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RT-PCR、PCR-SSCP方法对3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进行了bcr/abl,p53,p16基因检测,发现33例CML中32例bcr/abl基因阳性(97.0%)。22例慢性期无p53基因突变,而11例急变组中一例外显子5和一例外显子7发生p53基因突变,且均发生于急粒变组,2例出现p16基因纯合缺失,且均发生在急淋变组,33例CML均未见p16基因突变,结果提示:bcr/abl基因与CML发生有关,而p53基因突变可能与CML急粒变有关,p16纯合缺失可能与CML急淋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染色体易位相关软组织肉瘤(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associated sarcomas,CTASs)与染色体易位非相关软组织肉瘤(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nonassociated sarcomas,CTNASs)在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面的不同特点进行初步观察和比较。回顾性分析108例CTASs与CTNASs的临床病理组织与细胞形态学特点,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EGFR、HER-2、CD117、P53、MDM2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显示,本组108例软组织肉瘤中,CTASs患者发病年龄(平均约29.2岁)较CTNASs患者发病年龄(平均约44.7岁)小。形态学上,CTASs多以小圆形细胞为主型(53.8%)和梭形细胞为主型(46.2%)居多,而CTNASs则以多型性细胞为主(5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TASs与CTNASs中P53、MDM2、HER-2、CD117、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4%和72.1%、16.9%和41.9%、12.3%和9.3%、4.6%和0、23.1%和11.6%。经卡方检验,MDM2在CTASs与CTNASs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提示MDM2可能在CTNASs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53、Rb和P16 3个抑癌基因在正常胃粘膜→异型增生粘膜→胃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状态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胃手术及胃镜活检标本共60例,镜下观察胃粘膜并选取不增生病灶、35例胃腺癌和32例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对35例胃腺癌进行p16基因点突变检测。结果:p53阳性率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病灶的分别为7.5%、35.1%、59.1%,胃癌组为68.6%,正常对照组中无表达。Rb蛋白阳性率在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病灶中分别为80.0%、89.3%、81.8%,胃癌组为57.1%,正常对照组为90.6%。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异型增生粘膜和胃癌中普遍表达,3组间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16基因PCR-SSCP分析示只有1例低分化腺癌出现异常单链泳动带。不同类型(隐窝型、腺瘤型、再生型)异型增生病灶组间、位于癌旁和良性病变旁的异型增生病组间p53、Rb和p16蛋白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高-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胃癌组p53、Rb和p16蛋白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突变型p53蛋白的积聚在胃粘膜异型增生阶段已经开始,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重度病变中p53表达率与胃癌组相似,提示p53基因突变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Rb蛋白在癌变组中缺失率较异型增生显著,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较晚事件。推测在p53基因突变的基础上加以Rb蛋白的缺失最终导致胃粘膜上皮癌变。p16蛋白的表达在胃癌发生过程的3个阶段病变中无显著的变化,可能不起要作用。不同类型(隐窝型、腺瘤型、再生型)异型增生间、癌旁或良性病变旁的异型增生间,不同分化程度的胃腺癌组间这3种抑癌基因蛋白表达状态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子宫颈癌患者p16蛋白表达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正常子宫颈组织30例、子宫颈癌前病变组织10例及原发性子宫颈癌组织28例,观察其p16蛋白表达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状况.结果 1)在原发性子宫颈癌组织中为67.85%(19/28),明显低于正常子宫颈组织和子宫颈癌前病变组织(P<0.05);2)28例原发性子宫颈癌组织中有11例发生p16基因缺失突变,2例发生p16基因点突变,突变率为46.42%,正常子宫颈组织和子宫颈癌前病变组织未发现p16基因缺失突变和点突变.结论 1)p16蛋白缺乏与子宫颈细胞增殖失控及分化不良紧密相关.2)原发性子宫颈癌存在p16基因点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但不是较频繁的事件;原发性子宫颈癌存在p16基因缺失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是较频繁的事件.3)未发现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突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头颈部鳞癌患者p53基因突变、mdm2基因扩增的状况,了解其与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性别、鳞癌分级、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及两异常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行手术切除的头颈部鳞癌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提取标本DNA;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状况;用dPCR法检测mdm2基因扩增情况;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行2检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在50例头颈部鳞癌患者标本中,检测出17例存在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4%,所有的癌旁正常组织未发现p53基因突变;在50例鳞癌标本中检测出6例标本存在mdm2基因扩增,扩增率为12%,其中有一例同时存在p53基因突变;p53基因突变、mdm2基因扩增与患者的鳞癌分级、淋巴结转移、性别等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与mdm2基因扩增在头颈部鳞癌中较常见,可能是头颈部鳞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结合热疗治疗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2001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用rAdp53,结合热疗放疗,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30例.