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栓栓塞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0~2006年426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156例(36.62%),风湿性心脏病54例(12.68%).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64例(15.02%),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非瓣膜性房颤中,左房的大小在栓塞组与非栓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治疗168例(43.30%).结论:本研究提示房颤的抗凝治疗在基层医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科病人如何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取骨科病人下肢骨折及易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上对其进行系统的预防、治疗.结果:骨科对易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经物理及药物治疗后疗效标准达优.结论:对骨科病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积极的预防,对发病率的控制及治疗疗效的提高,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健康家兔颈总动脉——预外静脉血流旁路中放一丝线,以便形成血栓,观察通脉宁心冲剂对丝线上所形成血栓重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本品灌胃,可使家兔实验性血栓重量明显减轻,血栓形成抑制率为37.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说明本品对家兔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与临床上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的疗效有一致性。本文还讨论了有关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在预防脊柱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脊柱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术后均给予常规药物预防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干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下肢肿胀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术后7 d,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明显缓解,其中观察组下肢周径差值仅为(1.3±0.3)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D-二聚体含量呈下降趋势,仅为(0.6±0.1)n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7 d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3%和18.6%,观察组较低(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足底静脉泵在预防脊柱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能够安全、够快速缓解腿部肿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解决严重烧伤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结果:72例严重烧伤病人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明显下降。结论:运用循证方法护理严重烧伤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病人,能促使护士去寻找具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方法,更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13—15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的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强迫症状、敌对因子分均明显低于中国常模,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略高于中国常模,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心理素质相对比较稳定。维吾尔族学生SCL-90各因子分除恐怖症状明显低于哈萨克族学生,其他症状均高于哈萨克族学生,说明哈萨克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维吾尔族学生。结果还表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的恐怖因子分均明显的高于中国常模,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超声对116例下肢静脉血栓病人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116例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一周的复查、超声示血栓段静脉管腔缩小血流通畅,血栓再通.结论:超声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早期、无创、高敏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4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28例(60.9%),有效17例(36.9%),无效1例(2.2%),总有效率为97.8%(45/4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民宅渗漏一直是困扰居民和建设部门的难题 ,本文对多个住宅小区 ,如绿色智慧城、明达开发小区、山南地区等进行调查 ,分析了民用住宅外窗台、屋面泛水等渗漏的原因 ,提出应从材料选用、施工质量、维修等方面解决渗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徽省九所高校1000名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校教师的余暇时间较充裕,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缺乏余暇时间和体育设施是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锻炼场所主要是校内的免费场所,最乐意与同事和朋友一起锻炼,锻炼的项目主要是球类和长走、跑步。 相似文献