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弹涂鱼仔,稚,幼鱼的发育阶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探讨了大弹涂鱼仔、稚、幼鱼发育时间、个体大小及其主要特征,并研究了其生长环节和生态特性。大弹涂鱼仔鱼系属于混合性营养类型,其混合性营养期亦即孵化后2~4日龄的开口摄食期。培育期间水温27.0~32.1℃,盐度10~26‰,仔鱼前期和仔鱼后期的早中期(孵化出膜至孵化后 27日龄)生长较慢,平均日增长量为 0.186 mm;从仔鱼后期的晚期经稚鱼期到幼鱼早期(孵化后 27~42日龄)生长较快,平均日增长量为 0.887 mm。稚鱼期生长速度比仔鱼期快,为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长江口水域仔稚鱼垂直分布特征,2015年5月和6月的上旬和中旬在该水域内进行4个航次的昼夜分层调查。采用仔稚鱼网(网口直径130 mm,网衣长6 m,网目0.505 mm)同时在表层(0~2 m)、中层(8~10 m)和底层(18~22 m)采样,每间隔3 h采样1次,连续24 h。结果表明:底层种类数最多(26种),表层最少(19种);主要优势种均为小黄鱼、矛尾虾虎鱼、六丝钝尾虾虎鱼、侧带小公鱼属、属、褐菖鲉等。数量上,底层占总数的76.7%,表层仅占4.6%。除前弯曲期个体在不同水层平均密度差异较小,其他发育阶段个体均以底层平均密度最高,表层最低。在夜间(19:00至翌日04:00)各水层仔稚鱼密度均高于白天。属仔稚鱼的垂直模式为昼浮夜沉类型,而小黄鱼、侧带小公鱼属和褐菖鲉等为夜浮昼沉类型,而矛尾虾虎鱼无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  相似文献   

3.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和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3~2004年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和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8.5~31.0℃,盐度31.4~34.3条件下,初孵仔鱼经39 d培育变态为幼鱼.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2.039 8e0.076 7D;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65 8e0.252 8D;全长(L/mm)和体质量(M/mg)的关系式为M=0.006 5L3.267 3.对170尾仔、稚、幼鱼的解剖观察结果表明,摄食率达95.88%,饱食率达77.65%.饱食量(F/mg)与体质量(M/mg)呈直线相关,F=0.043 3M-0.003 9,大多数仔稚鱼在30 min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的消化时间为1~2 h,稚鱼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1.5~3 h和2~4 h.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仔鱼白天摄食、晚上不摄食,前期仔鱼在8:00和18:00摄食量较大,后期仔鱼在8:00和16:00摄食量较大,稚鱼昼夜均摄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中午12:00.  相似文献   

4.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很强,对环境冬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人工饲养的泥纸因比野生泥鳅肥大而市场价格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鮸鱼仔稚鱼各发育阶段消化器官的观察,描述了口裂、齿、鳃耙、胃和肠的形态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7.3~24.9℃的条件下,1日龄(体长2.90 mm)时,肠出现;4日龄(3.00 mm)时,肠发生弯曲,呈弧形;13~19日龄(4.60~4.70 mm),肠前部膨大形成胃,上鳃骨和角鳃骨上出现鳃耙6(1 5)枚,粗短,粒状;29日龄(7.70 mm),鳃耙大多数由粒状发育成细长状;35日龄(8.10 mm)时,胃和肠的交接处出现幽门盲囊,肠褶皱增多;进入稚鱼期(41日龄)后,鳃耙数、幽门盲囊数和肠的卷曲(2个弯曲)已与成鱼相符。消化器官发育在弯曲期和后弯曲期阶段最为迅速,其中肠的发育明显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体长2.90~6.00 mm时,肠长与体长之比由16%快速增加到45%;第二阶段为体长达到6.00 mm后,肠长与体长之比保持在45%~50%。比较了石首鱼科鱼类仔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得出鮸鱼仔稚鱼消化器官的发育相对较快。在人工育苗中,需要结合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及时转换饵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比较系统地观察并描述了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养殖鲶类——革胡子鲶的胚胎和仔、稚鱼发育的形态变化.胚胎发育分为6个阶段27个时期,仔稚鱼发育分为3个阶段18个时期,各期均有附显微照片或活体描图.同时还描述了仔、稚鱼发育的体型变化、消化道和鳃的形成,分析了孵化与水温的关系,并讨论了这种鱼早期发育与其它鱼类的差异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鱼类松果体是传达外界信息到体内的主要传感器之一,其分泌的褪黑激素与鱼类生殖活动密切相关.为了阐明大弹涂鱼松果体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运用组织细胞学方法研究了大弹涂鱼松果体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大弹涂鱼松果体位于端脑和中脑之间,由松果体柄和终囊两部分组成,具有背囊结构.松果体柄细长,细胞排列紧密,柄中有空腔,开口与第三脑室相通;松果体终囊膨大成梨形,且有空腔,腔内有皱褶,终囊顶部表面有黑色素细胞;背囊位于终囊下方,形状不规则,其囊壁向囊腔内反复折叠,形成许多复杂、盘旋曲折的内褶,背囊内部可见血细胞.研究结果为将来揭示大弹涂鱼半月周期产卵的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淡水白鲳(Colossoma SP)原产南美亚马逊河,属热带、亚热带经济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广盐性、适密养、易捕捉、抗病力强和刺少肉质鲜嫩清甜等优点。1986年10月引进我省,经三年多的反复试验,于1990年5月,取得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成功。本文比较详细地总结了淡水白鲳亲鱼的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方法以及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
南方鲶仔稚鱼期齿发育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鲶的颌齿均由外胚层及中胚层分化而成.口咽腔真皮细胞内凹入间充质形成齿蕾,并分化形成成齿质细胞和齿髓细胞.釉质来源于外胚层.齿质为粘多糖蛋白及钙离子的复合物,呈现PAS反应阳性,并有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布.仔鱼期和稚鱼期,处于同一发育阶段的齿存在着差异性.在每一成熟齿侧有一正在发育的替换齿.  相似文献   

