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拿到2009年启明星计划(跟踪)入选者的名录,我联系了几位,其中二军大长征医院神经外科的副主任医师陈菊祥博士在了解了我的采访要求及背景后.爽快答应了接受采访。此后因为我的原因.将采访时间定在周末晚上的7点后,而到陈菊祥的办公室时已经晚上8点。是时陈菊祥毫无怨言、非常热情地接待我,我感觉到他略有咳嗽.  相似文献   

2.
在采访李济宇(见图)前,我曾和他有过两次接触.当时他对人才培养的见解和对如今医患关系的原因分析给我留下较深印象。李目光犀利.思路清晰且擅言。1973年出生的李济宇在2000年自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在新华医院做了4年多的普外科医生.2005年他开始做科研管理.如今为新华医院的科研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在2006年和2010年先后得到启明星计划和启明星跟踪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9,(12):25-27
在中国.探讨人才的形成、培养之道是一个恒提恒新的话题。笔者有幸这些年采访了一些在学业上比较成功的年轻人,通过记录他(她)们的成长经历,也从某些侧面反映或求证了人才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上周我对获得2009年度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的上海交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胜利(上图)的采访,又使我增加了这方面的素材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卡森·C·周(CarsonC.Chow)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日常问题。作为美国糖尿病、消化性疾病和肾脏疾病研究所的研究员,他试图解释为什么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得肥胖症。在最近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度大会上,49岁的周博士做了题为“用数学阐释肥胖流行病”的报告,《纽约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他,以下是采访内容的简写版。  相似文献   

5.
避开上海八月的酷暑,在气候凉爽的瑞士日内瓦,位于瑞、法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我有幸再次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八年前,我曾来过这儿采访丁教授和他领导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02),2011年5月,AMS-02终于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被送上了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6.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温柔的嗓音让我昏昏欲睡。而此时此刻,他并不在我的房间里,我是在电视机中收看了当地电视台对他的一个采访,当然他说的是德语。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09,(5):31-33
和崔晓强(上图)约时间采访非常顺利。他一听说是启明星的事,立马就爽快答应了,当时我还不知道他是在广州新电视塔施工现场给我回的电话。几天后,我们在位于上海建工南方公司的所在地“海尚杰座”见面.而当晚他又要飞回广州。崔晓强惦记的是正在建造中的广州新电视塔,这座高度达610米、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的副总工程师正是他。目前整个工程已进入结构封顶阶段,作为这幢不规则造型的超高层建筑建造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崔的压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8.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3,(11):52-54
也许我和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比较有缘,前几年也是为做启明星报道我访问过该院从事特种机器人研究的系主任罗均教授,这次又有幸到该院访问去年入选科技启明星(跟踪)的谢少荣教授,巧的是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的谢教授因有事临时回上海,正好给我"抓住",也可能因为罗均教授的关系,我和谢教授约时间的过程非常顺利.谢教授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那天她还特地到校门口等我,采访结束后她很快就给我发来详细的个人资料,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正>起意约程抒一做启明星采访还是因为他在微信里写的那首以启明星为主题的藏头诗,经启明星通讯刊发后群里一片赞语,看了这首诗后我隐约感觉这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当时除了他的身份上海优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外,其他都不知道。上周我们按约定到了位于闵行总部一号创业园区内的优熠公司,那天外面气温很低,但一进公  相似文献   

10.
于广锁是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年方35岁。两周前的一天,我到该校洁净煤技术研究所采访,那天的主角是洁净煤所的创建人、老所长于遵宏教授,小于只是在旁参与介绍情况,但这位后生憨厚的面容,他对老先生的敬重,引起了我的注意。当了解到小于是2003年入选的启明星时,我即提出采访要求。小于推却说,  相似文献   

11.
对王顺春的访问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方面他是刚刚公布的2009年度上海科技启明星(跟踪)的人选者,另一方面则是我和《世界科学》的编辑小郭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访问他的那天(7月20日)上海的气温竟高达40度,据说这是75年来上海夏季同期最高的温度值。  相似文献   

