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江市菀坪乡的银吉村,1987年只有一家简陋的村办汽车修配厂,10多个人,固定资产仅7万元,还有外债4.7万元,完全处于"烟出火不着"的状态。当年11月份,该厂与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菀坪缝纫机厂技术联营,改名为菀坪第二缝纫机零件厂,1989年又办了菀坪第三缝纫机零件厂(校办企业),1992年再次扩大规模,创办菀坪缝纫机二分厂,生产整机。现在是三个厂一套领导班  相似文献   

2.
吴江市菀坪镇从1981年开始与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联营生产工业用缝纫机,经过17年的艰苦创业,到目前,以菀坪缝纫机厂为龙头,全镇已有28家镇、村和个体私营企业,约2600人从事缝纫机生产及配套加工,占全镇职工总数的60%以上,今年,该镇缝纫机行业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为工作方针,因企制宜、加快发展。预计全年可生产各类工业用缝纫机13万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全国市场。缝纫机厂今年1至5月已生产工业缝纫机5.97万架。企业  相似文献   

3.
李梅同志是吴江市菀坪第二零件厂的一名会计。这是一家村办企业,创建于1985年,当时只有17名职工,主要为乡办缝纫机厂加工零件,但由于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高,造成企业连年亏损,已面临倒闭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这个厂切实加强了企业管理,狠抓了产品质量,使企业走出了困境。1993年完成工业产值1600万元,实现利税225万元,一跃成为菀坪乡村办企业的佼佼者。干部职工异口同声地说:"企业的变化与李梅同志致力于集体、奉献于事业的精神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太仓市直塘镇的呢桥村座落于204国道边,村办企业职工200人,拥有总资产1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700万元。1994年职工年收入人均5000元。 呢桥村村办工业起步于80年代初,经过1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当时二家作坊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毛毯设备厂、电器厂、永升化工设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1993年、1994年盈利都达到200多万元,连续二年人均创利超万元,连续5年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成为直塘镇村级经济中的“佼佼者、“首富”。纵观呢桥村发展的道路,可概括为:借才起家,靠才致富。  相似文献   

5.
吴江市标准缝纫机菀坪机械有限公司,借鉴国家银行的运作机制,积极推行“厂内银行”,公司已连续6年取得降本增效好成绩。1996年,公司生产各类缝纫机13.08万台,比6年前的1990年增长3.18倍,年创销售收入已达1.41亿元,创利税1902万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6.15倍和8.42倍,特别是利税增幅之大,跃居全国同行之首。先后被评为国家质量管理奖、江苏省明星企业、AAA级资信企业和苏州市双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6.
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菀坪缝纫机厂是菀坪乡的骨干企业,在工缝行业内颇有名声,去年该厂人均创利税、人均创利润、劳动生产率这三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四。今年他们抓住国内成衣业大发展、工业缝纫机需求旺盛的机遇,进一步加快技改步伐,大力开发市场,力争使人均技经指标在全国的位置再上升一位。上规模。这个厂认为,实力强、规模大是赢得竞争、占有市场的基础。全国工业缝纫机行业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小打小闹不仅抓不住市场,而且极容易被挤垮,上规模、上水平是企业必经之路。他们看准了当前这一、二年全国缝纫机市场销势强劲,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一手抓投入,一手抓技改,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拓市场。去年,这个厂果断决策,一次投入340万元,新增了二条总装流水线,新建一个年产能力3万台的分厂,使年生产能力突破了10万台,生产规模在全国工业缝纫行业中进入了前十位。同时,他  相似文献   

7.
前些年被视为"常熟市乡镇工业"短腿"的村办工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去年涌现出十六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村,其中八个村是一九九三年新崛起的亿元村。这十六个亿元村虽然仅占该市六百六十四个行政村的百分之二点五,但所创产值、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到全市村办工业的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五点六和百分之三十四点四,成为全市村级经济的领头雁。阳桥村一九九三年完成产值三点八七亿元,实现利税三千一百十一万元,在全市村级经济扩增总量和提高效益中独占鳌头。该市村办工业之所以能乘势快上,迅速发展,其发展轨迹和成功经验在于:一是有一个开拓进取、负重拼搏的村级领导班子。当人们谈及这些红红火火的亿元村时,往往是同各领风骚的村级企业家融汇一体的。部分村实行"厂村合一"的领导体制,进一步理顺了关系,确保政令畅通。二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主体行业和骨干产品。纵观十六个亿元村的发展业绩,无不以新兴产业和名牌产  相似文献   

