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故意自陷麻醉状态的行为方式层出不穷,因为该行为在犯罪时丧失了行为的辨认能力或者控制力,导致目前司法界对这一特殊犯罪行为性质的认定众说纷纭.笔者从法律规定、刑法理论等方面展开探讨,阐述了自陷麻醉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具有可罚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徐伟 《科技咨询导报》2008,4(7):166-166
行为预判是行为现象分析的前期工作,在犯罪行为分析中占重要的位置,它为阻止犯罪行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对应策略。基于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设计了犯罪行为预判系统。通过实际系统中的探测器,系统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将采用数学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存入数据栈,从而提供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犯罪行为分析和犯罪行为预判。  相似文献   

3.
犯罪中止行为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行为,与犯罪行为有着质的区别。对于中止行为与前犯罪行为的关系,进行辨析。中止行为的成立要件,分为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对于中止行为的因果关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有关故意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些追求自我利益的动机造成了犯罪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良的或病态的人格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还有观点认为是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引发了犯罪行为。这些观点可以从犯罪经济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依恋理论等理论中得到反映。在对故意犯罪行为的影响中,动机、环境和个体人格三者之间既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又有相互间承前继后的关系。其中病态人格在诱发故意犯罪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此外外界利益的诱惑和社会环境缺乏公平公正也会造成正常人格下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5.
金融机构账外吸收存款犯罪是我国近年来在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行为,发生的案件涉及的案值往往十分巨大,而对该类行为的定性又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从金融机构账外吸收存款这一行为的概念入手,逐步揭示其特征,阐述了该犯罪行为的构成特征,区分了该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的界定,为正确打击该类犯罪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社会危害性是行为被界定为犯罪的前提,而法定刑是针对犯罪行为而设置的,故而,社会危害性是法定刑设置的前提性依据。犯罪行为侵害犯罪客体,因而犯罪客体能够表现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程度,进而决定了法定刑的轻重,成为法定刑设置的引领性要素。  相似文献   

7.
金融机构账外吸收存款犯罪是我国近年来在金融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行为,发生的案件涉及的案值往往十分巨大,而对该类行为的定性又存在一定的难度。从金融机构账外吸收存款这一行为的概念入手,阐述了该犯罪行为的构成特征,区分了该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的界定,为正确打击该类犯罪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先行行为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成立的一个重要义务来源,但是先行行为在法律属性上能否是犯罪行为却存在过多争论。笔者认为合理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以结果加重犯、转化犯作为界定先行行为可以是犯罪行为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左振东 《长春大学学报》2004,14(5):60-62,67
从构成要件理论,即主体、客体、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以及行为的损害结果四个方面的宏观角度和具体侵权行为,即侵犯财产行为、侵犯人身行为以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微观角度,阐述了侵权行为与犯罪的界限,以便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界定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避免两者混同,破坏法律秩序,损害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罪呈现低龄化趋势,高中生犯罪事件时有报道。该文在对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违规犯罪行为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安全心理学中的工程控制技术、行为控制技术、宏观安全管理技术提出了适应于青少年违规犯罪行为预防控制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问题是我国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个程序问题。但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 ,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上与刑法的失衡问题。就单位犯罪诉讼程序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所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纲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危险犯的定义,是刑法理论上争议颇多的问题。我国刑法以维护公共安全为目的规定危险犯的构件,以法定的危险状态作为刑法处罚的依据。明确危险犯构件的组成,了解危险犯的本质和特征,有利于认清危险犯的存在和对危险犯罪的防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公司治理结构中出现大量“内部人失控”问题,在刑事法领域中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内部人犯罪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损害投资者利益,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也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刑法对严重危害社会普遍利益的行为进行调整。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对因内部人失控而导致犯罪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界定,采用了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规范标准,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形式特征。在我国刑法推崇罪刑法定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以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不妥的,而应以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并从“事实犯罪”、“法定犯罪”两种角度考察、界定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自动解除危险状态行为成立犯罪既遂,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撰文对通说提出批判,认为该行为成立犯罪中止。本文在列举各种新观点的基础上,对其逐一进行评述,指出上述观点在理论上存在不能自圆其说之处,从而最终得出通说理论仍具有合理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结果犯研究     
结果犯是我国刑法理论中比较有争议的概念,是直接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既遂类型之一,在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中不存在结果犯。结果犯是行为人在客观方面不仅实施犯罪行为,而且还必须发生由此行为引起的法定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类型。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是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的既遂类型,但这种划分与刑法的规定及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不符,其关系必须厘清。  相似文献   

17.
罪刑相适应原则作为体现刑法基本精神内涵的原则,由来已久。但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应是报应刑与目的刑的结合,已经成了现行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念,而此为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所不能完全概括,故应在新刑法修订的基础上将其演变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通过对"刑事责任"概念的分析,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应为:刑不等于罪,责不等于罪,刑等于责。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刑法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之后,理论及实践中对该罪的主客观要件等基本问题的争议甚多,对该罪的罪名、罪状、法定型的修订建议更是歧见迭出.文章首先根据现行立法对该罪的基本构成的相关要件进行了全面阐述,探讨了该罪在立法领域的缺陷,建议将本罪罪名更改为"故意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在基本构成要件中取消"徇私舞弊"和"情节严重"的规定,在规定基本法定型的基础上,规定升格法定型并明确其构成条件,总体上提高本罪之法定型.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对犯罪预备阶段成立中止犯的理论通说出发,从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方面分析了通说的渊源;从中止犯成立条件的重新界定和刑罚的基础、刑罚的可行性、刑罚的必要性等角度对通说提出了质疑,进而提出刑法概念精确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与国外的相关刑事立法相比较,我国《刑法》第330条关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立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一是犯罪对象仅仅限于甲类传染病,范围过窄,导致法条虚置;二是对该罪客体、主体的规定不科学;三是将传播传染病主观要件仅仅局限在过失上。为了抗制“非典”或类似于“非典”的传染病爆发时相伴随的犯罪,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相关刑事立法对《刑法》第330条的内容通过立法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