基因治疗采用瘤内注射或腹腔灌注rAdp53,每周1次,每次1×1012VP,平均8次.所有患者均配合热疗,平均热疗8次.放疗每次2Gy,每周5次,剂量为16~70Gy/8~35次/2~8周,平均56.3Gy.3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观测肿瘤变化,以CT评价治疗后2个月的疗效.结果表明,病灶缩小超过或等于50%者9例,介于25%~50%者8例,缩小小于25%者12例;病灶增大者1例.生存率1年为(58.6±0.091)%,2年为(22.4±0.079)%,3年为(11.2±0.069)%,4年为(5.6±0.052)%.30例患者共接受216次rAdp53瘤内注射,除1例出现过性发热外,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未影响热疗和放疗.研究表明,软组织肉瘤瘤内注射rAdp53结合热疗、放疗安全、有效.rAdp53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恶性软组织肿瘤的基因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测抑癌基因PTEN在新疆哈族食管癌及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突变频率,探讨PTEN基因突变与哈族食管癌的关系。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以及DNA直接测序技术,扩增125例哈族食管癌石蜡包埋组织及70例新鲜哈族食管粘膜中PTEN基因的突变热点,即第5-8号外显子,根据构象改变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125例哈族食管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5及第8号外显子的突变率分别为0.8%(1/125).3.2%(4/125),6、7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0/125)。70例新鲜哈族食管粘膜中均未检测到任何突变(0/7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哈族食管癌中存在PTEN抑癌基因的突变,但突变率较低。PTEN基因突变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P53基因突变对肺癌组织中TSG101基因的影响,结果是:TSG101在正常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100%(30/30),在高分化肺癌(包括肺鳞癌和肺腺癌)组织、低分化肺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织的表达分别为77.97%(92/118)、25.37%(17/67)、18.95%(18/95);P53的表达则相反,在正常组织、高分化肺癌组织、低分化肺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织的表达分别为6.67%(2/30)、67.80%(80/118)、86.57%(58/67)、94.63%(90/95);P53基因PCR-SSCP分析谱检测P53第5~8外显子阴性56例占30.27%,阳性129例占69.73%,总突变率为69.73%(127/180);P53与TSG101呈现负相关.这些结果提示P53和TSG101可能共同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食管癌相关基因2(ECRG2)STR多态性与新疆汉族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在新疆地区进行了一个食管癌研究(食管癌84例,人群对照53例),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ECRG2 STR基因型.结果显示:ECRG2 STR呈多态性,可分为3种类型:TCA3/TCA3,TCA4/TCA4,TCA3/TCA4,在有转移的食管癌中分布为67.9%、7.1%、25.0%,在无转移的食管癌中分布为14.3%、44.6%、41.1%,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χ^ 2=26.18,df=2,P<0.01).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在食管癌中所占比例分别是32.1%、32.1%、35.8%,对照组分别是15.1%、49.1%、35.8%,两组总构成比有显著差异(χ ^2=6.10,P=0.047).由此可知ECRG2基因TCA3/TCA3基因型与TCA4/TCA4基因型比较,增加了患食管癌和发生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16蛋白表达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分别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及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观察p16蛋白和p16基因缺失突变及点突变.结果1)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92.78%和90.00%,两者相比无差异性;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为66.67%,明显低于正常子宫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2)在42例原发性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14例发生p16基因缺失突变,4例发生了p16基因点突变,突变率为分别为33.33%和9.6%,正常子宫颈组织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未发现p16基因缺失突变和点突变.结论1)在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p16蛋白的表达在高分化癌明显低于低分化癌,表明p16蛋白缺乏与子宫颈细胞增殖失控及分化不良紧密相关.2)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存在p16基因点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但不是较频繁的事件;原发性子宫内膜癌存在p16基因缺失突变,以低分化癌多见,是较频繁的事件.3)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未被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