10.
花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与摄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花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与昼夜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8.5~20.0℃条件下,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8日龄,卵黄囊与油球消失;14日龄,尾鳍开始分化;24日龄,第二背鳍和臀鳍开始分化;42日龄,第一背鳍开始分化;58日龄,鳞片开始出现;67日龄,形体与鳍式已同成鱼。仔、稚鱼苗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40日龄前,18:00时前后肠(胃)充塞度最高;49~50日龄及59~60日龄,10:00~20:00时肠(胃)充塞度多数个体5级、少数4级。仔、稚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为L=2.6358+0.2700T,全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3.48×10-3×L3.4433,体重与日龄的关系为W=0.705×10-4×T3.4503。  相似文献   

11.
黄缘闭壳龟人工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野生黄缘闭壳龟的生活习性,创造其人工养殖环境,利用人工合成饲料,经过110天的饲养试验,使幼龟体重增加104%,成龟体重增加26.1%,亲龟体重增加24.2%,亲龟的产卵率为100%,人工养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信阳碧凤蝶人工饲养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碧凤蝶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生物学性状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并对这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黄鱼的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人工培育成熟的大黄鱼亲鱼于1989—1990年进行人工繁殖研究首次获得成功。实验结果表明,在越冬期(12月)将亲鱼移入室内强化培育,同时注射低剂量LRH-A促进性腺发育,大部分亲鱼在4月中旬至6月初产卵受精。常用催产剂为LRH-A;新型催产剂DOM+SGnRH显得特异效果,催产率在90%以上,大黄鱼的雌雄鱼在发情时会发出“咕—咕—咕”的求偶声,集群追逐。一次催产分批产卵,持续2—3天产完。产卵时间均在晚上9时至凌晨3时之间,天明即停止.在水温20—22℃,海水盐度18.9‰—29.5‰条件下,受精卵经35小时孵出仔鱼。但较低的盐度(20.2‰以下)将影响受精卵的浮性。  相似文献   

14.
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1997,1998年4-7月在厦门集美进行了花尾胡椒鲷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选取网箱养殖的成熟亲鱼,采用LRH-A2,HCG和DOM进行人工催产并进行人工授精;以60m^3的室内水泥池作育苗池,将受精卵置于育苗池中孵化,并进行鱼苗培育,后期培育移到海上网箱进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云南葛藤在自然条件下的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的特点,结果表明由于云南葛藤种子的种皮厚而坚实,自然繁殖不易。通过人工试验研究表明:应用98%的浓硫酸浸种,浸泡时间为120分钟时,种子的出苗率最高可达70%;通过机械破皮的方法处理,种子的出苗率可达94%。  相似文献   

16.
对麝凤蝶(Byasaalcinous)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并对这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哺乳期小鼠的人工喂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小鼠的营养需要与生长发育奠定基础。方法 5只孕龄10~12 d的SPF级近交系BALB/c孕鼠正常饲养至自然分娩,将3日龄27只新生小鼠随机分为人工喂养组和母乳喂养组,并分别哺乳至14日龄。结果 从3日龄到10日龄,人工喂养组小鼠生存率达100%,11日龄为92.9%,12日龄为78.6%,13日龄为50%,14日龄为35.7%,共5只人工喂养组小鼠成功地喂养至14日龄。但10日龄时,人工喂养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低于母乳喂养组(3.02±0.67 vs 9.00±0.70,P<0.01)。结论 本实验采用自制的喂养乳头和小鼠人工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鼠的人工喂养,但还需进一步探索提高哺乳期内人工喂养小鼠的生存率及增加体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白木通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可 《江西科学》2011,29(4):496-499
为探讨白木通人工繁育技术,以出苗率和成活率为指标,研究了播种季节、播种方式对有性繁殖的影响,以及扦插种条前处理、扦插用种条的采集时间、扦插用种条的质量、扦插时间4因素对扦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季节以农历冬至前后播种效果最好;播种方式为种子直播到塑料大棚的营养钵中,并加盖1~2 cm厚的营养土;扦插繁殖中,激素处理对扦插效果影响较大,其中ABT(2号)处理成活率最高;冬季采集种条置湿沙贮藏成活率明显高于其它采集时间所采集的种条;扦插种条的质量直接影响扦插成活率,其中以直接5~8 mm的种条成活率最高;扦插时间对扦插种条的成活起关键作用,其中以3月份扦插效果最好。通过本研究,初步拟定了白木通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9.
多齿围沙蚕的繁殖及培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采自厦门杏林海区的多齿围沙蚕进行人工繁殖和人工培养。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产卵量一般为2000 ̄3000粒左右;  相似文献   

20.
介绍 状黄姑鱼(Nibenmiichthioides)的催产、受精、孵化及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等情况。采用海水池塘培育方法进行人工育苗研究。试验结果说明:在繁殖季节,海水温度20.5~21.5℃、盐度28.3~30.0的条件下,催产亲鱼获产率为83.3%、受精卵孵化率95.7%。利用海水池塘,投放65万尾4日龄仔鱼,培育期间池塘水温22.0~25.2℃、盐度21.5~28.6。经一个月培育,共获19.1万尾幼苗,其全长为2.0~3.8cm,成活率为29.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