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古代的青铜文物不但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其铸造工艺也使后人为之折服.为了更好的研究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介绍了理论分析法和实验分析法两大类现代研究方法,每类又细分为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以实例说明了这些方法对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青铜时代是指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安徽大量古矿冶遗址的发现,显示了古代其作为长江中下游主要矿区以及冶炼和铸造青铜器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许多器物上还有铭文,是古代文物中的一大门类,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成为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今天,对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青铜器学。中国古代青铜器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品,另一部分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世品。传世品数量甚大,其中有许多精品,例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和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青铜器修复对于缺失部位的补配,一般采取铸造补配件后再将其焊接在器物上的方法,往往会对文物造成新的损伤,所使用的氯化锌钎剂中含有大量氯离子,对青铜文物的长期保存带来不利影响,不符合现代修复理念要求.现代西方修复方法大多使用黏接剂将环氧树脂制成的补配件粘接在器物的缺失部位,但由于环氧树脂韧性差,补配部位达不到较高的强度和耐久度.本期第26~31页刘彦琪等的文章"青铜甬钟侈复技术研究",借鉴传统失蜡铸造技术和青铜器的铸接工艺,对现有的青铜器修复技术进行了改进,提出针对残缺青铜甬钟的新型修复工艺方法--利用失蜡铸造工艺,此修复补配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最小干预性,将补配件的制造和安装同时完成,在几个重要的工艺环节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谭德睿先生一生受益于父亲谭其骧先生治学严谨、坚持真理、艰苦求索、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在铸造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我国著名的精密铸造专家、青铜技术研究专家,开创了我国艺术铸造之先河,是我国最早试验成功陶瓷型铸造的学者.在熔模铸造方面,实现了用匣钵砂代替石英、用氯化铝代替氯化铵的两项工艺创新,被编入了《特种铸造手册》;在青铜器技术方面,揭开了"透光镜"原理,并成功复原,成果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解开了水银沁铜镜千年不锈之谜,按照古法复原;弄清了越王勾践剑菱纹饰制作方法,并成功复原.他对陶范铸造研究延续长达十年,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揭示了中国古代青铜技术高超的奥秘,对中国考古界、铸造界产生很大影响.创立艺术铸造这门交叉学科,提升了我国艺术铸造产业整体水平.谭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成果丰厚、勇攀学术高峰,为我国古代青铜技术、艺术铸造研究开拓了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黄剑 《科技资讯》2011,(21):234-234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因为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许多的青铜器上刻有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青铜器的研究自宋代金石学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今天,中国古代青铜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许多价值连城的青铜器的出土使得青铜器的收藏也炙手可热,因此对青铜器的鉴定也就有了一个比较高级的定制,本文就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定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道经《上清明鉴要经》记载有一种磨镜药方,为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化学磨镜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药方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药方得到的最终产物是锡铅合金,而且当时炼丹家对相关化学规律已有相当科学的认识.此磨镜方法为研究古代青铜器镀锡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对适合于中国青铜器的修复理念进行认识、总结的前提下,完成江苏东海县博物馆破碎青铜甬钟的修复。修复过程中,通过借鉴古代青铜器造型工艺和青铜器传统修复工艺,并使用新的修复材料,对现有修复技术进行改进。进而通过这一修复案例,试对现代修复理念与中国青铜器的传统修复的契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青铜器的工艺创作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多数器物的铸造、造型、纹饰、铭文四位一体,紧密结合,构成青铜艺术独特的美。王子午鼎鼎形高大,器型形式感较强,铸造工艺精湛、高超,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精细、新巧,铭文书体整齐、优雅,突出地表现了春秋时期的青铜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精美绝伦的王子午鼎,在当代仍具有较大的工艺创作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而时代明确则是对于任何史料的最根本的要求,是作为史料运用于研究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中国古代青铜器首先必须进行断代与分期的研究。断代是研究确定具体的一件件古代青铜器制作的年代,包括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绝对年代指在历史上可以确指的具体年代,即某一件青铜器具体是那一年制作的。由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之一是,许多器物上有铭文,并且有的器物上的铭文记载了该器制作的具体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古哀牢地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对若干滇西保山一带出土的战国到西汉时代的铜剑进行了取样,并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剑的材质均为铜锡合金,制作工艺分铸后冷加工和热锻后冷加工两种。其中,经铸后冷加工的一把剑的刃部还采用包铁工艺,其外形与其他剑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说明这些青铜剑有迥然不同的制作工艺,是不同时代或不同民族工匠的制作产品。对研究古哀牢地区的金属技术及其与周边地区的技术和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Finnigan MAT262质谱仪和ICP—AES测试了不同地区出土的青铜样品的锈蚀产物和基体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化学成分,以研究铅同位素在青铜器腐蚀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因不同产地铅料混用引起的混合不均匀现象.结果初步显示,铅同位素组成不受青铜器锈蚀的影响,可以用锈蚀产物的铅同位素比值代替其基体的;同时,不同产地铅料在青铜器中的混用且又混合不均,可能造成青铜器基体的铅同位素比值和锈蚀产物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古夜郎国铜釜,得出夜郎国铜釜的矿料来自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结论,从而揭示夜郎国和滇国之间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并为弄清夜郎国的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铜器的显微组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总结了28年来作者对中国考古发掘出土逾千件铜器显微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铜及铜合金有纯铜、砷铜、锡青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黄铜、铅黄铜、银铜、砷白铜及镍白铜等;它们的显微组织显示了铸造、冷热加工组织以及室温长期埋藏条件下铜合金组织发生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显示的特征等;与现代铜及铜合金金相图谱有诸多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铜及铜合金金相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滇西和滇南地区几件青铜时代铜器的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科学分析手段,对滇西、滇南出土的10件铜器进行了初步的科学分析,包括化学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鉴定。结果表明:这些铜器的材质为红铜、铜锡二元合金、铜锡砷三元合金、铅锑砷铜和铜锡铅砷四元合金。体现了滇西地区铜器制作工艺和合金配比的多样化特点,表明了滇西与其他地区青铜文化存在技术交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受“丝绸之路”影响.以东汉为界,金银器工艺开始脱离青铜器制作的窠臼.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工艺.到唐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金银器技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仍体现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特点.从唐代金银器的工艺、器形和纹饰3个方面,论述了它对中国传统金属工艺的承接.  相似文献   

17.
出土地点相距较远的殷商青铜器具有相似的铅同住素组成特征,却与周代以后的青铜器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异常铅同位素组成的殷商青铜器,其资源产地却是一个谜。地质、地球化学与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别是铅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应用可能是解开这个谜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甘肃礼县、陕西陇县、宝鸡、凤翔出土的春秋时期秦青铜器中微量元素.研究发现:青铜器物不同组成部分所用原料是相同的,同一器物本体和补块使用了同样的原料.因子分析显示礼县、陇县、宝鸡和凤翔四个地区秦青铜器中的微量元素组成无显著差异,说明秦人可能已经拥有独立的矿冶和青铜制造业,而且有着比较稳定的矿料来源.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具有的特点,为测试青铜器残存基体中的微量元素提供了非常好的测试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春秋时期秦人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也为研究文物微区的微量元素组成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唐代以前广西冶铜铸铜成就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 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 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 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使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 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 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