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介绍了DGPS原理及其系统构成,分析了DGPS定位的精度,并根据我国1∶5万地质填图的现状和精度要求,提出了利用DGPS作为数据采集手段,结合GIS技术完成1∶5万地质填图的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
陈清华  柴铭  杜赫  许欣雨 《河南科学》2019,37(3):422-428
由于当代地质学发展趋向精细化、定量化,研究的地质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已有的地质体表征技术亟待改进.现代岩溶现象在地下发育的溶洞系统具有更为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和多变的环境特征,传统的地质考察方法已无法满足其研究需要.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的技术特点,提出基于激光扫描的三维数字露头表征技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现代岩溶的溶洞三维模型进行岩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传统野外地质考察具有一定局限性,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实现了湖南龙王洞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三维数据模型建立,采集处理后的模型精度较高、完整度和系统性较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数字露头的建立和定量化程度的提高,是辅助地质研究者野外考察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疆某煤矿在戈壁区的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阐述了在戈壁区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及取得的地质成果。经井下巷道资料验证,三维地震的勘探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王庆  朱喜娟  魏薇 《科技信息》2007,(5):49-49,24
本文论述了嵌入式GIS在野外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使用GeoPAD作为平台工具,设计并实现了野外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使其成为提高野外地质调查效率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根据土地变更调查的需要,将GIS控件嵌入到移动设备,结合GPS定位功能实现了集数据采集、信息录入、查询等多功能的野外土地变更调查系统。实例证明该系统能够满足1:500比例尺城镇土地变更调查的精度要求,利用GPS/GIS/PDA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扎赉诺尔煤业集团铁北矿三维地震勘探区目的层埋藏浅、地表条件复杂、钻孔资料少的特点,阐述了野外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及取得的地质效果。经矿井和生产实际验证,三维地震资料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张剑霞 《甘肃科技》2014,30(24):53-55
以甘肃省张掖市平山湖井田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为例,分析戈壁沙漠地貌地震勘探存在的难点,介绍了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室内处理步骤及资料解释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取得的野外原始数据品质较高,经资料解释获得的地质成果满意,符合该区的地质规律。  相似文献   

8.
张宏斌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2):19-19,30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是以GIS、RS、GPS技术集成为基础,将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获取、成果表达以及提供社会使用等填图全过程数字化(信息化)的一项计算机技术。数字填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传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发生了巨大改变,是现代地质勘查技术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9.
随着嵌入式备计算能力的提高、移动定位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移动GIS进行和位置相关的数据采集成为移动GIS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本文主要实现的是在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上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和图形的编辑,针对传统的移动数据采集方式中存在的采集数据精度和效率低以及现有的移动数据采集系统偏重于空间位置测量和缺乏通用性和数据编辑的重要性等问题,提出并开发了基于Android移动GIS和GPS技术的数据采集与编辑系统,把GIS、GPS与GPRS等技术相结合应用到移动GIS数据采集业务中。  相似文献   

10.
耿春明  王真 《科技信息》2011,(18):I0311-I0312
三维地震勘探已在全国许多煤矿采区推广和应用。就山地地震勘探技术而言,在地形起伏剧烈、地表植物覆层复杂,浅表层激发岩性多变、高速介质裸露、构造形变复杂等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野外数据采集仍存在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完全解决,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本次研究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在山西阳城地区的地震攻关试验资料为基础,在野外数据采集方面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以野外调查及灾害特征分析为基础,综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多源数据整合技术应用于县域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与分析,基本解决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的瓶颈问题。将基础地理数据、灾害点特征数据、相关多媒体数据等异构数据源进行标准化处理,规定空间数据和灾害特征数据连接的各种关系,建立了基于SQL Server的ArcSDE Geodatabase地质灾害专题数据库。以VS.NET(C#)和ArcEngine作为可视化开发工具与GIS开发平台,实现了县域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相关功能模块及软件的设计与编制。此系统包括灾害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统计、分析评价、制图输出等功能,为野外灾害数据快速采集与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计算机平台。  相似文献   