8.
"黎民丰裕是我的心愿"这是吴江市黎里镇黎丰村党支部书记汝顺荣常说的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带领群众经过十多年苦干,村办工业迅猛发展,经济实现高速增长。1994年全村完成产值超过7000万元,实现利税700万元。从一个穷村转变为黎里镇的首富村,被评为吴江市先行村十面红旗之一。1983年,汝顺荣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接手的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满120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只好在一间破庙里办公。望着这个摊子,他暗暗立下誓言:理头苦干十年,摘掉穷村帽子。上任后,他就把全部精力扑在村办工业上,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于是,他风尘仆仆走南闯北,四处结交朋友,寻找办厂渠道,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办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黎丰五金铁钉厂。但由于初次涉足工业,缺乏生产技术,因此产品档次低,市场销售差。面对困境,汝顺荣意识到办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不能凭一时热情,盲目办厂。理清思路后,他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转产扬声器;另  相似文献   

9.
庙港,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江村(开弦弓)调查"的故里。去年金秋十月,费老又一次访问庙港,所见所闻:这里的乡村工业又发生了新的变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庙港的工业固定资产才152万元,产值582万元。到1989年,工业产值达到6830万元,效益1652万元,利润580万元,进入90年代,庙港工业经济犹如"开弓之箭",1992年实现产值2.68亿元,效益3700万元,利润1890万元,去年1-10月已实现产值4亿元。这个乡镇的发展主要在于:(一)讲振奋精神。当乡镇工业发展到80年代末,庙港的经济仍然以农副业为主,振兴工业有"三难",即地处偏  相似文献   

10.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双泾村,八十年代初是一个以种田为主的经济薄弱村,1988年靠自筹资金2000元起家,办了一个村办毛巾小厂,如今已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4650万元,中外合资企业7个,其它村办企业5个。人均分配水平从1983年的362元增加到4400多元。1995年产值1.92亿元,四项效益1410万元,出口创汇136万美元,被誉为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村。双泾的变化,关键何在?关键在与村支部一级基层领导的工作作风,尤其是党支部一把手、双泾村农工商实业公司总经理领导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1.
吴江市八都镇23个行政村中有永联、花木、陶安渠等三个村被列为市级经济薄弱村。这三个村在1993年末固定资产都不足50万元,负债率都超过50%;村办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永联村办企业仅有一个小五金零件加工  相似文献   

12.
常熟市支塘镇的镇办工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成了全镇经济发展的短腿,1992年全镇21家镇办工业企业利润为负14万元,职工人均分配仅1722元。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化纤三厂、泰丰毛纺厂、机械三厂等3家镇办企业由于机制不活,经营不善,1992年亏损额达309万元。镇领导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一致认为:唯一出路在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于是本着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在反复比较、论证和测算方案之后,决定对这3家企业在93年度试行"风险抵押、资产租赁经营"的办法,使企业的所有权利经营权得到有效的分离。实施一年,到1993年底,这3家企业一举实现扭亏增  相似文献   

13.
吴县市华阳电器集团公司是太平镇旺巷村的村办企业,1993年8月改组成股份合作制以来,活力充沛。去年实现销售1.85亿元,税利1068.3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6%、16.5%,企业净资产两年增值1.35倍。走股份合作之路华阳电器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旺巷村的村办铸件厂,始建于1983年,1991年改为华阳电器厂,同北京、上海、苏州等有关企业联营,配套生产"威乐斯"、"华生牌"吊扇,成了旺巷村的骨干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企业的原有优势在弱化,资金短缺,活力不足,利益分配贴得不紧,干部职工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江苏吴江市调整了行政区划,原菀坪、横扇两镇合并,组成了新的横扇镇,这样的强强联合使得横扇一下拥有了羊毛衫、缝纫机两大产业板块,镇级经济的集聚特色更加突出。现在全镇横机577台,年羊毛衫销售额达30个亿,去年1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羊毛衫名镇”的称号,合并前的菀坪就素有“中国缝纫机名镇”之称,合并后更是如虎添翼,如今年产缝纫机30万台,拥有横机577多台;喷气织机作为第三大新兴产业板块,发展也是如火如荼,现已有7000余台。横扇走出了独特的“三机兴镇”道路。横机、织机、缝纫机,横扇“三机”件件精彩,充满活力,但就技术含量、发展前景而言,当首推缝纫机。  相似文献   

