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黄河流域降水序列变化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采用1961—2000年黄河流域97个气象站点的系列资料,在分析黄河流域降水空间变化格局的基础上,采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对黄河流域近40 a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揭示了黄河流域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并确定了各序列中存在的主要周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既受天气系统的制约,又受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明显的地区性差异;黄河流域年降水和各季节降水均存在8~12 a左右时间尺度的多少交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其次4~6 a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也较明显,夏季降水和年降水变化趋势具有较大相似性,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吻合,说明夏季降水较大程度地控制着年降水。小波分析的时频局部化特性可展现降水时间序列的精细结构,为分析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短期气候预测等节水关键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俊霞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18):175-175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是水资源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用常规的方法计算不仅需要大量的有关资料,而且工作量繁杂。根据全国《水资源评价导剐》的技术要求,本文结合我省蓄、引、提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经验公式,估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4.
5.
近50年黄河流域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827个降水监测站1951--1998年的逐月监测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分析黄河流域降水量近50年的时空变化.先重点研究1951--1998年期间典型降水等值线200、400和800 mm的空间移动情况,研究表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一带干旱化趋势十分明显,典型降水等值线南移.然后对1951-1979和1980-1998年前后2个时段黄河流域年、汛期和非汛期降水量空间变化分别进行分析,发现黄河流域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区域在黄土高原大部和黄河下游,但是在黄河源头、伊洛河流域、汾河源头及其下游等则呈增加趋势,而且汛期降水量与非汛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是气候变化敏感区,频发极端气候事件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准确理解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时空规律,能够为适应气候变化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1951-2019年黄河流域84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辅以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上,黄河流域极端低温事件指数呈下降趋势,高温事件指数、其他指数呈上升趋势;且极端气温指数多以55 a为主周期,而极端降水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2)空间上,极端气温指数西北部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东部上升趋势明显;极端降水指数东部、东南部呈下降趋势,南部、中部呈上升趋势.(3)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马莲河流域地表水质调查资料,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对马莲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马莲河天然水质差,是不能满足工业、农业、生活饮用的苦咸水。同时,河流水质污染也十分严重,在评价的总河长中,超过Ⅲ类水质的河长占77.8%。工矿企业、城镇生活污水是马莲河流域主要污染源,水资源保护任务十分繁重。通过对地表水资源质量调查评价,为马莲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苏永伟;刘泽鑫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1(3):425-437
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2008—2018年的数据,对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总体来看,2008—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泰尔指数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从而表明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但各省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实证检验表明,从整体上看,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受环境的约束更大,而受资源的约束相对较小,科技创新作为控制变量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较强的积极作用;从不同区位来看,黄河下游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相对较小,而上中游地区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相对较大。为此,提出应进一步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统筹协调和配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河流域2005、2010、2015年三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黄河流域2020和2025年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分析黄河流域过去及未来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5-2025年,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以内部转移为主;整体呈"三增两减"特征:未利用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城乡工矿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不断增加,不同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变化速率不同.②2005-2025年,黄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不断提高,分别为1.041 3%、1.625 4%、1.624 9%和1.624 4%,说明人类活动对该流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干扰度与日俱增.③过去10 a(2005-2015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并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但总体维持相对稳定的态势.未来几年与过去10 a相比维持较稳定的空间增减特征,除黄土高原地区外,黄河流域其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尚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40年江西省地表水资源的年际变化,阶段性和周期分析,发现我省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较大,阶段性,周期性明显,其次,建立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未来我省地表水资源总量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潭江流域水质现状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因子综合指数法和单因子评价法对潭江流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水质表现为有机污染型,污染程度呈分片分布,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为干流中下游(三埠——牛湾段).因此在流域水质规划过程中应将生活污染源与禽畜养殖面源作为污染源控制的重点,必须按饮用水源优先保护的原则,重点作好中游水污染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分区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控制站法和分区评价法2种流域天然径流量计算方法的差别与关系.利用相关延长法得到黄河流域干流区间1951-1998年天然径流量系列,并对黄河流域进行水资源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各分区天然径流量代际变化趋势类似,且近20年来,黄河流域大多数分区的天然径流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同时干流河道水量输移中的净损失逐渐增大.分区天然径流量与干流河道水量净损失综合影响导致黄河流域控制站天然径流量大幅度下降,而且分区天然径流量衰减是黄河流域控制站天然径流量剧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甘蔗的种植由两广、越南一带借助朝贡网络延伸至长江流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人们发明了对甘蔗的多种加工、食用方法,这加深了甘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也促进了甘蔗在江南的种植。南北朝隔江对峙,由于南朝人物的提倡,甘蔗的声名不胫而走,成为中国北方瞻望中国南方的重要物象。 相似文献
16.
17.
第三排水沟水质对黄河水质的输入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三排水沟入黄口和黄河宁夏出境断面水质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主要污染因子,寻找相关系数,建立第三排水沟入黄口水质、水量变化对黄河宁夏出境断面污染特征变化的水环境输入响应模型.采用该模型对第三排水沟排入黄河后,其水质对黄河水质的影响进行预测.以此为依据,研究了第三排水沟排放总量及污染治理途径,为确保黄河宁夏段出境断面水质达... 相似文献
18.
从地衣分离获得了Bt菌株BRC-ZQL3,为提高其产孢水平,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对该菌株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子分析,研究碳源、氮源、初始pH等因子对产孢的影响;再采用2水平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产孢的8个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中3个重要影响的因子,分别为CaCO3、玉米粉、酵母膏;利用响应... 相似文献
19.
20.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原理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黄河数字流域模型以DEM数据及其存取系统为依托,以流域分级理论为依据,将坡面、小流域、区域、全流域四个层次的模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流域整体模型.文中提出了不同层次模型之间的联系途径和整合方法,探讨了模型框架、参数提取、模型计算原理方面的技术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建立的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可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模拟流域上任意空间点的水沙量、水沙过程以及非点源污染物的扩散过程和结果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