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园(三)     
《说园三》是续作者《说园》与《续说园》之篇的继续。该两文发表在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建筑版),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建筑版)。作者对风景区及园林名胜,经实地调查研究,总结提高至理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与商榷之。  相似文献   

2.
台静农以婚恋题材开始小说创作,以乡土小说集《地之子》蜚声文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兴起,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版了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建塔者》。抗战时期,台静农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其意义却是显赫的。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关注祖国命运。可以说,台静农就是当年拿赤血献给中华民族的“地之子”和“建塔者”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严羽的《沧浪诗话》产生过十分广泛的影响,但是也引起了极为分歧的评价。攻之者指责它“瞽说以欺诳天下后生”,“不通之甚”;赞之者却称它为“无上之妙法”,“论诗者无以易此”。异说纷纷,眩人耳目。 《沧浪诗话·诗辨》说:“诗有别材,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  相似文献   

4.
陶宗仪《说郛》是一部杂钞性丛书,传世有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两个系统。以涵芬楼一百卷本为底本,从《说郛》辑佚书目考、《说郛》辑佚的特点、《说郛》辑佚之不足三方面切入,全面客观地评价陶宗仪在《说郛》中的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5.
吴越国改元探索朱馥生吴越王钱不忘“事大”之义,后人所称。但其立国数十年,曾否改元,素有存疑。历来各家对此约有三说:未改元说,改元说,讳称说。持未改元说者,以《吴越备史》为代表。《备史》谓钱于其建国之时,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惟不改元。《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李新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已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以五代北宋之词为例来证实这一命题.“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在王国维笔...  相似文献   

7.
历来文学史家之论赋源,多溯及《诗经》、楚辞。班固在《两都赋序))中首先提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氏以后,依《诗》立论者,代有其人。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承其说并加以发展,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后人也大多持这观点,认为《诗经》为赋的远源,楚辞为赋的近源。“《诗经》楚辞赋源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不很准确之弊。众所周知,代表汉赋最高成就的是以京殿苑猎为主要内容的汉散体大赋(以下简称汉大赋),并不是骚体赋(这种赋体主要是接受了《离骚》的影响)汉大赋的创作精神、文章结构、铺陈手法、句法组织等都与《诗经》、楚辞大相径庭。班固当时之所以模棱两可地说赋乃“古诗之流”,主要是因为汉代以经学为文学标准,认为《诗经》都是政治诗,并由赋的  相似文献   

8.
读《离骚》     
一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的代表作,甚至后世把模仿《楚辞》的作品称为“骚体”,可见其影响之大,代表性之强。屈原死后,其作品广为流传,学者竞相研读、注疏。从西汉刘向父子始,历代不乏治“楚辞”者,清蒋?说:“论《楚辞》者,向称七十二家,古与堂又增之为八十四家。”这是蒋北就他之前说的,从蒋至今人,当有百家之多。且攻《楚辞》者,治学严谨,博引旁证,力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蒋?的《山带阁注楚辞》,引书四百三十种,今人朱季海的《楚辞解故》引书一百七十余种,游国恩的《楚辞概论》,引书一百三十一种。尽管治《楚辞》者如此用心,但有些问题至今仍没有解决,甚至连题目的涵义也没有达成共识,更不要说对语词的诠释了。  相似文献   

9.
《九歌》大约是屈原被放逐在沅、湘流域时期的作品。 王逸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午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11.
大徐本《说文·糸部》失校证诂常兴华,常耀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展转流传至宋代,大失旧貌.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诏校订,书成付国于监雕板,铉弟锴亦攻《说文》之学,作《说文系作》,故世称铉所校定者为大徐本。系传为小徐本.由宋至明清之...  相似文献   

12.
《易经·泰卦》云:“小往大来”。其爻辞云:“拔茅茹以其汇,征吉。”王弼注云:“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己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似拔茅,举其根相牵茹也。以其汇者,汇、类也,以类相从。”《易经·否卦》说:“大往小来。”其爻辞说:“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王弼注云:“居否之初,处顺之始,为类之首者也。顺非健也,何可以征?居否之时,动则入邪,三阴同道,皆不可进,故茅茹以类贞而不谄则吉亨。”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以居否之初,处顺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远在新石器时代,如河南裴李岗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层中皆有玉制品出土,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古国玉史启文明,中华民族文明伊始,便与“玉文化”结缘,正如我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的章鸿钊先生,在所著《宝石说》中指出的那样:“世人爱玉之风亦真如中国为甚,爱之者贵其德也,贵之斯比之。又推而行之以成民族之美德。由是,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兼详玉之始末,盖有由也。”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宝玉石传奇是和氏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玉石传奇,半部中国历史”。和氏璧的发现,最早见于《徇子·大略》篇,其学生《韩非子·和氏》中记载甚详:“楚人和氏得玉璞楚  相似文献   

14.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从而指出,推崇“讽谕说”者,是在怒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严辉 《科技信息》2009,(23):388-388
研究天、地、人者,首重易学之《易经》,《易经》者,察阴阳之消长,究天地人之际会,推气数运之否泰,通生生不息之玄窍。学以致用,实有益于人类社会之演进。故古今之智者,无不明易之道也。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不少作品受巫楚文化的影响,这似乎已被人们所公认,但象《九歌》这样,直接借鉴楚越傩文化进行再创作的诗篇,却是不多见的。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乱,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南宋的朱熹在《楚辞集注·九歌》中也说到俗人“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王、朱的注解都肯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棒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壹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就许慎关于形声和转注的界说粗略地谈谈看法。 《说文·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云:“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日字’之名。譬者,谕也;谕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这一说解似乎已成定论,今人亦多奉之为圭臬。  相似文献   

19.
德育札记     
六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中说:“中国政治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他提出了“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的观点。又指出《尚书·召浩》“反复详尽”讲了“命”“天”“民”“德”四个问题。王国维先生的论述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善所说之《集》多非作者本人手编,故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上说,《文选》未必不及之。以《集》一诗一题而《文选》合之,且两者题异,便断《文选》“误”,及以《文选》一诗而《集》为若干首,便说前者“盖误”等等,均未为得。以古还古,将《文选》放在古代文化背景上考察,而非仅就《文选》以观《文选》,时至今日,实在难以找到能证明《文选》成书仓促之坚实材料,哪怕就是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