12.
方鸿辉 《自然杂志》2012,34(1):59-62
20世纪90年代初,因编辑《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笔者有缘拜访了吴孟超院士。以后为《上海画报》撰写人物报道,又多次采访吴老。2008年为《中华读书报》“人物”专栏邀约,又特意去拜访吴老,那次会面至今还记忆犹新。原约定下午1点在吴老办公室见面,直等到3点,吴老才从开刀房(他习惯称手术室为“开刀房”)出来。那天,他又做了三台手术。一位86岁的耄耋老人、国际肝胆外科泰斗级的大家,如此痴迷于手术,已不能光用“敬业”来理解了。治病救人已成了吴孟超的天职,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诚如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词》所云:“愿尽吾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无论置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  相似文献   

13.
斯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下图),得克萨斯大学天体物理系JoseyRegental教授。1979年,由于对亚原子粒子的弱电统一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与A.萨拉姆(A.Salam)、S·格拉肖(S.G1aShow)一起分享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他的新书《透过湖水看世界:这个世界与宇宙》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此,《美国科学家》杂志采访了温伯格。通过访谈,读者从侧面可以了解到,除了工作,温伯格还是一位阅读兴趣非常广泛之人。  相似文献   

14.
约访交大教授代彦军(见图)做访问前.我从启明星联系本上的信息看.他博士毕业专业是航空宇航推进技术.通了电话后才知他已改行做绿色能源研究.这“歪打正着”让我分外高兴.因为我这一段时间正着迷于杰米里.里夫金的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该书描绘的正是把建筑物改造成可再生能源的能量采集器的诱人图景。按照里夫金的描述。未来25年内,数百万的建筑——家庭住房、办公场所、大型商场、工业技术园区——将既可作为发电厂.也可以作为住所。到了代彦军的工作场所一看.哇,这不正是里夫金所描绘的能源建筑吗!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个对自己的医院、岗位爱意满满的人初识王佳谊是在2019年上半年的一次启明星座谈会上,那时他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调任胸科医院不久,他那天的发言谈到检验医学需要更多新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临床需求,希望能借助星友的多学科优势助力医学检验。胸科医院王佳谊的名字就此在我记忆中。时隔近四年后终于有机会对这位2018级星友、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输血科主任、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协同创新团队负责人王佳谊作启明星专访。采访中的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  相似文献   

16.
我的最新一位启明星采访对象是从事微电子材料、工艺的学者屈新萍(上图)。尽管我已从启明星通讯本上大概知道了屈的个人情况、专业研究方向等,但见面后,特别是她的名片上列出的职衔: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等,我看后仍有不小震动。一位女性,年方37就达到这样的学术地位,而且是在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以我多年采访启明星及科技专家的经历.但凡一个有所建树的学者,  相似文献   

17.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2,(10):47-49,46
到底是复旦,名人大腕多,去年获得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支持的材料系教授俞燕蕾(见图)就是这样的一个大腕,虽然她走在复旦的校园可能并不起眼,那天采访俞老师于我而言实际上是听故事,听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讲她的成长经历。刚过不惑之年的俞老师已是国际上光响应液晶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领跑者之一,去年6月她应邀在美国著名的“戈登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她也是明年即将召开的两个液晶材料领域的国际会议的主席。由于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33岁的她即被破格聘为复旦教授。今年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已获公示。而她又同时是一个在小学读两年级孩子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14,(5):49-50,54
在我们的年度启明星采访安排中.来自上海振华重工从事焊接技术研发的张华军(上图)原本是列在下半年采访的.但最近有两件事使得我改变计划.把对张华军的访问提前到5月份:一是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升温.近年来海上钻井平台、集装箱起重机等海工装备研发制造的势头越来越向好,而在全球这个领域的市场份额中振华重工占了70%:  相似文献   

19.
虽回国已有两年多了,但屈卫东身上还保留着一些西方学者比较惯常的那种行事风格,譬如他在接听一个电话或接待某人的同时,有另一个找他的电话打进来,他不会中断正在进行的交谈去接电话:那天我打电话给他约采访时间,此时他的手机有电话打进来,响了多次他都不去接,我说没关系的,你先去接听吧,不要耽误事,但他说通常情况下在已经通话的时候,他是不会去接听其他电话的。这是自己行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听后我多少有些感动。  相似文献   

20.
李辉 《世界科学》2011,(6):18-21
不做改动、彻底改革还是完全跳过——社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都在探索博士培养的新方法。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用不着再如此。"这是十五年前安尼麦史·雷(Animesh Ray)的想法,因为他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博士生——包括他所在的罗切斯特大学的一些博士生——拼命地寻找学术界的教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