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游记》是一部宏大的神魔小说巨著,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妖怪形象。妖怪的种类丰富,名目新奇,仿佛天地间的万物都融入了这个瑰丽的神魔世界。把《西游记》中的妖怪进行一个统计总汇,根据妖怪原形物种类别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类:动物型、植物型、无生物型、类人型;从神话学视角来审视作品中"妖怪"这一主题,可以看出,妖怪形象是对原始神话的传承和再创造,妖怪形象中有"人兽合一"思想,神话的拟人性和神话思维的类比性,妖怪有"四位一体"特点。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一部宏大的神魔小说巨著,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妖怪形象。妖怪的种类丰富,名目新奇,仿佛天地间的万物都融入了这个瑰丽的神魔世界。把《西游记》中的妖怪进行一个统计总汇,根据妖怪原形物种类别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类:动物型、植物型、无生物型、类人型;从神话学视角来审视作品中"妖怪"这一主题,可以看出,妖怪形象是对原始神话的传承和再创造,妖怪形象中有"人兽合一"思想,神话的拟人性和神话思维的类比性,妖怪有"四位一体"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平民文学的明代中晚期通俗小说,在形象塑造上大体表现为:以平民作为主要形象以及非平民形象的平民化。主要包括士人形象平民化;非平民形象的平民化身份、平民化思想以及神魔形象的平民化。  相似文献   

4.
借助希腊神话的架构,以尹雪艳的神魔双重性为出发点,以原形批评的观点对其形象群进行解构而揭开尹雪艳的身份之谜。  相似文献   

5.
借助希腊神话的架构,以尹雪艳的神魔双重性为出发点,以原形批评的观点对其形象群进行解构而揭开尹雪艳的身份之谜.  相似文献   

6.
借助希腊神话的架构,以尹雪艳的神魔双重性为出发点,以原形批评的观点对其形象群进行解构而揭开尹雪艳的身份之谜。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在阅读它的过程中,我们好像被作者引领到了一个神魔乱舞的世界。神仙,妖魔鬼怪,魑魅魍魉陆续登场。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程中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神魔鬼怪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本文主要就是从字源,字义发展历程等方面考求《西游记》中"精","怪"二字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神魔斗法是《西游记》的主体情节,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神魔斗法既是正邪相斗、驱除邪恶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神与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神魔斗法的过程是模式化与个性化共存的过程,斗法中多元素的融入扩大了小说的内涵与外延,大大增强了可读性。所斗之法主要体现在兵器、法宝与法术上,"法"既是超能的,又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神魔斗法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情节更为新颖奇特,审美感受更为丰富,审美快感大大提高,又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的评述和分析,指出欧阳健先生认为的神魔小说不及神怪小说“来得准确和科学”,其三个论点并不足以构成摒弃神魔小说类名的充足理由。认为神魔小说的称谓契合时代思潮,符合研究的需要且约定俗成,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  相似文献   

10.
神魔小说以其揶揄嘲笑的态度或含沙射影的讽刺,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折射出人间社会各种关系,表达劳动人民的某些理想或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邪恶势力批判的心声,从而使神魔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界热衷于进行"神魔小说"文体研究,却禁锢于"神魔"与"神怪"的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的思维谬圈中,往往观念先行、理论干预过甚,过于注重体裁与形式的研究,忽视题材与内容的研究,存有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2.
当宗教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象征符号存在于志怪神魔小说中时,志怪神魔小说便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古代人情和历史小说的独特审美特征,即神秘性、奇幻性、怪诞性、象征性。我们不能单纯地用浪漫主义精神来概说这种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小说描写了千千万万个妖魔鬼怪,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上百个之多.这些重量级的妖魔可分成三类:天不收地不管的逍遥派;缺乏人生目标的迷失派以及重订人生目标、寻求人生理想的觉悟派.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魔小说,其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历经四百余年魅力不减,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均有重要的影响。荣格的思想博大精深,从荣格心理分析的角度应用集体潜意识、原型等相关概念对《西游记》进行探析,可以给读者提供新的角度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傣族民间文学中,美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是傣族对生命本质的根本理解与定位,是人神魔三界的共同追求,具有无以伦比乃至超越生死的能量。美在傣族民间文学中体现出的内涵、地位、能量,都是以其生态维度的规定性为基础的:不同生命形式间的平等转化构成了美的生命特征和本质所在,与自然的相互接纳与认同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守护生灵和大地是美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神魔小说。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上、中、下3卷17章。不题撰人。今有宋元刻本两种,皆为残本(首卷皆无,第八章系残文)。有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等。王国维考证小字本卷末“中瓦子张家印”,乃南宋临安一书铺所印。故作者很可能是临安(今杭州)或客居临安的说话人,书乃说话人的底本。叙一猴行者化为白衣秀士,保护唐法师到西天取经。经大梵天王宫、香山寺、狮子林、树人国、大蛇岭、九龙池、深沙神处、鬼子母国、女人国、王母池、  相似文献   

17.
李辉英是为数不多的能描绘出不同类型朝鲜人形象的中国现代作家。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采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朝鲜人形象类型,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深入解析朝鲜人形象的构成要素,以期再现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东北人民对于朝鲜人形象的认识,探寻当时朝鲜人的真实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背景看,老舍是以一种通过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思路来塑造英国人形象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他笔下的英国人形象是有所变化的。可以说,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折射出自我与他者的现实关系,也反映了作家对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和《水浒》是我国第一组长篇小说光耀千古的双子星座。它们几乎是“同时生,并肩长”,经历了共同的时代和社会历程。它们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珠玉相映,千姿百态,“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些形象是我国第一批诞生的长篇小说的典型形象,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没有珠黄色褪,反而愈觉光采夺目,英气逼人。本文打算探讨一下我国第一批英雄形象在塑造上演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分类研究,从本世纪二十年代直到今天,人们都在有意或无意之间进行着。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郭箴一《中国小说史》、谭正壁谭寻《古本稀见小说汇考》等著作中,分别提出了诸如讲史、神魔、人情、讽刺、狭邪、侠义、公案、才子佳人、英雄儿女、猥亵、灵怪、精察、讽谕、劝诫、志传演义、武勇义侠、神魔妖异、世态人情、冶游狭邪等类分的概念。而在一些《文学史》、《小说史》及许多关于章回小说的论著、文章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分类性质的名词术语,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态人情、才子佳人、狭邪、侠义公案、艳情、谴责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