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玛格丽特风尘妓女哀怨命运的分析,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被置于“第二性”的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而妓女成为腐朽阶级各类人的玩物,等待她的命运只是社会的迫害,各个阶层人的凌辱。那些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心灵的纯洁,渴望正常人生活的妇女,她们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残酷扼杀;又是性格悲剧,是主人公争取某种世俗以外的价值,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作品塑造了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马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了,女性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才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庸。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中的妇女(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自西汉以来,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儒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因而在人类社会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的苦难最深重。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的抗争是一面鲜亮的旗帜,刘兰芝和子君跨越千年,实践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梦想。本文以两位主人公入手分别探讨她们的爱情追寻路,剖析她们爱情梦想破灭的真正原因,显示其爱情追求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说<荆棘鸟>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塑造了三位坚韧、善良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她们与命运的抗争、对爱情和幸福的执著追求却令人慨叹;小说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痛苦中爱着,在爱中成长.  相似文献   

4.
小说《荆棘鸟》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塑造了三位坚韧、善良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她们与命运的抗争、对爱情和幸福的执著追求却令人慨叹;小说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痛苦中爱着,在爱中成长。  相似文献   

5.
简·爱、苔丝是在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两个著名的女性形象.她们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与自然、社会的抗争中,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求证着自身的价值,显示出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正是她们在自我奋斗的历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差异又决定了她们最终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爱情悲剧的作者们通过婚姻、爱情的纠葛,反映封建礼教、不合理婚姻制度对青年的束缚,表现了重大的社会问题。书中的女性形象美丽多情、聪明智慧,不慕名利,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所爱的人不惜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这些叛逆的女性及其悲剧的命运中寄托了作者们的生活理想,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由于没有自主能力,只能依靠男人,依赖婚姻,她们把爱情或者婚姻看成了生命的全部。为了获得男性的爱,女性实施“色诱”,而结果或许诱惑了男人的同时,也诱惑了自己的先天性缺陷;最终陷入了一种“戒惑”,一种被男人或自己抛弃的“绝对”宿命。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悲剧《关狄亚》中女主人公关狄亚和法国梅里美的批判现实主叉作品《卡门》中女主人公卡门,是世界文学画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物形象,有人称她们是天使,有人说是妖妇。围绕爱情悲剧主题,立足于社会现实,从女性视角比较了两位女性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其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和《寒夜》几部小说中,着力塑造了柔弱的、叛逆的、迷茫的三类青年女性,通过她们的苦难历程反映了自己的女性观:女性必须反抗旧制度、旧文化,用行动让青春和生命焕发出永恒的光彩,只有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自由、平等和独立,否则,将被社会吞没。三类女性步履的苦难历程,也启迪着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美狄亚是古希腊文学里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也是至今为止颇具争议的一个女性形象。杜十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女性。她们都美丽而充满智慧,都有一颗不羁的心灵,都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她们在爱情上都遭遇了不幸。为祭奠被毁灭的爱情,她们报复的方式和结局既悲壮又惨烈,既令人心惊又令人敬佩。本文主要从探讨她们的爱情悲剧根源入手来分析中西方复仇女性形象的差异,并试图阐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乔治·爱略特<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麦琪和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埃德娜在她们看似迥异的人生中都经历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失落,在面对来自父权社会的种种压力时,她们只能以生命为代价来反抗压力并维护自己觉醒的意识.麦琪和埃德娜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觉醒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导致《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原因,学界有多种解释,但大多从社会和家庭角度入手。结合劳伦斯短篇小说《请买票》中安妮这一典型的西方女性形象来分析,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不同的性格也导致她们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寻梦者:试论白玛娜珍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玛娜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同行者,她以她的作品介入了和平解放以来西藏所经历的社会文化转型,为当代文坛推出了全新的艺术形象——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寻梦者”藏族女性典型形象,拓宽了我们的审美视域。在当代的藏族社会中有一类处于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边缘地带的女性群体,她们既不完全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没能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她们只能在两种文化的夹缝里苦闷、彷徨,成为精神的虚空者,白玛娜珍的文本就关涉到了这一群体。尽管“寻梦者”女性不是新时代藏族女性的主流或全部,但她们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现实存在,塑造这一形象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屈不挠的活——略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小说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描述她们的挣扎、反抗、突围与选择,从个体生命的体验中表现出女性群体顽强的精神与生存能力,体现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独到理解和对平民价值的认同,以及平等对话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5.
爱情看起来是两性间的私人化感情 ,实则内含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从爱情之于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结果看 ,女性在爱情中表现出客体、牺牲、隐忍的不平等景观 ,因此 ,有必要从女性角度、从性别公正角度建构两性合谐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周宝燕 《科技信息》2011,(31):I0105-I0105,I0165
刘兰芝和杜十娘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叛逆的、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成功女性形象。她们出身低,才貌媲美,都为追求真爱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对爱情观念认识不一,追求爱情方式各异。刘兰芝独立成熟,对爱情向往但受传统封建礼教束缚。不敢直接抨击专权,直至牺牲自我,以化蝶式结尾;杜十娘则天真烂漫,对爱充满期待,然识人肤浅,性格火辣,疾恶如仇,对爱情追求过于理想化,最后因爱绝望沉江。  相似文献   

18.
她们是一群或满怀希望或带着无奈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她们因文化水平不高,只能从事全球产业链中最末端、最艰苦的工种,她们因勤劳本分、劳动价格低廉,而广受厂方欢迎,但是她们每天十个小时以上的劳动,只能换来每月几百元的收入,她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但因她们生存在主流视野之外,其生存状况很少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女红”时代,剪纸对于乡村女性意义重大:剪纸承载着人们对乡村女性的民俗角色期待,是乡村女性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路径,也是她们重要的日常交流实践方式。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乡村社会转型,女性扮演的民俗角色更加多样化,她们的价值实现逐渐社会化,其社交方式也趋于信息化、电子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剪纸对于乡村女性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乡村女性剪纸的民俗角色期待逐渐弱化,剪纸不再是乡村女性的“必修课”和主要价值实现路径,剪纸带给她们的独特身体感受也趋于消失。厘清剪纸对于乡村女性的意义的嬗变,对于研究现代女性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狄金森与席慕蓉作为不同国界、不同时代的两位女性诗人,在爱情的抒写方面都阐幽发微,独有所悟。由于其人生经历、个性气质的不同,其爱情诗作的风格也有着相异甚至极大差别:一个是蕴含在痛苦、奇想中的真情;一个是短暂、辉煌中的不朽。但其爱情终极所指却如此不谋而合,共同指向了永恒——永恒的爱超越了生死,支撑着她们的生命,升华了她们的灵魂,从而丰富了她们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