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的科幻影片中出现了不少生化机器人,他们的部分身体器官由机器所替代。虽然不少设想看起来有些夸张,但是也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未来人类可能的模样。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一直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未来学家和机器人专家纷纷表示,人机融合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世代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未来学家和机器人专家纷纷表示,人机融合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未来,人类很可能成为半人半机械的生化机器人,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更换身体的机械器官。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近年来的科幻影片中出现了不  相似文献   

3.
刘红 《世界科学》1997,(2):33-35
当蒸汽机第一次出现时,人们做梦也想不到它会成为一场历史性变革。今天的我们也丝毫不怀疑计算机和通信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这场新的变革将比上一次更深远地影响人类的生活。本文针对正处发展中的电脑社会提出一系列的设想。根据目前的趋势看,这些有可能实现的未来发展至少是有一定道理的。技术领域1.全球互联计算机和通信网已成为所建造的最大的机器。但在今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们的体积和作用有可能增加或提高许多倍。这种巨型机器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人类生活。2.正像机器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样,计算机将越来越多地…  相似文献   

4.
螽斯听觉上升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钧贤 《科学通报》1990,35(8):629-629
声通信是动物和人类常用的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细胞水平上探索动物声通信的奥秘,不仅有助于阐明听觉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而且对于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以及计算机听觉系统原型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机工程学(HEF),是新技术革命浪潮中形成的控制理论中一门新兴技术科学,是专门研究人与机械相互关系的边缘性科学,又可简称为人机学。进入90年代,该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劳动技能是任何生物都无法比拟的,尤其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开拓发展中更是任何生物都望尖莫及的。在香烟的大机械化生产中,用现代化的科技知识和高科技生产技术武器起来的人才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机工程学原理在烟草机械中的普遍应用就是为了使人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机械设备潜在能力;提高驾驭机器的本领;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计算机和机器人的时代。计算机正在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有力地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如果说,蒸气机和电力的应用代替  相似文献   

7.
源远流长 通信,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通信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人类的语言产生之前,便有结绳记事、击鼓传情一类原始的通信手段。后来,又出现了以火光传递信息的办法。在我国境内,至今尚存有不少烽火台陈迹,便是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射了9个载人空间站,可谓开创了空间站航天时代。通过实践,人类认识到,空间站有极其广泛的用途,在它上面可以建设空间工厂,进行空间科学研究以及对地观测和通信等。这些已经和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空间站的未来发展方向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1996年2月在美国费城,一场人机大战令世人瞩目,IBM的“深蓝”计算机同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首次交锋。初次对弈,“深蓝”仅走了30几步,卡氏便推秤认输。四座皆惊,举世哗然。人们不禁要问:“电脑”是否从此战胜了人脑?如果单从运算速度和逻辑推理的角度看,电脑在这方面确实早已领先,然而,要说电脑具有人类的智能,休说卡斯帕罗夫这样的人,即使普通人也会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计算机和机器人的时代。计算机正在广泛地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正有力地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如果说,蒸气机和电力的应用代替了人的部分体力劳动,促进了体力劳动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带来了伟大的工业革命;那么,计算机、人工管能、知识工程和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促进更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推动着新的产业革命的来临。人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计算机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科学家们最近发现,古希腊人2000年前就已经拥有了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不仅可以用于数学计算,还可以精确地跟踪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2.
新书架     
新世纪高科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 ——新世纪科普热点丛书简介 20世纪是人类驾驭着科技的能量一马平川的梦幻年代,人类的手中第一次握有了撬起地球的杠杆。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计算机产业的突飞猛进,数字化通信的无限延展,人类登上月球、开发宇宙的伟大进程,以及现代战神的流光铁甲、赫赫风采,一切都来自于集结着人类物质与精神能量的高科技,来自20世纪人类无休止的探索与创造。在一个高科技君临天下的时代,在一个新智慧群龙共起的社会,让我们共同关注科学的现在和未来。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跟上科学的脚步,科学普及出版社  相似文献   

13.
正测控通信是人类与航天器联系的通道和纽带,在深空探测任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把发射的航天器比作风筝,那么传递天地间信息的测控通信链路,就是一根看不见的风筝线。随着人类深空探测的不断发展,从月球到火星、木星、冥王星乃至太阳系边际,风筝飞得越来越远,风筝线也就应该更加结实可靠,而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测控通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于未来,技术发展中最值得注意的、影响深远的动向在于信息的产生、传送和管理。信息技术——通信、计算机、教育、出版——正在被电子科学技术的惊人成就推动着向前发展,它始于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而且现正继续以更快的步伐前进。信息技术将渗透到我们的社会,尤其是通信和计算机的结合在人类活动的广阔范围内开辟了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信息活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部分比起工农业生产加在一起还要大。本世纪初,美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现在只有百分之二。二十年代,我们是在工业社会中——随着农业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     
计算机在改变形势,在改造创造者——不仅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改变我们的思考方法,计算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吗? 如果用很多人类世纪以来计算时间的老办法来估量计算机的能力,那么计算机就可省去不用。我清楚地记得:在五十年代,在我读小学的教室里挂着一个钟。通过回忆才知道那种钟是我们要进入数字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许多从前功能独立的电子产品消化吸收了部分计算机和通信功能,向集家电、计算机、通信功能于一身的信息产品方向迈进。 翻江倒海的机顶盒 机顶盒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信息家电产品,包括电视上网用的因特  相似文献   

17.
几百年来,技术拓广了人的物理能力,现在又在扩大人的逻辑和数学“本领”。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学会了”象做算术题那样进行分析运算,即能使用数学符号来简化代数公式,求微分,算出初等函数的不定积分,求解微分方程,证明定理。而这就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辩证而唯物地加以理解的认识论问题。其中包括如何组织人机之间的对话问题。美国作者中流传一种见解,认为人和电子计算机之间有四种相互作用的形式:没有电子计算机的人(千百年来就曾经是这样),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人,“没有人的”计算机和“反对人的计算机”。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月2日晚,计算机鼠标的发明者道格拉斯·恩格巴特在美国逝世.1964年,恩格巴特在斯坦福研究院工作时制造出第一只鼠标.在后来的近50年中,他的发明帮助人类更便捷地操作计算机,也让人类更好地了解了世界. 相比计算机键盘,鼠标"年轻"得多.键盘由打字机演变而来,鼠标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初现雏形,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慢慢定型.鼠标的发展正好伴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成长、微芯片的发展进步、人体工程学的逐步运用和设备厂商的百花齐放,是见证整个时代发展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侯自强 《自然杂志》2000,22(1):7-11
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通信、广播电视和视听消费电子产品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这三个原来分工明确的行业出现融合和会聚现象.1994年因特网商业化获得巨大成功,提供了一种能够将不同类型网络进行无缝连接的有效方法.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在IP网上传输实时业务保证QoS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宽带IP网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通信业正在进行一场从面向连接、时分复用、电路交换的传统体制转向无连接、统计复用、包交换的新体制的体制革命.人类将进入宽带交互式媒体新时代.三网融合将产生新一代的信息网,它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因特网经济已经形成,并将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佳偶良缘 有人把迄今人类社会的信息活动分为5个阶段,或称之为5次“革命”。这5次革命的重要标志依次为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创造、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电报和电话的问世,以及计算机与通信的融合(即 C&C)。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从而开创了一个科技新时代,也激发了电信领域的一次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