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故乡》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诗性意味。我与故乡、闰土、杨二嫂三重关系的背后,隐含着情感的失重这一潜在的情感现象,这既是由于中年闰土、杨二嫂对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依附,也说明了在特定文化氛围下知识分子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小说借此深刻地反思了个体存在的孤独与绝望,探讨人与文化的悖论这一根本命题。  相似文献   

2.
《人的境遇》是一部西方哲理性概念小说。小说对人的命运的哲学沉思中隐含着作者的东方文化想象,这种想象是20世纪西方现代人的思想困惑在东方的心理投射,这与西方现代人的二元思维结构和分裂的世界观紧密相关,而其抗拒命运的途径中也显出人道主义的缺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冯丽芳 《科技资讯》2011,(23):186-186
我国的国情决定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但是职高学生的现状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相符,绝大多数学生重工轻文,为学习而学习,为就业而学习,造成了职高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继续学习能力较低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提高职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驾驭语文的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传统的以人格修养为核心的伦理教育进行了阐述,对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现代人的文化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应当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福禄倍尔在<人的教育>一书中提出给幼儿以自由、引导儿童自觉行动、启迪儿童的智慧,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智慧的人的"人的教育"的思想进阐释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幼儿教育应从"关注生命"、"以儿童为本"、"激活儿童"、"关注差异"四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以人为本"的"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人物。她在贾府中虽然过着千金小姐般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却无比痛苦,因此造成她人格发展的不和谐性。正是自然人格的突出发展和社会人格的萎缩,造成她性格的叛逆性。成熟而又非社会化,是她人格的基本特征。她的性格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某些方面相通,但在本质上又不同于“多余人”形象,而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尚处在封建文化的范畴,还没有形成独立于封建文化之外的文化体系和独立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性生活》和《爱情故事》这两部小说都揭示了都市男女为了适应社会、维护自身利益、满足各自的私欲,在戴上了"人格面具"后,心理健康遭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害。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解读,从社会及心理双重因素出发,剖析都市人人格的受损,凸现作者挽救受损人格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对李锐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旧址》便是一部传达他对传统文化独特精神感悟的典型家族小说。作品中流露出他浓厚的优患家园意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9.
《周易》为群经之首,时时谨慎而隐晦地阐释着它的人格价值判断,其中圣人、君子和大人就成为其理想人格的宣传对象。遍观《左传》这部史传文学,晋国著名的贤大夫叔向在一系列的政治、社会等历史活动中,不仅具有过人的雄才大略,而且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不仅可以达到《左传》宣传道德史观的要求,更是渗透出符合《周易》所强调的圣人、君子和大人等风范的理想人格范本。  相似文献   

10.
审美人类学的重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不同民族的“美学”现象 ,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审美现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审美人类学以对传统美学研究的反思为出发点 ,是生活世界的美学 ,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研究 ,它有助于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是自然性、实践性与社会历史性的统一。它们之间相互制约而又完整统一,共同构成人的本质的系统结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法、原则、规律等都源于人的本质理论,这就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谈论教育问题、蕴涵教育思想、阐述教育理念、揭示教育规律的《易经》第四卦-蒙卦在《易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作用.广大高校教师对《易经》及其蒙卦应有一个初步的科学认识与正确了解.蒙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饱含丰富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对当今的高校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透过小说<西游记>的神话外衣,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即所寓之言,应是我们解读<西游记>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从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个性的整合与重塑三个层面,对<西游记>的儒释道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离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思想成就方面也给历代的屈原研究者以宽广的审视角度和多重意义内涵。在屈原身上折射出的有追求美政,忠君爱国的传统意义上的光环,也有儒家的求索精神和道家的远游情怀的双重变奏。他的悲剧性命运也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录了汉末至魏晋诸多士人的品质和德行.文章以此为基础抓住汉末至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及理想人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这一时期士人们迥异于前代的人格特征——真情孝悌、逍遥放达、智慧机敏,论述这一时期士人们的光辉人格砥砺后世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论及社会教育问题时,始终坚持围绕以人的本质为核心,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虽没有系统的论述教育思想,但却从人的本质理论和实践性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为当今社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有效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拉尔夫&#183;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将黑色幽默手法与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等手法相结合,更好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是一部“家族小说”,也是一部“革命小说”,“化小说”,而有关“性”的叙事在其中起了关联和载体作用,不仅揭示两性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权力政治关系,而且还与家族斗争,农民运动,革命战争等社会政治接通,并由此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伦理礼教化与宗教制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20.
薛宝权与林黛玉一起,给中国传统的化,特州是妇女观和价值观.作出了一个形象性的批判和总结。薛宝杈代表了传统化中女性美德的极至.但她生活在中国整个化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就代表了一种化的悲剧。一种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应该说,作否定的并不是薛宝钗的人格和她的自觉意识,而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才华中所包含的具体的时代内容。《红楼梦》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