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A.C.史艾朋的代表作《阿塔兰塔在卡吕冬》中有三种爱的悲剧:单恋的悲剧、畸形的母爱的悲剧、纵容的兄妹情的悲剧。通过三种悲剧形式史文朋想论证爱会导致愤怒、悲伤和死亡,因为爱而导致亲人间自相残杀。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哈代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英国批判现实注意作品中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本文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两个方面深层分析了哈代创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浅析《苔丝》与《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比较文学的新视角挖掘了《苔丝》悲剧根源是爱情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虽各有千秋,但仔细分析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的悲剧根源。它们相同的不同的悲剧根源是道德悲剧、心理悲剧。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4.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为中外文艺创作的典范。本文结合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 ,通过对其早期喜剧《驯悍记》结构和剧中女性人物性格的分析 ,揭示在《驯悍记》剧表面故事情节下剧作家真实的创作意图 ,阐明莎士比亚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5.
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撕·哈代最杰出的悲剧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她一生曲折,命运悲惨,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命运及性格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张玉 《科技信息》2009,(31):200-20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长久以来,苔丝的悲剧命运一直是读者深思与探讨的话题,本文拟从苔丝的性格缺憾方面,分析性格缺憾对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燕 《科技信息》2010,(21):171-171,157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支撑,从悲剧性格,悲剧效果,及其作品的悲剧环境三方面对《妻妾成群》做简要分析,以试图寻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具体文本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反映旧中国封建大家庭的悲剧,剧中刻画得最栩栩如生的人物当属繁漪,她与传统的悲剧人物式主人公最为接近。本文从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性格因素浅析繁漪这个令人关注的人物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9.
《榆树下的欲望》着力表现的是受自由意志支配的、源于人类自身种种欲望冲突和挤压下的个体的失败和痛苦。现代戏剧对个体主义与自由意志的推崇,使历史和社会力量对悲剧人物命运的影响在作品中被弱化。个体心理的、伦理的、以及信仰的因素成为悲剧的主要动因。无论是农场主人老卡伯特,还是伊本和艾比,都受制于表现为强烈的物质欲望,都受本能欲望所驱使。此外,伦理道德的缺失,是导致剧中个体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元杂剧《赵氏孤儿》,来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的话,主要体现在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悲剧的表现形式、悲剧的净化作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阶段,乡村小说创作的"社会悲剧"主要描写了两种人物的悲剧:普通农民的生活悲剧和为民请愿者的抗争悲剧.作家们在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上出现了两大偏颇:一是将农民与国家意志的冲突转化为比较单纯的人与入的冲突,二是将政治冲突转换成伦理道德冲突.对悲剧冲突性质的把握偏差进而导致了作家们对悲剧冲突的根源及悲剧本质的认识偏颇,屏蔽了对"民族的超越悲剧"的观照与思考.文化的局限导致了悲剧意识的局限性,而悲剧意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只能从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角度去审视一个时代的不幸.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间悲剧的典型代表,四大传说渗透着民众浓重的悲剧意识.四大传说再现了悲剧主体高扬的悲剧精神,显露出悲剧意识不屈的品格.四大传说以其自身的存在鲜明地揭示出中国悲剧研究忽视民间文化的缺憾,中国悲剧研究中出现的困惑也与忽视民间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在悲剧<罗斯莫庄>中,吕贝克是"一位解放的女性",她为解放罗斯莫庄主而诱杀其无辜的妻子,却在将要登上女主人宝座时而自杀.吕贝克的悲剧由其特殊的心理矛盾决定,在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中,她无法摆脱旧有的观念的束缚,最终屈服于传统伦理道德压力.她的悲剧是一出心理悲剧,她的矛盾也代表着新旧交替时代的人们所特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谭佳 《科技信息》2012,(30):183+182-183,182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reation of Hester.Hester is a trapped angel,her gradually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s a tragedy that she changes from a tradition resistor to a defender,and does not receive true love.This role enlightens us readers as to reflections on women’s status and on social transformation.At last,it gives a conclusion that Hester’s tragedy is sympathetic.It is not only the tragedy of Hester but also the tragedy of that era.  相似文献   

15.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旅中有了光明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该剧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悲喜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失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且全面把握《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认识悲剧,有以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的"认识论"和以叔本华等为代表的"主体论"的观点."文化-主体论",确立了从本体论上解读悲剧的双向视角,即从生命过程与历史进程的双向共振看悲剧的本质,从个体超越与社会制约的两极合力看悲剧的原因,从文化差异与人生态度的二面一体看悲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薛宝钗是封建礼教的顺从,但不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的身上有着许多传统美德。在她和“宝黛”之问的三角恋爱中,她既是牺牲品,又为这场悲剧充当枪手;黛玉只是被“死葬”而宝钗却是被“活葬”。  相似文献   

18.
"希腊小说"与史诗和悲剧具有共同的叙事元矛盾:"个体—命运",但其叙事却不具有后两者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因果形式;小说中个体、主人公"静止/完美"的时间和道德形式,亦与史诗、悲剧中的个体存在形式迥异。从神话、史诗、悲剧至小说,命运的存在形式,由具象的变为了完全抽象的。"希腊小说"非因果的叙事形式,根自于命运存在形式的彻底抽象化;尽善、且非时间性的小说主人公,是抽象的命运的拟人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悲剧精神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现实土壤,具有忧患意识、抗争意识及深切的痛苦体验等特征,它在近代文学中具体表现为:作为一种戏剧类型的悲剧得到明确提倡,传统叙事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被突破,英雄悲剧及其崇高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近代悲剧精神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