15.
前几年,常熟市虞山镇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效果不够明显,不少村虽然帮扶多年,可总是"人一走,茶就凉",经济难于自立。到1994年底,全镇还有四个村销售收入不满200万元,利润不满20万元。镇委、镇政府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决心加大帮扶力度,搞好帮扶工作。一、转变帮扶思路,实施"三帮一"工程。他们健全组织,由镇委分管书记、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分管经理和元和、琴湖等一些实力较强的集团公司领导组成经济薄弱村帮扶领导小组,并从镇机关、镇属企业和经济上有优势的村抽调干部,按所扶村组成镇机关、优势村和镇属企  相似文献   

16.
一个只有5名职工,靠投资250元起家的村办昆山市周庄镇云南印刷厂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210万元,年创利润超百万元。云南印刷厂所在的云南村,长期以来,靠的是"一熟水稻、一熟麦、再加一块泥坯"过日子,人均集体分配不足百元。那时候的云南,不要说外人瞧不起,就是白己也瞧不起自己。当时,他们也想治穷,可又谈何容易。1974年7月,村党支部一班人,个人集资250元,从上海新光印刷厂买来一台破旧园盘印刷机,把自己的一台轧面机改装成轧布机,安置在一间10平方米的旧办公室里,在当年九月云南印利厂就这样上马了。可群众对办厂怕"浪费了功夫又化了钱"。党支部一班人冒着风险,硬是把这家不象样企业撑了下来,当年就获利近千元,但步子是艰难的。送货到上海,要乘船到青浦后,再用扁担挑去。扁担挑出了惊人的业绩,到1978年底,固定资产达到50万元,年销售能力60万元,年创利润15万元。  相似文献   

17.
靠借用几间农村民房和几十台脚踏缝纫机起家的萧山内衣厂,充分运用市场信息和科技情报,使企业从一九八○年开始,产值利润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去年产值达到三百零五万元,利润三十三万元。企业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十二条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正面临着从追求数量增长向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历史性转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强乡镇企业活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乡镇企业如何发展提高,从吴江各地实践来看,有以下十种模式可以借鉴。一、优势产业型。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产业优势,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被人们誉为"华厦第一镇"的盛泽镇,围绕发挥丝绸产业这一优势,大力增加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引导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目前全镇14家镇办企业全部属优势产业,有80%村办企业与优势产业有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了喷丝、织造、印染、服装、出口一条龙生产体系,使优势更优,市场应变能力更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更好。去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达82亿元,实现四项效益达4.5亿元,分别比  相似文献   

19.
江苏升华集团从一个资不抵债近200万元的镇办小厂,经过几年奋斗,发展成为居全国同行之首的大型二档企业集团,总资产突破1.6亿元,固定资产0.99亿元,拥有8家紧密层企业,其中产值超千万元、利税超百万元的7家,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拳头产品10只。升华能够具有如今的规模和实绩,关键在于通过实施裂变-兼并-收购三步走战略,使企业以较低的竞争成本得以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20.
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的江苏省海门县富山村铜材厂,10年前还是一个由村民集资2000元,在两间小茅草屋里创起来的村办企业,如今已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250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800多万元、员工850名的颇有现代化规模的工厂。1993年实现产值11300万元,利税1000多万元,产值利税同步翻番。强化投入,确立大发展的共识"只有大投入才能有大发展"。这个判断为全厂干部群众所接受,有一个艰难过程的。1990年,该厂通过技改投入新增了一条铜管生产流水线,创了产值1214万元、利税100万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干部职工认为一个村办小厂,发展到千万元产值"老白酒吃得转,钞票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