布.结果表明:佛手叶挥发油能够抑制HeLa癌细胞的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不同浓度的佛手叶挥发油处理HeLa癌细胞24 h后,低剂量(200μg/mL)佛手叶挥发油使HeLa细胞皱缩,染色质凝集,出现凋亡小体,微管解聚,表现为典型的凋亡特征;中、高剂量(400和800μg/mL)佛手叶挥发油使HeLa细胞膜裂解,内容物外泄,细胞碎片增多,表明细胞已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