12.
基于eSuperMap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传统数据采集方式的特点以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基于eSuperMapS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的必要性,介绍了该系统所涉及到的相关技术、系统结构以及系统功能的设计,尤其对系统的功能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单总线技术在地电场多电极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高密度电法仪的电极系需用与电极总数相等的多根导线与主机相连的局限,提出了一种单总线技术,用7~10芯电缆即可控制几百根导线的智能电极控制系统,设计了数据采集系统的发送、接收和智能电极等各部分的硬件结构,并应用于地电场数据采集系统中;此外,以偶极-偶极为例给出了智能电极自动转换的软件控制算法;对整个系统进行电阻网络物理模拟测试及误差分析,并对该系统进行水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解决了各部分之间的硬件接口技术;所采集的数据质量可靠,真实地反映了被测目标电场信息,达到了野外数据采集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P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提出了利用铱星通讯系统进行数据远程传输的移动监测系统,其中基站和移动监测站由高精度GPS模块、数传电台与MSP430单片机控制器集成为一体。该系统以冰面抛投式移动浮标基站为载体,给出了监测系统的构成及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并在野外实现了移动定位的实时监测试验。与常规定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精度和稳定性均较高,移动监测精度可达厘米级,适用于冰川移动监测领域且将在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中进行应用试验。  相似文献   

15.
陈统新 《广东科技》2006,(3):180-182
本文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工作模式代替传统的环境地质项目调查工作模式的思想,即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代替传统的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用数据管理、预处理(分析)系统代替传统的资料整理和图件编制,用评价、预测和防治决策系统代替传统的项目综合分析及报告编制.并提出每个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以及系统集成和多源数据集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路工程建设工点多、线路长、统一管理难度大、质量安全关系重大等行业应用特点,提出铁路工地拌和站智能质量管控的解决方案.利用无线传输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超标预警技术为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拌和站信息化管理平台、拌和站采集终端、智能化搅拌控制、混凝土和易性监测等模块.该系统能够对混凝土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质量监督,有效提高了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精度,降低了原材料超标概率.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某系统检测中的数据采集技术,对检测的具体对象、信号类型和检测精度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并重点介绍了所采用的高精度频率测量技术、多通道高速采集技术和快速存储数据技术.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和传感技术的日益成熟,以计算机和传感器为基础的数据采集技术在压力容器试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压力容器试验的规模大、研究对象复杂、试验精度要求高、试验的环境多变、试验周期长,因此把数据采集技术引入到压力容器试验的研究中是必然的,在压力容器接管弯矩试验中,利用数据采集模块、传感器、通信接口、组态软件、微机组成一套数据采集系统对试验中的栽荷、接管位移和应变值进行采集处理一系统具有测点多、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它不仅能够记录数据,而且能集成、管理数据系统将各种数据信息有条理、有重点地反馈给试验者?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码影像的边坡工程地质编录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地质编录技术向计算机辅助作业和信息化管理的转变,以摄影测量理论为基础,将近景摄影测量、数字图像处理、工程地质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技术交叉集成,构建了一个面向边坡工程的影像地质编录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普通数码相机成像技术,并基于摄影测量方法进行几何信息处理,使影像地质编录对专门设备及专业技能的要求大大降低,全面实现了边坡工程地质编录的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和成果输出等.理论精度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边坡影像地质编录的中误差一般远小于0.3m,达到工程地质编录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李怀礼  张玺 《科技咨询导报》2007,(31):103-104,106
微山湖地区特殊的水网区地表条件,如河堤防两侧、村庄、柳条林、鱼塘等大面积分布,对地震勘探施工极为不利。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保证了野外数据采集的质量。通过对三维地震勘探前后构造的对比,说明了三维地震勘探在地表复杂的湖泊及水网区利用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加强研究激发与接收等手段等,可取得较好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