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互动的内在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不同的活动形式.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成对自然界规律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技术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它表现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2.
戊戌维新时期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两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出现了两种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新认识.一是提倡普及科技知识,提高民众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二是要用科学改造人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发挥科学的精神力量.对于科学功能的不同定位正是理解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分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技术是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解决社会矛盾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人和社会技术的关系问题与人和自然技术的关系问题同样重要,都是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价值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对人和自然界价值论地位的三种确立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否定性的关系;自然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肯定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对立统一之合理的“度”或“点”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是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在不同时代提出了各自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两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述了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科技的社会功能方面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具体看,两人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在逻辑元点、观察视角和理论意旨方面完全不同,凸现出两种科技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的不同内涵.认识这些不同,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认识当代技术文明的负效应,对坚持具有人文内涵的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能把"自然"等同于"自然界",也不能因此而随意地把"人化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简化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依靠科学技术创建人工自然界既要遵循规律,更要合乎伦理。面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危机现实,必须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理性和合理性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作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播撒着人性的关怀,蕴涵着道德的理性,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关注着科学的伦理本质.知识就是道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至今仍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思想家们对科学更是颂扬备至:"科学的这种改善人类的物质条件的力量,除了本身的纯属世俗的价值外,在耶稣基督的救世福音的教义看来,是一种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从矿产勘查过程看认识运动的“阶梯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有一个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过程。在此过程中,认识的基本特征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其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作过科学的概括,即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这无疑是正确的。 矿产勘查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既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过程,又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人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其对人类观念的反向塑造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科技价值与科技异化两方面探讨了科学技术对人类世界观的塑造问题,并就近年来受社会关注程度较高的颠覆性技术如何塑造人类世界观进行了论述,认为人类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技术在观念上的嬗变体现了新科技对人类世界观的反向塑造。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在近现代社会中作用的彰显 ,导致人们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智慧思考 ,这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哲学思考 ,不是对科学家的工作指手划脚 (指导 ) ,也不是对大众的说教 ,而是在人 (性 )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上 ,对科学技术自身及其发展作用的分析、透视和理解 ;科学技术哲学也因而在此意义上 ,与科学家和大众有了紧密的联系。科学技术哲学显然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因而它的学科性质是哲学的。哲学作为探求关于世界与人及其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就世界为什么存在、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等问题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1.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及其功能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和科学关系在现象层面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没有一个恒定的模式。从本质上看,宗教和科学则存在世界现和方法论的对立。宗教神学本质上是以信仰超自然方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而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中断了自然和上帝之间的传统联系,只要科学继续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那么,宗教与科学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鸿沟。但是,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人是决定宗教价值和科学的价值的主体和关键。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我们将发现宗教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的客观需要的两种相互补充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2.
安全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自我独立性、完整性和自主性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实现,是人类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姿态.在实现自然安全后,安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信任,以及人与制度、技术之间的单向信任关系.从自然安全、熟人安全、制度安全到技术安全,技术在建构人类个体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蕴含安全属性的人工物,...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学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论是一种“去人化”倾向。因为科学、技术、社会都是概念系统或关系范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主体)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发起并参与其中的活动,即人的目的性行为。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科技-人-社会”非线性作用机制,并就“去人化”倾向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生态世界观,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提供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石,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力图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探究循环经济发展的四重维度;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知识维),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生产维),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制度维)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文化维),从而揭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界中,有时一种化学物质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分子结构--左旋和右旋,它们互为镜像对映体,彼此间的关系就像人的左、右手.所以,化学家们称它们为"手征性"或"手性"分子.  相似文献   

16.
现代自然科学认识自然界的方式是将研究对象从自然有机整体中分割出来孤立地加以研究,以获得对某种或某类自然现象的精确化知识。近现代哲学认识论则从思维与存在关系具有同一性角度证明这种将自然世界碎片化的知识是真理性知识。现代自然科学对各个自然物的研究达到了精致的程度,但用各个自然物的精确知识并不能替代自然世界有机整体本身的知识,孤立的自然现象知识也不同于在有机关系中自然现象的知识,因为有机自然界整体本身有自己的真实性,自然物还有一种在有机关系中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用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式根本无法获取,因而生态认识论的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生态认识论是从整体出发,以多重有机关系反观自然物的方式研究自然物,以获得自然物在整体世界中、在关系世界中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当中都拥有一个或多个社会身份,而任何一个社会身份都内在地蕴含着社会责任,承担某种社会身份就意味着担当某种社会责任。人的社会身份不仅表现在他人面前,同样也呈现于自然世界面前。人类面对大自然为自身所确认的身份不同,对自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就不一样,所承担的责任就会有差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确认一种合理的身份,身份的合理性担保着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8.
界定了地理学中事理、物理、人理的概念,论述了事-物-人"三理和谐"与复杂地理问题研究的关系.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为例,说明了复杂地理问题研究中事-物-人"三理和谐"的目标和要求.从科学理念上升为哲学范畴,揭示了物理、人理、事理与是、应当、做的对应关系,指出事-物-人"三理和谐"是完成认识世界、规范世界、改造世界三大任务的有效途径.此理念有利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体化,促进人们在复杂问题研究中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相似文献   

19.
“风险”指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它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本文区分了由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风险、影响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风险和科学技术本身的风险三种形式;还探讨了科学技术研究的两种维度——科学与社会或理性与商谈;最后提出了风险分析的可能性问题。本文主张风险分析的局部化或境域化,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实践的、局部化的场景中认识和把握风险。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由单纯依赖自然界,到依赖自然界和"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并存,进而主要依赖后者.人工自然的相互耦合构成了"人类学意义自然界"的生态关系,其中的各个环节在人类社会中各有其主体,彼此间的功能耦合随时可因主体间关系的变化而发生退耦或异化.国际贸易自古就有,技术的相互保密以维持垄断古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